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优势明显 科技创新潮起粤港澳大湾区

快报
2021
05/19
08:33
亚设网
分享

集群优势明显 科技创新潮起粤港澳大湾区

证券时报记者 唐维

站在深圳前海金茂大厦的42楼,玻璃幕墙上清晰标明该处的地理优势:距离香港约10KM,距离澳门约48KM,距离珠海约36KM。楼下,一条深圳河穿流而过,北侧是深圳,南侧是香港,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就坐落在深港两地的接壤处。

在这里深港两地突破思维,创新改革,科创合作红利不断释放,这是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见证,更是“双区”战略下的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合作平台。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是粤港澳大湾区擘画的雄伟蓝图。当下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为代表的科创高地逐一落子,推动着科技创新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欣欣向荣,也为粤港澳大湾区跨越发展不断积蓄能量。

创新协同脉络渐明晰

十多年前,香港科技大学本科毕业生汪滔,跨过这条深圳河,在深圳开启创业之旅。现在,他创办的大疆成为消费级无人机领域的千亿级“独角兽”。

和当初的汪滔那样,一批又一批的港澳青年正跨过深圳河,期待创造商业传奇。河套合作区里的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已培育23家团队,其中港澳背景团队21家,比例达91%,涉及人工智能、物联网、医疗科技、新材料等领域;团队人员从初期的69人发展至358人,其中港澳籍团队人员54人;产生知识产权199项,其中稀土陶瓷、稀土镁合金等技术为国家成功解决“卡脖子”问题;6个团队产值迈入千万元级别,企业获得融资共计2.775亿元,工场还获得国家众创空间认定。

汪滔的老师、香港科技大学的李泽湘教授,早早发现几地的互补优势:香港具有很好的高等院校资源,深圳有良好的创业氛围和创投资本,东莞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整个珠三角有着全球无可比拟的产业链优势……他在1999年左右就将香港院校的科研技术,拿来深圳进行成果转化,孵化出固高、大疆这样的优秀企业。2004年与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合作,培养了几百名学生,这些学生后来办了几十家公司。最近10年,他又在东莞创立了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孵化80多家初创企业,其中包括云鲸智能、逸动科技这样的行业佼佼者。

近年来,粤港澳合力推进广深港澳科创走廊建设,三地科技设施联通、科技要素畅通、创新链条融通的创新网络初步形成,“港澳高校—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转化”的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模式越走越顺,越来越多港澳创新人才,选择来到珠三角将梦想落地,将先进科研资源与珠三角发达制造业结合。

粤港澳大湾区能否比肩国际一流湾区,关键看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依赖于一整套生态系统。在粤港澳大湾区,我们惊喜地看到了这种生态系统正在发挥着作用。

在大湾区11个城市里,有的城市负责科研,有的城市着力科研成果转化,有的城市提供服务,还有的城市着力制造和应用等。通过城市间的分工协调,以点成链,科技创新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欣欣向荣。

如今,在粤港澳大湾区产品的迭代速度可能比硅谷要快5~10倍,而成本则是硅谷的1/5或更少,一项项科技创新成果在这里出现。有关研究数据显示,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总量已超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位列世界四大湾区之首。

打造科创要素聚集地

在东莞松山湖畔,偶遇世界级科学家将不再意外。因为这里有除英、美、日外的全球第四家散裂中子源,它又产生“磁吸效应”,引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材料实验室这一重大平台又催出一大批重要科研成果……

散裂中子源,这对普通人来说是一个有些生涩的词汇,可以把它简单理解为一台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超级显微镜”,但它并不简单,属于“国之重器”、国际前沿高科技,对我国探索前沿科学问题、攻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中国散裂中子源在2018年投入使用后,用户申请非常踊跃,已有2000多名用户注册,其中港澳用户约占总用户的10%。通过4轮开放运行,共完成国内外科研与产业界的课题400多个,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约占1/4。有香港科学家表示,原来需要写申请去日本排队,现在大湾区内有了自己的散裂中子源,感觉非常幸福。

位于深圳的光明科学城,定位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重点发展信息、生命和新材料领域。目前已有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深圳综合粒子设施研究院、深圳市神经科学研究院、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等科研机构入驻,深圳湾实验室场地二期项目、光明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等项目在推进。预计明年年底完成世界一流科学城布局。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的江门中微子实验位于广东江门市开平市附近埋深700米的地下实验室内。该实验的核心是一个直径35米、重两万吨、由液体闪烁体和光电倍增管构成的中微子探测器,对人类了解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有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77个机构的600多位科研人员共同参与该项目。

国家超算广州中心主任卢宇彤教授讲了这样一个例子,香港科技大学甘剑平教授通过该中心“天河二号”建立的3D高分辨率中国海多尺度模拟系统,为区域海洋功能应用、气候变化和海洋科学研究提供智能化大数据,曾令日本同行刮目相看。

在珠海横琴,集聚效应正不断显现,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相继在横琴建立产学研示范基地,澳门4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智能计算平台相继落户,澳资澳企成倍增加。

一批科技创新和产业协作项目正有序推进,一批高水平创新载体在粤港澳大湾区建成,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呼之欲出,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粤港澳大湾区正加速崛起。

正如惠州新动力(310328)创会主席、香港籍企业家楼家强所言,“整个大湾区有7000万人口,产业体系完备,集群优势明显,经济互补性强……11个城市把各自优势发挥出来,我们就不只有7000万人口的市场,而是拥有辐射全国14亿人口甚至面向全球的市场,这是前所未有的大机遇!”。

(李显杰 )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