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会议提出辩证看待一季度经济数据,强调要用好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推动经济稳中向好。会议还强调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首次提出建立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会议再次强调房住不炒的同时,也首次提出防止以学区房等名义炒作房价。此外,要加强和改进平台经济监管,促进公平竞争等。
在制度政策方面,会议要求,要精准实施宏观政策,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不急转弯,把握好时度效,固本培元,稳定预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使经济在恢复中达到更高水平均衡。积极的财政政策要落实落细,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发挥对优化经济结构的撬动作用。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强化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支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防风险和调结构的重要性上升
“政策基调将从稳增长更多向防风险和促改革转变。”京东科技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表示,政治局会议并未提及“六稳”“六保”,由此判断稳增长压力在减小,但复苏不均衡、基础不稳固,宏观政策注重“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财政、货币政策将有所侧重,主要向“三保”、实体经济(制造业)、重点领域(科技、民生)、薄弱环节(中小微企业)等倾斜。沈建光说,未来须重视防范财政、金融、房价风险。首次提出“建立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是对当前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针对性部署,3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已明确“政府杠杆率要有所降低”,强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成为工作重点;房地产再次重申 “房住不炒”,针对近期国内房价,特别是一线城市房价上涨明显,政策将在解决刚需住房供给、打压“以学区房名义炒作”方面着手;大宗商品涨价背景下,物价重点放在保障“重要民生商品”(食品为主)供应和价格稳定。当前,还要把握“窗口期”,更加注重数字化、碳中和、共同富裕。中国民生银行(600016,股吧)首席研究员温彬,研究员冯柏分析称,当前我国经济工作中,稳增长压力较小,调结构和防风险的重要性上升。近期信用债违约、不良贷款暴露、中小金融机构、国际金融市场联动反应等金融风险压力亦有所上升。下一阶段防范风险工作的发力点是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加快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完善地方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等。防风险重点领域方面。一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数据显示,2020年末,我国宏观杠杆率为270.1%,比年初提高23.6个百分点。其中,政府部门杠杆率为45.6%,提高7.1个百分点,地方政府杠杆率为25.6%,提高4个百分点。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不小,地方债务、融资平台风险压力较大。
红塔证券李奇霖、孙永乐分析,如果对地产和城投的融资上“紧箍咒”,考虑到存量债务压力客观存在,不排除这个过程当中会有一些信用风险暴露。但无论是地方债务、国企信用风险还是房企融资风险,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可能性。比如永煤违约后,虽然信用风险是暴露在局部地区,但局部地区发生信用风险的压力却波及了全国多个地区。为了防止类似的信用风险传导机制再次出现,防范局部信用风险向全局扩散,需要地方党政主要领导重视起来,要关注好地方性的信用事件,避免信用风险向全局扩散。
国泰君安宏观团队分析称,此前3月国常会首提“政府杠杆率要有所降低”,未来城投与国企局部风险暴露仍有较大概率。根据其从政府意愿、政府能力两大维度去对各个省份违约风险进行综合排名监测地方财政风险,统计结果显示风险较高区域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和东北,如青海、吉林、贵州等。
二是房地产市场风险。当前,房地产市场是金融化、泡沫化倾向比较强,是金融体系最大灰犀。今年以来一线城市房价已经上涨超过11%,远高于二三线城市。而遏制房价过高,本次会议除了强调增加住房供给,即“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外,额外强调了“防止以学区房等名义炒作房价”。
“近期房地产市场调控从严,约束房企融资、规定银行涉房贷款比例、严查短期消费贷款流入房地产市场等政策落,对稳定楼市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部分房企资金链紧张,也还有部分城市楼市较热,”温彬、冯柏解读称,为此,会议重申“房住不炒”定位,并首次提出“防止以学区房等名义炒作房价”,预计下一阶段相关政策将陆续出台。
李奇霖、孙永乐认为,预计后续会通过推广多校划片、限制学区房的入学名额(比如6年1个名额等)、公民同招等方式,来降低学区房的确定性。国泰君安分析,目前来看,“三道红线”、“集中供地”等调控限制供给,地产供给短时间内也难有大变化,因此抑制房价短期更多依赖需求端调控,地产调控仍然趋紧。地产调控继续趋紧对后续地产投资会带来负面影响。
三是平台经济带来的垄断风险。国泰君安分析,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或成为长期趋势,或将在未来四到五年的周期中持续成为全球政策协作焦点,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着力点之一。
对于平台经济和互联网公司的反垄断是国际焦点,谷歌曾在2017、2018、2019连续三年被欧盟罚款超过600亿元。从2020年底开始,平台经济的反垄断问题已多次作为重要议题出现在最高层会议上,最近一次是3月15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第九次会议,成为该次会议的两个议题之一。
2月7日《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正式发布以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已经多次对互联网平台经济领域的不当竞争和垄断行为进行了处罚,除了阿里以外,腾讯、美团等知名企业也名列其中。国泰君安认为,本轮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将具有持续性和全球协同性,而不仅仅是通过对阿里的处罚“以儆效尤”。从具体惩罚措施来看,参考国内外已有的案例,主要还是以罚款和责令整改为主,初期强制分拆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图1:平台经济的反垄断在高层会议被反复提及
