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十年中,简单的投资方式反而能够获得收益。被动管理之下的资产增长了五倍,收益可观,而大部分主动管理的资产则遭受亏损。在美国,只有不到20%的主动管理型基金收益超过了被动指数型基金。
但被动投资方法很快就要过时了,央行正鼓励投资者采取更加积极的投资行为。欧洲央行正在接受审查,而美联储开始通过分析真实数据而不是通过预测数据来制定政策。当美联储的政策开始变得被动时,投资者只能采取更主动的投资态度。
过去十年一直是央行决定市场投资动向:货币政策决定了资产回报率,投资者习惯了根据央行政策来做出投资决策。既然央行会竭尽所能去保护股市,而且它也做得很好,那为什么还要费尽心思地去做市场分析呢?正因如此,直接跟踪指数进行投资产生了可观的收益。
然而,自今年年初以来,美联储鸽派、欧洲央行以及其他央行的政策一直备受质疑,并带来了利率波动。这使得被动投资的方式没有之前那么简单了。
市场存在着一个非常显而易见的问题:为什么美联储每个月还在购买12亿美元的债券?
这个计划是为了应对当时的新冠疫情,但是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了它的显著成果。美国失业率已经从15%降至6%,这仅仅比疫情前的失业率高出2%。全球制造业产量达到了十年来的最高水平,家庭储蓄水平也是疫情前的两倍甚至三倍。
今年年初,通胀预期和高利率让投资者纷纷抛售债券。尽管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坚持不加息,认为目前的通胀水平离目标“还有很大距离”,但这还是导致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短短六周的时间内从1%飙升至1.5%。
当然,美联储也不愿意过快转变成鹰派态度。2013年时,市场的恐慌情绪在美联储实行收紧政策后蔓延,以至于最后美联储反而放开了流动性。此外,关于服务业将会如何复苏仍未有定论。新冠疫情带来的经济衰退与往前不同,它对于服务业(如餐饮业、电影业等)的负面影响会持续更久。
然而,市场却不满足于上述理由。尽管鲍威尔声称加息至少要等到2024年,但现在经济复苏快于预期,交易员们预期在2022年美联储就会开始加息。这种市场预期均反应在了欧洲美元以及联邦基金期货的定价上,它们追踪的都是预期短期利率。与此相对应,银行板块(利率上升的最终受益者)的涨势非常强劲,今年已经比标普500指数高出了20%。
投资者似乎要与央行“对着干”,这削弱了央行对于股市的控制,从而减少了被动投资的有效性。“美联储看跌期权(Fed Put)”,即相信美联储早已做好准备,在市场剧烈下跌时出手救市的实施也要在美联储能够控制股市时才有效。
市场对财政部长耶伦言论的反应发生了一个有趣的转折。耶伦声称为了保证经济不会过热,利率必须提高一些。这番言论吓坏了市场,美国的科技股对利率很敏感,利率提高的预期引发了科技股的大量抛售。这进一步印证了投资者的推断:利率上升会比美联储传达的来得更早。
如果利率注定要提高,那么被动跟踪股指的投资便失去了它的吸引力。
这意味着未来的投资方式需要更主动,即需要研究单只股票的投资潜力,而不是直接跟踪指数。这需要投资者对公司的财务情况有深刻认识。
主动投资把公司的商业模式和股价联系了起来。长期来看,一家公司的股价将会取决于它营业利润的年复合增长率。当公司盈利高于股价增长时,主动投资者便有可能获利,因为这通常会导致盈利的连续增长和更强劲的回报率。先不论未来现金流的价值,投资者必须在上升的利率成本与公司潜在的盈利增长之间进行权衡。
过去十年随央行政策而动的投资者得到了更丰厚的回报。这种被动投资虽然简单却有效,而主动投资却“为了一棵树放弃了整片森林”。然而,如今央行与投资者角色的转换将改变这种情况。
(李显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