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评论】推进养老金融改革 夯实养老财富储备

快报
2021
05/09
14:31
亚设网
分享

请点击上方关注,点击下方“在看”

根据民政部最新预测,2025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将突破3亿,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社会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不仅成为各界关注和热议的话题,也成为事关我国社会、经济深层变革的重大战略问题。如何有效应对当下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老龄化进程,既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也事关国家发展全局,既关当下又关乎长远,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及早布局,未雨绸缪。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十四五”是应对我国老龄化重要的窗口期,“十三五”期间,国家审时度势,加快布局“养老大计”。继2019年,国务院发布《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这一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纲领性文件后,十九届五中全会立足新发展阶段和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国情,明确提出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首次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今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及时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进行了部署,国家如此密集地出台养老指导方针,彰显了这一战略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应对人口老龄化,最终目的是要为养老做好充足的资金保障,要解决的是钱从何而来的问题。本质上,养老制度是一种收入分配安排,是将财富从劳动人口转移到老年人、将支出从现在转移到未来。近年来,为了更好地解决养老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我国渐次推进养老金改革,着力补齐养老金第二、第三支柱短板,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推动养老金从现收现付型向预筹积累型转变,旨在充分调动个人积累积极性,持续做大养老资产储备,避免吃“大锅饭”的弊病。

养老金改革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两者息息相关、环环相扣。养老金是一个多维复杂的系统,涉及不少金融内容。从宏观来看,养老金是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压舱石”,若能持续做大积累型养老金这笔“长钱”,就能缓解或解决我国金融体系长期资本不足的问题,继而实现养老金可持续与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从微观来看,对于养老金的参与个体而言,若要增加个人养老财富储备,离不开多种类、多元化的养老金融产品,这是储蓄养老向投资养老转变的关键,也是我国持续扩大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所需。从这个角度,可以说养老金改革的核心就是金融问题。

从国际经验看,多类型金融机构参与,丰富的养老金融产品体系,具有吸引力的税收优惠力度,有助于激发市场活力,充分调动居民对个人养老保障的积极性。但我国养老金融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相关产品“养老”特征不明显,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严重,中长期金融产品匮乏,可供居民选择的养老金融产品屈指可数,且无足够的税收优惠,很难形成吸引力,个人储蓄向养老金融产品转化率低。如此一来,“长钱”难以进来也难以留住,养老金融难以发挥导向作用。近年来,监管部门稳步推动养老金融规范发展,积极参与第三支柱建设,但是在养老金融实操层面仍面临着不少梗阻点,比如,缺乏明确的养老金融产品指引和标准,这需要多部门协同解决,我国养老金融改革可谓任重而道远。

“十四五”期间,围绕“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这一战略,与养老金、养老金融改革相关的政策空间、监管路径有望进一步拓宽和明确,比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或将推出个人养老金制度,这势必为我国养老金融的创新和发展创造良好契机和环境。商业银行是居民养老金发放、领取、储蓄的主要途径,在个人账户、投资管理、风险控制、品牌信誉度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必将在养老金融领域大有可为。当前,监管部门已提出“两条腿”走路的养老金融改革思路,即一方面统一养老金融产品标准;另一方面开展业务创新,大力发展真正具备养老功能的专业养老产品。商业银行应按照监管引导,将养老金融上升到战略高度,早规划、早布局,打有准备之仗,创新养老金融组织框架,增加养老金融服务能力,规范发展养老金融,替百姓打理好“养老钱”,夯实我国养老财富储备,助力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发展。

(本文原载于《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业》杂志2021年第4期)

微信征稿启事

《中国银行业》由中国银保监会主管、中国银行业协会主办,是目前唯一一本带有全行业性质的公开刊物,是沟通监管部门和机构的纽带,是行业交流的平台,也是社会了解银行业的窗口。目前《中国银行业》杂志微信公众号已开通征稿邮箱,面向广大读者征稿。我们期待您的稿件。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银行业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董云龙 )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