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提出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后,各个行业都在积极讨论并采取相关的减排措施。除了电力、钢铁、交通等传统意义上的高排放行业,互联网行业企业也纷纷发布自身减排计划。
互联网企业的减排潜力不容小觑。过去十余年间,全球有包括谷歌、苹果、Facebook在内的41家科技企业设立了长期100%可再生能源目标。据统计,2019年全球已有超过100家企业签订了共计19.5GW的可再生能源购电协议,相较于2009年增长接近60倍。
除了100%可再生能源外,碳中和、碳负排放、消除历史碳足迹等也都是互联网企业碳减排目标中的热词。
今年两会结束后不久,3月12日,互联网金融科技企业蚂蚁集团宣布了自身碳中和目标,承诺在今年起实现范围一、二的碳中和,2030年实现范围一、二、三的净零排放,并自2021年起定期披露碳中和进展。
已经在“蚂蚁森林”等创新模式上取得一定成果的蚂蚁集团,还将对现有园区进行升级改造,提升节能减排效能;引导员工践行低碳办公行为;共建碳中和创新基金;推动数据中心采用液冷技术等减排;审慎评估和使用碳抵消项目方案,如种植碳汇林,实施开发合格的碳抵消项目等。
蚂蚁集团社会公益与绿色发展事业群总裁彭翼捷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作为本身就拥有较强平台能力和技术能力的互联网平台企业,采取自愿减排行动企业不但能践行社会责任,更能够通过自身减排的实践经验去服务于其他需要进行碳减排的企业。
最重要的任务是自身减排
《21世纪》:为实现减排目标,蚂蚁集团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互联网企业合理制定碳减排行动方案,需要遵循哪些行动原则?
彭翼捷:对于企业来讲,首先需要通过科学的方式对整体的碳排放情况进行评估。以蚂蚁集团此次减排路线的制定过程为例,团队在开始制定之前就达成了三点共识,也就是“科学论证,减排优先,技术推动”。
蚂蚁在进行一定的市场调研后选择了与中环联合认证中心进行合作,依据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HGProtocol)对整个公司在2020年度的碳排放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排查,其中涵盖了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六氟化硫和三氟化氮七种主要温室气体。减排路径和目标的制定,是由生态环境方面的专家团评估之后才确定下来的。
其中,比较得到专家认可的就是“减排优先”的原则,也就是先最大程度地寻求自身减排的空间,应减能减,能减尽减。所以在此前的公告中,我们会说对于无法减排的部分“审慎评估和使用碳抵消方案”。
作为科技公司,在碳中和的过程中技术创新还是大有可为的。对于蚂蚁集团来说,这方面的技术创新主要是依托自身在AI或区块链技术方面的优势,建立温室气体排放跟踪与监控机制,利用区块链技术的防伪和防篡改的特点,将所有碳排放及碳减排数据上链,实现记录不可篡改,随时对相关数据进行追溯查证。
科技公司有很多技术都是先自用再进行业务化的发展,比如阿里云技术。由于阿里本身有大量的数据存储和计算需求,导致成本越来越高,之后一步步形成的解决方案便水到渠成地发展成了一个面向市场的方案。但是,目前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任务是推动自身减排,以及实现2030年净零排放的目标,业务化的方向不是我们优先考虑的。
目前,蚂蚁在碳减排方面的态度也是先科学地解决自身问题。现在在碳中和项目下有一个50人左右的虚拟团队,有全职员工也有其他岗位上协作的员工。这个团队涉及的方面比较广,从集团员工日常工作方式转变、环保意识的培养,到园区建设和推动供应链数据中心减排,都有大量的工作。
《21世纪》:数据中心是互联网企业的减排重点,虽然近些年国际上不少科技公司都在通过提升节能技术来降低能耗,但有研究统计对比全球大型IT公司数据中心的年均PUE(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电能使用效率)值后发现,大型数据中心的能效提升遇到了瓶颈,出现了停滞甚至反弹。作为互联网企业,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帮助数据中心减排?
