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出台的再融资新规激活了低迷已久的定增市场。其中锁价定增最受关注,尽管引入战投类的锁价定增多数胎死腹中或改弦易辙,但针对大股东的锁价定增有不少获得通过。但是,这种看似包赚不赔的定增,如今也出现价格倒挂了。
定增价格倒挂频现
有人放弃有人延期
据上海证券报资讯统计,从去年三季度以来已有近190家公司公布了锁价定增方案,其中32家公司在实施定增前股价已跌破定增价格,涉及募资规模近350亿元。
其中,苏交科以32%的倒挂幅度位列首位。公司此前发布的预案显示,拟向珠江实业集团发行股票2.914亿股,募资总额不超过23.9亿元,用于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研发中心项目、偿还银行借款和补充流动资金,发行价格为8.20元/股。发行完成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将由符冠华、王军华变更为珠江实业集团,实控人将变更为广州市国资委。不过,截至4月14日,公司股价为5.57元,倒挂幅度为32%。
与之类似的还有花王股份。公司去年11月公告,拟向湖州协兴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募资3.58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同时,公司控股股东将变更为湖州协兴投资,实控人将变更为湖州市国资委。公告当日,公司股价应声涨停,为7.02元。随后,公司股价一路下行,最新股价为4.75元,与5.77元/股的定增价格相比低了17.68%。
涉足建筑装饰行业的宝鹰股份去年7月发布定增预案,拟向控股股东航空城集团募资不超过7.09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当时定增价格为4.05元/股,而公司最新股价为3.16元,倒挂幅度为22%。
有些价格倒挂的方案已经推行不下去了。典型如ST步森。公司去年9月发布的定增预案提出,拟以总价28.2亿元、以发行股份和现金结合方式收购浙江微动天下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同时向大股东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配套募资部分的增发价为13.23元/股。数据显示,该定增预案发布当天,ST步森股价为17.93元,在今年3月29日宣布终止资产重组当天,公司股价仅为8.98元,与之前定增价倒挂32%。
此前,中飞股份、蓝盾股份、立昂技术等多家公司已相继停止实施定增。
还有一些公司已经拿到批文,但由于定增价格倒挂,只好选择择机再发。从过会到拿到定增核准批文,佳都科技仅用了半个月时间,不过公司股票的发行并不轻松。以公司昨日收盘价6.36元计算,较其此前锁定的定增价8.08元/股有21%的价差。与佳都科技类似,已拿到批文的易华录和海王生物也出现锁定的定增价格与市场价倒挂之窘境,两者最新股价较定增价分别低了15%和18%。
类似公司还有奥联电子、金圆股份、杭州园林、凤形股份、新天然气等,这些公司均是批文在手,但最新股价已低于锁定的定增价格。目前,佳都科技、新天然气已对之前定增计划进行延期。
多重因素共发酵
定增不再包赚不赔
锁价定增往往被视为包赚不赔的好项目,为何也出现拿了批文就价格倒挂的现象呢?
对此,银河证券河南公司资本市场部总监邵冬梅告诉记者,再融资新规推出后,上市公司的定增热情愈加高涨,但随着近期市场调整,部分公司股价下跌严重,资金也更为理性。“现在定增市场热度有所下降,资金更愿意选择向核心资产和龙头公司聚集,中小公司和募投项目质量一般的定增项目发行已愈加困难。”
据记者统计,自去年三季度以来,已有74家公司实施了锁价定增计划,其中3家出现破发。
赢合科技定增破发幅度达到26%。2019年11月,公司发布公告,将以“战略入股+参与定增”的方式,实现与有上海国资背景的上海电气“混改”。公告显示,赢合科技的控股股东、实控人王维东、许小菊夫妇拟将其持有的9.73%公司股份以9.59亿元的价格转让给上海电气。股份转让完成后,双方将对赢合科技董事会进行改组。同时王维东、许小菊夫妇也将放弃其持有公司剩余全部股票的表决权,直至上海电气在公司的持股比例超出王维东、许小菊夫妇不低于10%。
同日,赢合科技披露定增方案,上海电气拟以22.63元/股的价格全额认购其新发行的6768.06万股股份,募资20亿元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上述交易全部完成后,上海电气的持股比例将上升至23.50%,上海市国资委将成为公司新的实控人。
去年9月9日,赢合科技新增股份正式上市,当天公司股价下挫12.28%,收于28.99元。随后,公司股价一路下行,截至昨日,公司股价为16.79元。
与之类似的还有新希望。公司此前公告,拟向控股股东新希望集团及其控制企业南方希望非公开发行不超1.76亿股股票,发行价格为22.73元/股,募集资金总额预计不超过40亿元。目前,公司最新股价为18.11元,破发幅度达到20%。
有投行人士表示,受市场波动、行业估值回落、募投项目良莠不齐多种因素影响,A股定增市场出现了分化,此时不宜盲目追捧锁价定增,一些看似有浮盈的定增,也许等到解禁时,股价已经大幅回落甚至被套。另外,从博弈层面而言,一些企业定增价格破发不一定意味着被低估。“关键要看破发的原因是什么,公司价值和募投项目质量很重要,这都要考验机构对企业的基本面以及市场波动的把握能力。”上述人士表示。
(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