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来自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的消息在朋友圈迅速刷屏。
4月16日下午,通过“港澳药械通”政策进口的首个药品“抗D免疫球蛋白注射液”和首个医疗器械“磁力可控延长钛棒”运抵深圳,旋即被投入到了临床使用。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院长卢宠茂透露,第二批用于治疗肺癌、淋巴癌、重度慢阻肺的4个新药也已经通过了专家审评,不出意外也将很快取得进口批件。
这项早在2019年11月就已通过的政策,从出台到正式落地历经1年有余,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居民终于能够及时用上已在港澳上市的新药了。
实际上,不唯医疗器械,包括跨境金融、交通互联、职业资格互认等多个涉及民生、交通与金融的“湾区通”工程正在或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利好政策频出背后,是粤港澳大湾区不断破除制约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跨境要素流动障碍的决心。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湾区通”工程正在各领域加速推进,“硬设施”在互联互通上不断加速,“软环境”在标准衔接上也在不断推进。
4月25日,广东省对外发布《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大力实施“湾区通”工程,尤其是要推进与港澳在市场准入、标准认定、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接轨,加快构建对标国际、开放一体的湾区大市场。
交通破局:轨道上的大湾区加速成型
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湾区通”的先决条件。而真正做到物理意义上“湾区通”的当属港珠澳大桥这一“超级工程”。
2017年12月31日,筹建14年之久的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具备通车条件,彼时这座超级大桥所连接的,是涉及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体系的粤港澳三地。
作为我国第一座在“一国两制”框架下跨越粤、港、澳三地海域的跨境工程,大桥建设涉及的设计、施工、运维、环保及各个方面标准与规范,三地各不相同。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回忆,在设计施工过程中,选取何种“执行标准”一度成为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的关键。
“港珠澳大桥使用的标准,是独特的标准,要满足内地与港澳三地。”苏权科表示,港珠澳大桥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就提出,遵循“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最终形成了融合内地、香港和澳门的工程技术标准与规范。
“港珠澳大桥的诞生,本身既发挥了三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作用,也承载了探索规则衔接的使命。”苏权科认为,在推动大湾区互联互通上,交通一定程度上扮演了破局者角色。
得益于交通破局,越来越多的规则衔接取得了突破。如今,持有深圳湾口岸通车许可的跨境私家车,可免手续试用港珠澳大桥往返香港和珠海口岸。
而随着一大批交通基础设施的建成,轨道上的大湾区也正加速成型。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正式全线通车后,港珠澳大桥珠澳一侧口岸、香港西九龙车站均实现了“一地两检”,港澳与内地率先实现“湾区通”;横琴口岸实现24小时通关,莲塘/香园围口岸、粤澳新通道、新横琴口岸等一批设施加快建设,香港的“跨境一锁计划”迅速覆盖到大湾区内地九市。
“粤港澳大湾区要协同发展,标准首先要统一。”苏权科认为,尽管交通互联互通最明显带来的是人流、物流的联通,但其本质上却是带动粤港澳三地标准衔接甚至统一的基础。
他透露,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在与广东省合作,希望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建立一套统一的标准,加快形成大湾区统一标准,并以此为样本推动大湾区在技术人才、教育、医疗等更大范围上的规则衔接。
民生拓面:推动8大领域职业资格认可
2019年5月30日,香港市民郑翰衍通过铺设在香港的港澳政务通办自助终端机,成功远程办理了其注册在佛山南海区工合空间的首张营业执照。这成为港澳与内地政务服务“跨境同办”的首个案例。
所谓“湾区通办系统”,是面向港澳人士提供专项服务、在港澳地区可办理大湾区内地九市政务服务业务的专门系统,可远程连线市场监督局、税务局、社保局、公安局、住建局等部门后台进行咨询和事项办理等。
2019年,时任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广东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的曹达华透露,广东将研究实施民生“湾区通”工程。
果然在2020年2月,广东省政府就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广东省数字政府改革建设2020年工作要点》。民生成为“湾区通”工程的重要内容,覆盖面也拓宽了不少。例如,广东提出重点围绕公共交通、通讯资费、信用信息、电子支付等领域促进标准互认、规则衔接、政策互通,以期便利粤港澳三地群众交流交往。
此外,民生“湾区通”工程还包括推进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推动在粤工作生活的港澳居民民生方面享有本地市民待遇,积极推进粤港澳合作办学、合作办医,职业资格互认等一系列重要内容。
其中,突破最大的当属粤港澳三地医疗卫生合作与防疫数据信息共享等方面。除前述“港澳药械通”政策,疫情期间,粤港澳三地还通过不断强化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推动了“粤康码”与“澳门健康码”实现互转互认对接。
据了解,措施实施一个月就为澳门人员1.5万人、内地人员约2万人提供了服务,大大提升了两地人员通关便利水平。在业内人士看来,粤澳“健康码”互转互认背后,粤澳两地防疫数据的共享起到了关键作用,也为促进两地复工复产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
此外,职业资格互认也为港澳专业人士打开通向内地市场的大门。早在2019年,广东省人社厅就联合9部门对外印发了《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职称评价和职业资格认可的实施方案》,积极推动大湾区职称评价体系、职业资格互认,以促进大湾区人才自由流动。
近年来,广东持续拓展职业资格认可的范围,在建筑师、律师、医师、教师、导游等8个社会重点关注的专业领域,以单边认可带动双向互认,并在全国率先试点面向港澳居民招聘公务员、出台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港澳居民管理办法。
金融挖潜:或为三地带来“鲇鱼效应”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扩大香港与内地居民和机构的跨境投资空间,稳步扩大居民相互投资对方金融产品的渠道。这也是设立“湾区通”工程本身的目的之一。
经过筹办,今年2月5日,《关于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的谅解备忘录》签署,跨境理财通正式来临。
而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白鹤祥在公开场合称,“跨境理财通”将在粤港澳三地实现人员的安全自由流动后落实。实际上,在业内人士看来,跨境理财通更像一条鲇鱼,在带给金融机构新挑战的同时,也将为三地带来更多的活力。
金融的本质在于服务产业,并以此挖掘产业发展的潜力。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教授林江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就应当包含金融资本的自由流动,即通过引入更多的境外资本,尤其是将港澳地区的金融服务引入内地,灌溉本土经济,也为港澳的金融机构打开更广阔的市场。
他举例称,纽约湾区与东京湾区均以强大的金融中心,支撑起了周边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纽约、东京是世界性的金融中心,周边的芝加哥、横滨等城市则发展起了高端制造业,这正是得益于金融业为制造业引来的“活水”。
广发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也指出,金融“湾区通”的核心之一,就是要通过资源重新整合带动大湾区制造业升级。“以香港为中心的金融市场完全可以为我们所用,应充分利用港澳相对成本低的资金支持湾区制造业的升级。”(编辑:李艳霞)
(作者:李振 编辑:李艳霞)
(季丽亚 HN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