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堵是驾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事情,谁家的导航能尽可能的规避拥堵,就能一定程度上获得驾车用户的选择。高德地图为此推出了“躲避拥堵”的功能,能提前告知司机拥堵路段,并规划最佳路线。
然而就像人生没有捷径一样,高德地图的拥堵功能也并不尽人意。在高德地图对路况数据收集不全面、上传不及时,以及集体选择悖论下,将司机导航到泥泞的乡间小路、最佳路线更拥堵等现象经常发生。
似乎是为了安抚驾驶员堵车等待的焦躁,高德地图又推出了“拥堵圈”,在用户堵车时能和附近的“堵友”自动加入公频,进行聊天。看似贴心的功能,却也引起了一部分用户的质疑:陌生人在急躁情绪下聚集的圈子,公频聊天是否会和谐的交流?在驾驶这种不易分心的安全场景下,推出聊天功能是否突破了安全边界,增加了驾车危险系数?
除了“拥堵圈”,高德之前推出的“家人地图”也备受争议。那么又是什么驱动了高德地图要不断推出新功能呢?其最终目的真的是为了安抚用户堵车时的焦躁,增加用户满意度吗?
LBS社交,“便利”科技下更“便利”了人心?
高德地图在地图领域长时间位居行业第一,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据易观千帆数据显示,2021年2月,高德地图的月活达到了4.1亿。用户基数大就意味着拥有了流量,然而从产品属性上出发,高德地图很难通过自身的流量进行变现。用完即走的工具属性导致其广告变现价值低,导航免费后的高德很难有其他业务能撑起流量变现的大旗。
高德地图试图尝试在本地生活上布局,然而本地生活与地图之间的关联并非绝对关系,用户对软件的需求导向意味着高德地图无法打破美团的竞争壁垒。在网约车行业,虽然高德地图通过一系列整合分得了一定的市场规模,然而短时间内也无法打破滴滴马太效应带来的优势。而基于LBS(基于位置服务)的社交才算是高德的强项。
从高德地图在阿里生态里扮演的角色出发,基于LBS的社交也是高德地图急切想要达到的。
作为工具,用户就应该用完即走。“微信之父”张小龙曾这样形容微信,作为国内用户最多的通信工具,微信有资格以这种凡尔赛的方式形容自己,因为张小龙知道,用户走了也会回来,微信当下已经不单单是通信工具,其社交属性让用户无法摆脱对微信的依赖。
高德地图作为一个地图工具,对于用户“用完即走”深有体会,然而就像其他拥有阿里基因软件一样,高德地图也不甘愿只作为一个工具,通过各种尝试,高德地图想要摆脱用户对其只能是工具的固有观念。
做成阿里体系不擅长的社交,或许就是高德地图想要的突破点。高德副总裁郄建军曾说过:“位置将衍生成为一种新的社交方式”,这句话或许能概括高德地图做“家人地图”和“拥堵圈”功能的出发点。
作为阿里系的重要产品之一,高德地图产品端的一举一动都可能传达出阿里企业战略方向的内涵。无论是支付宝加入通讯录、聊天功能、集五福,还是更早之前的来往,以及后来的钉钉,阿里的“社交之心”可谓人尽皆知,然而阿里在社交道路上并没有较大的突破。
在明面上,高德地图表示推出“家人地图”是为了“保护老人、孩子”,可以让家人实时知道“被关注人”的位置、行动路线等具体信息。然而,透过现象看本质,功能左右了用途,这项功能落地后更像一种“查岗功能”,情侣、夫妻之间空间感被侵犯,突破了个人隐私边界,无形之中成为了“家庭矛盾制造机”。而小孩使用手机的概率不高,智能手机对老人的使用门槛过高,高德地图“家人地图”的应用空间并没有那么大,实际上是“伪需求”。
“家人地图”的推出更像是高德地图通过“争议营销”来达到卡位熟人地图社交的商业目的。
“拥堵圈”对标的是陌生人社交,之所以争议不大,在于其适应范围更广,并未将目标圈定于个体,人人都可以是参与者,但每个人也都可以忽略,同时以趣味性的方式安抚堵车焦虑也确实获得了部分用户的好评。
然而当一个圈子的用户不断扩大后,环境变差是必然趋势,譬如知乎、B站。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拥堵圈”成为“堵友”,陌生人的公频喊话还会和谐吗?“堵友”进圈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情绪,一个人的谩骂很可能煽动整个圈子。其次在驾驶过程中添加易分心的社交聊天场景,驾驶危险系数势必会增加。假如因此出现车祸,责任又由谁来承担?