彭翼捷:数据中心的减排首先可以通过优化选址、利用自然冷源、液冷技术等措施,降低数据中心的PUE,建设示范型绿色低碳数据中心。
蚂蚁还要在2025年前实现供应链上全面的碳排放情况排查,并推动租用的阿里云数据中心实现可再生能源电力替代达到30%。我们采购的数据中心服务提供方阿里云,一直努力通过创新技术降低数据中心PUE。实际上,阿里云在两年前就率先达成国家绿色数据中心标准,数据中心整体平均PUE已低于1.3。
虽然我们不是一个强供应链企业,但还是要通过平台的力量推动数据中心的减排行动。
此外,绿色电力我们近些年也在部分地尝试应用,量还不是特别大。
我们也希望随着技术的发展,加快数据中心的碳减排速度。
已经在“蚂蚁森林”等创新模式上取得一定成果的蚂蚁集团,还将对现有园区进行升级改造,提升节能减排效能。甘俊 摄
共建碳中和技术创新基金
《21世纪》:蚂蚁集团提出要“共建碳中和技术创新基金”,这一基金的资金来源是什么?具体会支持哪些项目?
彭翼捷:蚂蚁集团在提出设立“碳中和技术创新基金”之前,就已经在绿色投资上有了几年时间的探索。比如2018年,蚂蚁集团就曾先后投资了从事碳排放权等环境资产交易的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等机构。这次明确提出要成立一个碳中和技术创新基金,它的出资方不会只是蚂蚁,而是采取市场化和开放的方式,邀请碳中和领域相关的产业方和投资人加入,共同搭建平台助力碳中和领域的创新创业。
由于碳中和领域的技术等研究还处在比较初期的阶段,这个基金将会围绕温室气体产生、排放、处理等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去寻找市场上优秀的创新项目和出色的创业团队,支持他们的发展。
基金是此次蚂蚁在碳中和方面资金投入的一个方面,除自身碳中和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外,还有相关技术开发方面的投入。
《21世纪》:未来蚂蚁森林产品研发将集中于哪些方面?
彭翼捷:首先我想明确的是,蚂蚁森林的所有项目不会用于蚂蚁集团的碳抵消方案。我们将尽最大努力减少全价值链的碳排放,但基于固有条件限制,对于无法实现净零排放的部分,我们与专业机构一起审慎评估和使用碳汇抵消方案,员工碳汇林是我们的碳汇抵消方案之一。
蚂蚁森林过去几年在荒漠化地区种下了2.2亿棵树,在沙漠中实地看过之后,我发现有了两个新的趋势。
首先,我们在种树的时候,除了环境因素的考虑之外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考虑经济价值。比如,此前在种植柠条时考虑的是它的固土护坡、涵养水源等效果。经过两三年的培育后,蛋白含量可观的柠条就可以用于畜牧业,既能促进合理放牧,还能给牧民带来实打实的经济支持。这样才能使种树这件事更可持续。
其次作为科技公司,我们也希望能够探索更多的创新技术应用在造林、荒漠防治化等环境保护领域。作为平台型企业,仅仅做自己的平台是远远不够的,平台型企业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共享、分享、链接各方。
对于蚂蚁森林,我们将扩大现有的绿色场景,实现绿色行为全场景覆盖,比如目前购物时是否使用塑料袋、点餐时是否扫码点单等生活中的场景,都还没能全部接入蚂蚁森林绿色能量的计算体系中。接下来,我们将与众多场景的提供方进行对接。
此外,我们还将联合多家跨国企业和国际消费品牌、国内的顶尖消费品牌,一起发布全球性的“绿色开放计划”。这个平台主要聚焦于消费者与品牌的互动和消费过程中的绿色行为实践情况,企业能够通过这一平台上的社会责任绿色板块展示自身的绿色行动与成果,它会以B端发动、C端参与的“CB联动”模式来运行。
(作者:见习记者王晨编辑:李博)
(季丽亚 HN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