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客户端5月14日电 题:《温铁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如何解决相对贫困问题?》
作者 温铁军(福建农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消灭了绝对贫困,但是,相对贫困的问题可能是长期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会有比较好的解决效果。
相对贫困的概念,在西方相对成熟。但对我们来说,农村地区的相对贫困可以稍微再做一点延展性的讨论。我一直认为,农村中的相对贫困,是指农村中大量的空间生态资源因其整体性、非标性,难以被所谓现代市场经济推入货币化或者资本化,因此,农民只能在一般的资源性生产中获得相对较低的收入。如果只是以收入并且以现金收入衡量的话,农民的相对贫困就叫做相对现金收入能力不足以支付相对现金开支的贫困。农民的现金收入能力低,是因为从事资源性生产。缓解相对贫困问题,政策考量如果不把深化改革放在那些造成社会严重不平衡的问题上,恐怕相对贫困问题长期看会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过去,我们仅仅是把农业当做第一产业。如果只把农业当成第一产业,只把农民作为第一产业劳动力,要想让他们在资源性生产中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并且能够赶上平均收入水平,还要更多地改变生产方式。
我认为,应考虑如何将“三新”(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加入到关于相对贫困人口研究以及相应政策制定之中。
为什么要把“三新”纳入进去?把“三新”作为一个指导思想,主要是考虑到对城乡两个不同的域别做相对贫困研究需要更多地结合“两山”思想。现在我所在的地方是福建宁德屏南县,曾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现在已经脱贫。从整个中国国民经济转向生态文明战略,以生态文明战略转型带动乡村振兴,把乡村振兴作为生态文明的基础体现“两山”思想的发展来看,被认为是贫困地区的很多农村在生态上,在多业态的生态化发展上恰恰是具有优势的。问题在于,以往的制度体系有利于粗放的数量型增长,而不利于质量效益型增长。因此,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变革推进生态文明领域中的深化改革,和农村中有利于空间生态资源综合开发的“三变”结合,不仅用改革带动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的有机整合,而且带动生态化的发展转型。
现在很多村子人口大量减少,外流和城市化了,于是有很多老房子和土房子被拆。其实老房子稍加改造就能变得很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种美的感觉是无价之宝。很多城里人就利用这些房子开民宿、餐馆、酒馆。农村中的山光水色,农村中的古民居,所有这些资源性的资产,现在成了无价之宝。所以,如何让农民获得长期的财产性收入,如何让产业留在县域,这就是活生生的例证。
2018年,我曾发表文章指出,如果讲新阶段,我们是处在资源经济、产业经济、金融经济这三种类型融合的阶段。美国为首的西方告别了产业经济进入金融经济,我们还不可能完全融入金融经济的阶段。于是,出现了我们这一阶段的矛盾。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指出了农业方面存在 “结构性矛盾”。只搞第一产业的产业化,其结果就是结构性过剩。新阶段的一个重要的核心理念就是,从过去产业资本的阶段、亲资本,到现在亲人民、亲民生、亲环境和亲生态。
现在我在多个不同省份帮助地方设计系统政策,主要是如何把产业留在县域,让农民分享产业县域化的收益。怎么做?可以建立乡村振兴投资基金,但不管是多少亿,应该做杠杆。这点和城市不同,城市要去杠杆,因为资本过剩,但乡村资本不足,同时要坚持让资本为民所用,而不是让民为资本所用。
现在,一般县里都有多个平台公司,但质量堪忧。如果用省级的优质金融资产到县级重组平台公司,再去整合乡镇级的社工站所,把乡镇级的经管站变成财务公司,把村级的资源性资产和设施性资产按照财务公司的一般运作方式整理清楚,以财务公司为核心去对接县级平台公司,把向下投入的项目资产改组成项目公司,把乡镇一级的社工站所改成项目管理服务公司,然后通过项目管理服务公司对已经整理过的村级可用资产做资产股份化,再用已经股份化的、整理过的资产通过专业合作社对接外部投资,就可以形成一个可以激活乡土社会、中长期的沉淀资产和可交易资产,让乡村经济实现货币化,再进一步让县域平台实现资本化。这样就把过去长期在乡村处在主导地位的资本力量改变成可以被“三变”改革、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化和乡镇项目管理公司对接,再跟县级平台公司对接,使得省里面的投资基金可以一对二、二对四、四对八形成资产规模扩张,就能够把可以留在县域的产业,用平台公司对接村级资源性资产变现的过程,使得这个产业留在县域。农民改变身份变成股东,就能够长期分享这些产业留在县域的资产收益。(本文据温铁军在“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25期)”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核。)(中新经纬APP)
(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