“位置将衍生成为一种新的社交方式”固然是地图类工具切入社交的光明未来,然而虽然熟人社交模式疲软,新的社交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但在互动社交领域一直没有一款称得上成功的社交产品,“投机取巧”取得暂时成功的产品,也面临着政策风险。
基于LBS的社交之所以不能像微信、QQ一样成为主流,问题的根结在于用户天然对这种社交有一种天然的抗拒感,社交效率过低,而且基于LBS的社交可能还伴随着侵犯个人隐私的风险。
在微信等常规社交软件上,用户对发朋友圈照片等个人真实信心不会太抵触,而在陌生人社交软件上,和他人交心则是慎之又慎,哪怕和对方成为了“暂时”朋友,也会随着对方长时间不回复、卸载软件而断开联系,社交效率很低。同时在软件使用过程中会无疑暴露位置信息,侵犯了个人隐私,比如微信发原图泄露个人定位。在国内用户隐私保护意识觉醒的当下,如何处理信息与隐私安全之间的平衡,整个行业都未得到明确的解决方案。
同时LBS社交还可能存在寻求偶遇与刺激的心理,极易与犯罪沾边。比如“交朋友”为代表的产品陌陌、探探,以及“趣住”为代表的酒店社交APP,以“附近距离”为核心,通过软件的各种聊天功能,把陌生人之间的网络关系转为线下关系进行不正当的人际交往,在求偶遇与刺激心理下,这类风险是很难控制的。市场成熟度不高,相应的防范措施不齐全的当下,贸然进场对用户来说风险很大。
作为旁观的角度来看,高德地图为了社交而强行社交,给人一种“动机不纯”的错觉。以关爱用户为名,通过满足用户伪需求来达到涉足社交的企业愿景。
从服务把控用户需求,行业“深耕人”何须破界“补缺”?
位居行业第一是高德地图敢于尝试各种新功能的底气,然而,高德地图的第一并非是稳固不变的,与第二名的百度地图差距并不是很大。据易观千帆2021年2月数据显示,高德地图与百度地图月活差距只有2000万左右。
高德地图在基础业务还存在很多类似的槽点,比如导航将司机导向小路、河里等现象时常发生,以至于被贴上“缺德地图”的恶性标签,基础业务还没做到尽善尽美就想涉足社交领域,给人一种舍本逐末的感觉。地图做社交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用户留存,增加用户活跃度,然而盲目社交很可能适得其反。
“家人地图”推出后,就有部分用户因高德可能泄露个人隐私或者可能差生家庭危机而卸载高德地图。对社交的“执念”过深,很可能会因为各种不成熟的尝试导致用户的抵触,拉低对高德地图的产品印象,从而影响到高德地图的基础业务。
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的用户规模没有被拉大的核心在于两者在导航上各有千秋,分别满足了不同需求的用户。作为工具性产品,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服务为切入点挖掘用户对导航的各种需求,提高用户满意度才是地图导航的核心竞争力。社交虽好,但对当下的地图导航软件而言,并非是强相关的延伸。高德地图真正要做的不是行业“颠覆者”,而是要去做“补缺者”。
用户的出行是有目的性的,而陌生人的社交是无意中的产物,两者想要结合碰撞出火花有太多的干扰因素,不稳定性极高,而基于用户出行目的的相关服务则有更大的市场空间。
比如利用自身优势,在用户出行路线上提供酒店、购物、修车等服务;这项服务高德地图虽然已经部分入局,然而或许是急于变现和商家有合作,或者是数据不完善,其推荐并不客观、中立,与相关领域的其他APP相比没有决定性的优势,用户参考意愿薄弱。
和旅游服务公司合作,为用户提供旅游推荐;整合区域内的门店信息与流量数据,为用户提供开店选址的服务,既能提高用户对高德地图的粘性,也能为阿里的生态提供助力。努力提高地图数据的附加值,不急于变现,以引导的方式提高用户粘度,拉开与百度地图的差距,而非教用户怎么社交。作为背靠阿里的高德地图而言,把以上服务做好并非难事。
作为一个“补缺者”,并不一定在其他领域做到极致,在本行业做到“我有他没有”就是最大的成功。
高德地图做社交的心可以理解,然而工具就要有工具的觉悟。对用户而言,高德地图就是个导航类工具,只要导航够精确,与同品类APP相比更贴合用户出行需求,就足以提高用户对高德地图的粘性。至于其他东西,等用户使用地图时非高德地图不可,再谈也不迟。
摩根频道原创出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摩根频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董云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