【缘木求鱼】
普通人的自觉,恐怕非把根本希望寄托在他们自己身上不行。
木木
不得不承认,骗子的形象在人们的认知体系里普遍存在一种默认模式,即骗子都格外狡猾,手段让人防不胜防,只要被骗子盯上,一般人很难逃脱。这种默认模式显然有问题。
大千世界,手段格外高妙的骗子是肯定存在的,但同样可以肯定的是,绝大多数骗子还是稀松平常之辈。虽然这个结论在逻辑上存在瑕疵——高段位骗子因为很难被抓住,所以其在骗子群体中所占几何实难估计,但本着颇具普适性的“二八法则”考量,绝大多数骗子都可归类于“分母”部分的判断,问题应该不大。
虽然绝大多数骗子的行骗技法平平,甚至手段拙劣,但这仍难阻止许多人产生这样的认知,即几乎所有的骗子都狡猾,几乎所有的骗术都高妙。这种认知的基础,显然存在重大缺失,俗话说得好,“一个巴掌拍不响”,天底下任何一个骗局都是行骗者和受骗者“合谋”的结果。就此而言,骗与被骗的关系,就让人搞不清到底应该归类为悲剧还是喜剧。
前两天,有媒体报道,某年轻女士接到“老套”的诈骗电话,骗子冒充警察,宣称女士涉嫌某个案件,一番“照本宣科”之后,女士乖乖把详细身份信息和银行卡号在假警察处备了案,正待转账划款之时,真警察神兵天降,及时打断骗局,受害者得以避免财产损失。让人比较无语的是,事情即使发展到这种地步,该女士仍懵懵懂懂,似乎仍把握不准电话里的“警察”和面前的警察哪一个是真的。
这些年来,类似的骗局实在太多,给人的感觉是屡打不绝、屡打难绝。这就难免让人有些泄气。平心而论,骗子的手段实在拙劣,为铺垫整个骗局而发明出来的所谓“网上办案”“网上问询”“网上笔录”等,根本经不住推敲,虽然未来科技极度发达了,保不准警察会采取这样的办案方式,但在现实世界、现有技术条件下,全世界的警察,针对涉案人员采取的办案方式,还都是“当面锣、对面鼓”,提供的都是直接上门“服务”,怎么会提前电话“打草惊蛇”呢?对待嫌疑资金,全世界的警察,也都是直接冻结,谁会跟嫌疑人好商好量着请求划转?难道这不是社会常识、不是逻辑推导下的必然结论吗?为什么总是有人排着队老老实实等着让人“骗”呢?
比较妥帖地回答这些问题,恐怕也只能得出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答案,即,在这个世界上,不肯动脑子、不善动脑子,甚至根本没脑子的人,实在太多太多,加之贪惧之心太重,心魔常在,一事临头,肯定东西不辨,只能让骗子结结实实地骗。站在骗子的立场上,遇到这样的人而不骗一骗,实在跟暴殄天物差不多。
虽然于许多看似清醒的旁观者而言,这种被害者、这种主动配合骗子的行为,实在愚不可及,但且慢沾沾自喜,如果换个时间、地点、对象以及其他的一些内外条件,这些格外清醒的旁观者,或许也就自然而然成为骗子的囊中之物。毕竟,人世间这样的事实在太多,而且简单归纳总结一下,所有骗与被骗的样貌、双方互动的模式,总归也差不太多,不免时时给人一种身在梦境的感觉。
残酷的现实,其实是给方方面面在连续不断地敲响着警钟:打击骗子,杜绝骗局,还社会、市场一个清清朗朗的环境,把打击力量集中在骗子身上恐怕不行,因为决定骗子生灭的根本力量,在于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存在状态,只要这些人的自我意识没有真正觉醒,无法真正认清人生、社会、市场等的本质,没有在文化、精神方面实现足以匹配时代的质的进步,骗子就能一直生存并不断作祟。普通人的自觉,恐怕非把根本希望寄托在他们自己身上不行,外力虽可棒喝,人们不配合,就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董云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