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之家 行业] 紫光展锐,这或许是目前国内“最低调”的一家芯片企业。
在行业之外,紫光展锐并没有华为海思、高通这样“破圈”的人气,但这家企业的产品却一直陪伴在我们中间。POS机、手机、平板电脑、电话手表,甚至是共享单车的支付模块,这些产品的芯片很多都来自紫光展锐。
而作为芯片企业,紫光展锐自然不会错过汽车芯片这块“大蛋糕”。5月11日,紫光展锐在上海举办了一场关于汽车芯片的媒体沟通会。在会上,紫光展锐披露了进入汽车芯片行业的战略与思考。
紫光展锐的汽车芯片思考
毫无疑问,当下的时代变了。汽车早已不是发动机、变速箱与底盘的拼凑,而是由域控制器、芯片等诸多电子元器件组成的“高精尖民用商品”。任谁都无法忽视行业变革带来的东风,紫光展锐也不例外。紫光展锐决定进入汽车行业有其内在思考,这家公司认为,“连接、智能和能源”,是构成未来世界的三大要素。换句话说,作为未来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汽车也需要具备多样化的连接能力、强大的智能计算能力以及安全可靠的能源控制能力。在紫光展锐的逻辑中,谁能抢先做好这三个方面的底层供应,谁就能在未来占有一席之地。而围绕这三个方面,紫光展锐有着先天的技术储备优势。紫光展锐高级副总裁、工业电子事业部总经理黄宇宁表示,紫光展锐在工业电子方面有着基础技术的储备,这些底层的基础技术可以去赋能汽车行业。如果跳出紫光展锐来看待汽车芯片行业的大背景,会发现紫光展锐进入到这一行业中有“地利”、“人和”,更有着“天时”,当下面临的机遇就是“芯片短缺困境”。
“我们真不是凡尔赛。”黄宇宁说,“跟我们接触的主机厂太多了,我们甚至接触不过来。”
自2020年底起,因疫情影响,全球汽车芯片供需出现失衡,大众、福特、通用等多家车企宣布短期减产计划。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芯片短缺对2021年一季度的生产已经造成了很大影响,该影响还将蔓延至二季度。
“芯片荒”席卷至今,产能不足固然是一部分原因,但智能汽车时代的到来导致汽车产业对芯片需求激增,也不容忽视。
这场全球汽车芯片短缺的风波,对于中国汽车产业而言,还隐藏着更大的危机,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汽车制造商90%以上的芯片均依赖于进口,自供率不足10%。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整车企业开始注重在汽车芯片领域的“本土化方案”。
而5G时代,全球拥有5G芯片设计能力的只剩下5家公司,高通、三星、联发科、海思、紫光展锐。海思是华为集团的子公司,尚未开启对外供货,三星的5G芯片多数满足于韩国市场。
“所以我们来看,真正广义面向公开市场上 4 家,狭义面向公开市场实际上只有3家,我们是这3家之一,如果看大陆的话,独苗只有紫光展锐一家。”紫光展锐公共关系副总裁王呈说道。
『紫光展锐公共关系副总裁王呈』
这对紫光展锐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主机厂们的本土化芯片方案将为紫光展锐带来大量的机遇,当下,紫光展锐也有车载产品在开发的过程中。而更多造车新玩家的入局,将为紫光展锐带来更多的营收。
但挑战则是,当下的主机厂更青睐于选择已经经过验证的跨国供应商,给国内刚刚起步的供应商机会较为有限。如何用技术打破“认知天花板”,这或是紫光展锐今后将要解决的问题。
写在最后
汽车芯片市场这块“大蛋糕”增长速度很快,按照咨询机构的统计,当前大概有460亿美元的规模,并将在3-5年之内扩展至1000亿美元。
当拥有17个研发中心、5000名员工、研发人员占比90%以上的紫光展锐决定入局汽车行业,自身的优势与定位格外重要,但在这场媒体沟通会上,紫光展锐并没有披露太多产品方面的细节。
也许在不久之后,紫光展锐将会像华为一样“上车”。届时,国内芯片企业大放异彩,真正受益的,将是每一位为了自主芯片崛起而“鼓与呼”的人们。(文/汽车之家 程功)
(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