图2:市场监督管理局多次处罚互联网平台经济领域的不当竞争和垄断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4月29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金融管理部门(以下简称金融管理部门)联合对部分从事金融业务的网络平台企业进行监管约谈,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主持约谈。腾讯、度小满金融、京东金融、字节跳动、美团金融、滴滴金融、陆金所、天星数科、360数科、新浪金融、苏宁金融、国美金融、携程金融等13家网络平台企业实际控制人或代表参加了约谈,表示坚持从严监管和公平监管,一视同仁对各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零容忍”,保障数据产权及个人隐私,坚决维护公平竞争的金融市场秩序。
金融管理部门针对当前网络平台企业从事金融业务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整改要求。一是坚持金融活动全部纳入金融监管,金融业务必须持牌经营。二是支付回归本源,断开支付工具和其他金融产品的不当连接,严控非银行支付账户向对公领域扩张,提高交易透明度,纠正不正当竞争行为。三是打破信息垄断,严格通过持牌征信机构依法合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四是加强对股东资质、股权结构、资本、风险隔离、关联交易等关键环节的规范管理,符合条件的企业要依法申请设立金融控股公司。五是严格落实审慎监管要求,完善公司治理,落实投资入股银行保险机构“两参一控”要求,合规审慎开展互联网存贷款和互联网保险业务,防范网络互助业务风险。六是规范企业发行交易资产证券化产品以及赴境外上市行为。禁止证券基金机构高管和从业人员交叉任职,保障机构经营独立性。七是强化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规范个人信息采集使用、营销宣传行为和格式文本合同,加强监督并规范与第三方机构的金融业务合作等。
调结构方面。
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凝神聚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引领产业优化升级,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积极发展工业互联网,加快产业数字化。要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积极发展新能源。要促进国内需求加快恢复,促进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尽快恢复,做好国家重大项目用地等要素保障,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等。
温彬、冯柏解读,产业方面,会议强调了产业升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工业互联网、产业数字化等,科技创新仍然位于突出重要地位。绿色发展方面,会议强调了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积极发展新能源,有助于逐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恢复内需方面,会议强调了促进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尽快恢复,以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增长支撑内需持续扩大。随着专项债迎来集中发行期,基建投资有望加快发力,因此下一阶段投资要加快恢复制造业和民间投资等薄弱环节。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困难。如在环保限产的政策下,部分大宗商品供给受限,这就推动了部分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对此政策也作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比如我国开始对生铁、粗钢等产品实行零进口暂定税率,取消部分钢铁产品的出口退税,尝试通过扩大钢铁资源进口,减少出口来缓解国内压降钢铁产量造成的影响。“李奇霖、孙永乐表示,后续来看,在坚持“碳达峰、碳中和”和继续深化供给侧改革的要求下,会继续加强对房地产和基建领域的调控,降低市场对大宗商品的需求,还会更多的强调通过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和废金属循环利用等方式降低碳排放。
沈建光强调,疫情期间我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相对表现亮眼,会议提出要“用好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习近平在2020年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本次会议将“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提上日程,值得关注。
货币政策将精准滴灌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要用好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这是国家对稳增长的最新定调。温彬、冯柏认为,这一“窗口期”可以从如下方面理解:
国际方面,当前全球经济仍处于疫情后的衰退期,主要经济体复苏虽然呈现出一定加快迹象,但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还需要较长进程,国际政策环境和流动性水平整体宽松,政策转向言之尚早,是国内经济恢复的宝贵“窗口期”。
国内方面,今年我国经济增长目标是6%以上,结合去年基数较低和当前经济恢复情况来看,实现这一目标压力不大。而且,相比于稳增长而言,今年的调结构、防风险等工作的重要性上升,因此要“凝神聚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堵点,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政府工作报告把今年的GDP目标定在了6%以上,去年上半年GDP有一个较低的基数,一季度GDP增长就高达18.3%,全年实现6%的增长目标没有压力。此外,主要发达国家财政货币化使得全球流动性泛滥,财政向居民部门做转移支付,发达国家居民部门也有钱消费,叠加部分新兴市场国家产能恢复速度较慢,意味着外需将维持高位,为保增长提供支持,两方面因素综合来看,全面中国经济稳增长压力较小。
这种情况下,经济政策会着眼于长期,重点会放在调结构,而非短期经济刺激。本次政治局会议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强化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支持” 。李奇霖、孙永乐表示,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投资回报率明显受到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侵蚀,导致大中小企业之间、上中下游行业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同时居民收入水平的修复力度以及消费回升速度也远低于预期,这说明实体经济还是有局部压力的,政策层面不宜搞“急转弯”。
