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下,央行可以借鉴一些国际经验,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
马瑞超 谢亚轩/文央行在 2021年工作会议上要求“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2020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提出“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实现碳中和”。对此, 市场关注央行是否会借鉴国际做法,创新绿色量化宽松等货币政策工具。目前,越来越多的央行和金融监管机构意识到气候变化对金融系统的潜在影响,并以实际行动开展政策引导与合作应对。根据BIS、NGFS、气候债券倡议组织等国际机构组织的研究,央行可运用货币政策与审慎政策双重工具引导社会资金流向、 应对气候变化风险。货币政策方面,为引导金融资本加速向绿色低碳领域倾斜,规避现实风险,央行可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定向支持。目前,国际已经采用或正在讨论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绿色量化宽松政策,直接向绿色低碳领域注入流动性;绿色货币政策,引导商业银行加大绿色信贷投放。补贴政策方面,鉴于绿色债券是支持绿色企业与绿色项目的主要工具,央行及监管部门通过对绿色债券进行补贴,鼓励绿债发行并促进绿债市场发展。如新加坡金管局与香港金管局均推出绿色债券资助计划,补贴在本地市场发行的绿债的评估认证成本。信贷政策方面,一是实施绿色差异化准备金,如黎巴嫩央行于2010年推出绿色贷款比例较高的银行可遵循较低准备金要求的政策;二是开展绿色信贷窗口指导,如孟加拉央行自2016年起要求各金融机构必须将其贷款组合中至少5%的资金投向绿色领域,印度央行利用优先部门贷款配额,将40%的银行贷款直接用于农业(18%)、小微企业(8%) 与可再生能源等低碳企业(4%)。审慎政策方面,为防止经济低碳转型过程中出现转型风险,威胁金融系统稳定,央行积极探索将气候因素纳入审慎政策框架,推动金融机构与金融系统增强气候变化稳健性。目前,国际已经采用或正在讨论的审慎政策工具包括: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工具与气候风险审慎管理框架。公开表态可以看出,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已经成为当前央行工作的重点。作为维护金融系统稳定的责任主体,央行须尽力避免气候变化通过现实风险与转型风险等渠道对金融系统造成的冲击影响。基于气候风险对金融系统的影响路径,央行将运用“货币政策+宏观审慎”双支柱政策框架调控应对。其中,货币政策目标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低碳转型的支持力度,助力碳达峰目标的实现;审慎政策目标则是加强金融系统应对气候风险的韧性强度,保持转型过程中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健康程度。综合考虑气候风险的复杂性、现有量化分析工具的局限性,以及当前宏观经济金融情况等多重因素,央行当前启用总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概率有限,其施政重心将主要放在信贷政策引导与结构性货币政策支持两方面。运用信贷政策旨在引导金融机构调整考核机制、优化信贷结构,增强金融机构支持绿色发展与低碳转型的微观主体意愿;结构性货币政策将侧重于为银行发展绿色信贷业务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并鼓励银行认购绿色金融资产,支持绿色金融市场发展。可能推出的政策工具包括:引导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与养老保险等机构加大绿色低碳资产配置,形成示范效应;将高等级的绿色低碳资产纳入央行合格抵押品管理框架,为银行增加绿色资产配置提供正向激励;运用现有结s再贴现等政策,并予以一定的价格激励。(作者马瑞超为招商证券(600999,股吧)宏观分析师;谢亚轩为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证券市场周刊。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董云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