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来,通货膨胀失控的可能性已经成为了金融市场最大的心病,直接影响了各种资产的价格走势。上周二,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谈到了提前加息的可能性,更一度让投资者心慌意乱。然而,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看来,市场对通胀前景的恐惧至少当下纯属杞人忧天。
克鲁格曼撰文指出,目前不管是木材为代表的各种商品及原材料的严重短缺和价格暴涨,还是劳动力的疑似短缺,其实都只是通向经济大繁荣道路上的短期颠簸,并不值得担心。以下即他的评论文章全文。
美国财政部长说:
“如果天上下起雨来,我们就需要把伞撑开了。”
听到这平平无奇的一句话,各种预言家们却大惊失色:
“天哪,她预言说即将暴雨成灾了!”
当然,上周二耶伦的原话并不是这样,而是:
“也许,为了确保我们的经济不至于过热,利率可能会不得不上调一点。”
这句评论绝非什么预言,更谈不上试图干扰联储的决策,只是个简单的判断而已。
不过,即便如此,她也是不说这句话为好。根据惯例,美国的政府官员是不该就货币政策发声的,哪怕耶伦陈述的只是最明显不过的事实,哪怕她是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家,而这正是为了避免言论被过分解读,甚至视为某种信号。事实就是,财经媒体迅速出动,大声宣布拜登政府的内部看法疑似出现了分裂。
好在,混乱只是暂时的,并没有闹出什么大的乱子。以长期利率为参照,可见市场对于未来货币政策走向的预期依然和过去一两个月一样,没有发生任何明显的变化。
只不过,媒体的这种过激反应,其实只是一个更加广泛性的现象的一部分——许多评论家们似乎都没有一点远见,根本不知道通向繁荣的道路上也会有颠簸。
事实就是,繁荣已经在进行当中了。所有的经济指标都显示,美国经济今年的增长速度将会创下1983-1984年以来的新高。这难道不是大好事吗?
毋庸赘言,繁荣的经济往往都会遇到暂时性的瓶颈,可能会体现在特定商品的价格猛涨上面。比如说,从2008年12月到2011年2月,虽然开始于2008年的经济复苏其实步履蹒跚,但是铜的价格在这段时间内却翻升到了之前的三倍。
今天的瓶颈问题将尤其严重,毕竟疫情造成的经济低迷本身就是罕见和奇特的,而之后的复苏也注定将是罕见和奇特的。消费支出的变化轨迹迥然有别于以前普通的衰退,我们现在正面临着非同寻常的破坏结果。
这一次,我们遭遇了严重的木材短缺。在普通的衰退期间,住宅相关的支出往往都会重跌。可是,在2020年当中,由于许多人被迫待在家中,许多美国人都热情高涨地翻修起自己的房屋来。
木材生产商显然不可能预见到这一幕,他们之前还是按照正常的衰退计划削减了生产规模,再加上疫情对生产的影响,结果就是,他们根本不可能有足够的产能来应对猛增的需求。于是乎,木材的价格一路涨破天际,远远超过了人们能够负担的水平。
不过,这样的瓶颈就足以对整体复苏构成威胁吗?这就意味着政策制定者必须退缩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过去十五年来的历史,给我们的最重要教训就是,原材料的短期波动对于未来的通货膨胀根本全无任何前瞻性意义,如果政策制定者对于这些波动做出了过度反应——比如欧洲央行就曾经因为商品价格大涨而在债券危机期间加息——事后看来都是让人追悔莫及。
总之,原材料短缺并不是一个特别重大的问题。那么,劳动力短缺呢?许多雇主现在都抱怨说,虽然目前失业人口众多(联储官员们相信,真实失业率依然接近10%),但是自己却找不到足够的人手。那么,这问题又有多严重?
说到这个问题,我手边就有一份题为《美国小企业难以找到合格员工》的报道,报道介绍说,盖洛普和富国银行联合进行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小企业都表示,他们很难雇用到足够的人手。
对了,我似乎忘记说一下报道的具体时间了,是2013年2月15日。当时,平均每个空缺职位就有三个失业者在申请。事实就是,当时并不存在合格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失业率在之后七年时间内还将持续走低。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说,在经济低迷的时期,雇主们很容易就可以填补上空岗,他们会渐渐习惯这种感觉。当经济开始复苏和扩张,要找到人手就会变得相对困难,有时候雇主甚至会被迫加薪。于是从雇主的主观视角看去,就产生了劳动力短缺的错觉。
可是,经济运行的逻辑原本就是如此!雇主们竞相加薪,雇用劳动者,这绝不是个麻烦,相反正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那么,上述种种,是否就是说我们的经济扩张不会遇到任何限制,通货膨胀永远不会成为威胁呢?当然不是。只不过,一些商品短缺,或者劳动力市场繁荣,显然不值得我们去感到恐慌。
严格说来,只有看到下列两者之一出现或者同时出现时,我们感到恐慌才是正当的——首先是有证据显示,认为通货膨胀将持续的预期已经在影响定价决策了;其次是有证据显示,经济增长已经严重过热了。
目前,第一个潜在问题显然没有出现,而且据媒体报道,拜登政府时刻在密切关注着这方面的各种苗头。
至于经济过热,这确实可能成为一个麻烦。我们刚刚通过了一个规模巨大的经济纾困政策包,美国家庭坐拥额度可观的储蓄。因此,繁荣走向过度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不过,如果真的发生这种情况,我相信联储是可以适时踩下刹车的——对此,我可以发表自己的评论,毕竟我不是耶伦,没有任何官职。
本文来自腾讯美股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第三方作者所有,相关授权事宜请联系原作者。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金十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李显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