”后续货币政策大概率是结构性紧信用(压降地产和城投的信用扩张同时保持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和宽货币的组合。“李奇霖、孙永乐预计,银行间市场的资金面大概率会维持宽松。一方面,基建和地产的融资需求被压制,实体融资需求无序扩张的可能性较低;另一方面,担心上游物价上涨对中小企业的冲击,加强对经济复苏的薄弱环节的支持,需要资金面维持一个相对宽松的局面。只有当市场资金宽松预期过于一致,市场杠杆加太高以后,资金面的风险才是需要警惕的。
申万宏源宏观分析师秦泰、贾东旭表示, 21Q1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到位,在商品消费升级动能持续强劲、服务消费二季度开始陡峭恢复下半年达到疫情前正常路径、制造业基建投资向好地产投资稳定三大因素的驱动下,预计我国剔除基数后的GDP增速有望从Q1的4.1%迅速改善至Q2的5.0%左右,下半年回到5.8%~5.9%的疫情前趋势之中,2021年中国经济结构上重回返璞归真,
秦泰、贾东旭表示,货币政策方面,会议将两会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更改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合理充裕”显示货币政策全年并非会大幅收紧,而是更多的配合好GDP增长的节奏。以“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为锚,维持全年社融增速和M2增速10.6%和9.4%不变。
国泰君安认为,流动性表述中性,宏观政策以稳为主,“不急”以达到“固本培元”的效果,明显“转弯”将等到经济“达到更高水平均衡”。在经济形势整体乐观的情况下,宏观政策并未强调要向常态化回归,而是在延续“精准实施”“不急转弯”的同时,额外强调要“固本培元,稳定预期”,其原因主要在于经济恢复尚不均衡,仍需要宏观政策的适度呵护,因此在经济“达到更高水平均衡”之前,流动性收紧节奏尚无须过虑。
国泰君安分析,财政政策方面,“落实落细”的同时,额外强调要“发挥对优化经济结构的撬动作用”,财政政策退坡有限,一季度支出偏慢,节奏在蓄力后移。货币政策方面,延续“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整体流动性环境变化不大,同时额外强调要“强化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支持”,而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目前无疑是消费、制造业投资以及民间投资,政策端仍将向这些领域持续倾斜。
开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表示,中央政治局会议淡化总量经济、注重结构问题,强调精准施策、长短结合。“精准实施宏观政策”或有两层含义,短期来看,对恢复不平衡的地方“不急转弯”,财政兜牢基层“三保”底线,货币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支持;着眼中长期,加快经济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财政“发挥对优化经济结构的撬动作用”,如加大对基础科学投入,货币政策强化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的支持。
"强化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支持是本次政治局会议对于货币政策表述的重点。"中信证券固收分析师明明表示,货币政策将延续此前稳健的取向,保持流动性充裕合理,为经济持续恢复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条件。但是考虑到当前通胀水平处于高位,预计货币政策也不会有进一步宽松的可能,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运用直达实体工具、结构性工具对实体经济和重点领域以及薄弱环节进行支持或是货币政策下一步的主旋律之一,这在3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实体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延至今年底的决定中也有所体现。
明明表示,另外,尽管此次政治局会议未提及“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但是在强化对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过程中,保持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仍是重点工作。具体而言,一方面,优化存款利率监管,加强对不规范存款创新产品、结构性存款、异地存款的管理,保持银行负债端成本稳定,以此为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创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通过手续费率下降和便利性提升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2021年政策‘退潮’之年,也是市场理性回归之年。“赵伟说,2021年,经济在加快正常化,政策态度与市场定价,也将加快正常化;信用“收缩”只是表层逻辑或者说可能的触发因素。伴随政策主线重回“调结构”“防风险”,信用“收缩”加速显现、带来影响结构分化;利率债行情确定性强、空间逐步收敛,权益类资产风险更多不在分子端,而是经济正常化对资产估值的压制。
一场关于资本市场如何改革的巅峰对话!(精彩实录)
肖钢对话吴晓求:碳中和、数字货币、金融科技监管将如何影响金融业
王忠民:让资金投到有效的时代主题中,我们需要这么做
中投公司原总经理李克平:市场怕涨怕跌心理交织,要在结构性问题中寻找“镇定剂”
【热点关注】央行研究局局长王信谈近期货币政策取向与如何发展碳金融市场
光大银行首席业务总监赵陵:市场利率上升,如何寻找攻守兼备的投资品种?
两会 | 2021年经济工作重点定了!专家们这么说
黄益平:回归“常态经济增长”——2021年的政策目标与选择
肖钢:市场由通缩预期转向通胀预期,如何应对?
聂庆平:中国仍是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市场
渣打银行丁爽:将购买国债作为央行扩表的一项政策工具
广发证券沈明高:警惕我国经济复苏中的三个不确定性
政府工作报告重磅出炉,CWM50专家曾预判这几点值得重视
摩根士丹利邢自强:预防美国高压经济学的溢出效应
全国政协委员杨成长:关注资本市场快速机构化现象
白重恩教授受邀担任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第三届学术委员会成立
长按图片关注CWM50公众号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于 2012 年成立,是一个非官方、非营利性质的学术智库组织。论坛致力于为关心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个高端交流平台,推动理论、思想、创新和经验交流,为相关决策与研究机构提供理论与实务经验参考,进而为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思想动力,最终对中国金融体系的优化产生积极影响。
www.cwm50.cn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李显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