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贝壳财经讯 5月22日,在第三届政府与市场经济学国际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高培勇表示,从2020年到2021年,在疫情影响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配置发生的重大变化是,越来越以市场主体为中心,出发点和落脚点越来越聚焦于市场主体。
以减税降费为例,从去年到今年,在财政政策的安排上,减税降费是市场感受最深、获益最大的部分。这两年的减税降费与此前有何不同?高培勇表示,变化的关键不在于数量的增加,而在于整个减税降费体制机制的安排。
例如,减税降费的对象是谁,以往不强调这个问题,纳税和缴费不是个人交的就是企业交的,因此减税降费不是个人获益,就是企业获益。而这两年一直在强调,给市场主体减税降费,重点减少的是涉企税费。
另外,减什么税费的问题,以往在税收问题上想到的往往是所得税,不会想其他的税种,因为减税降费的目的是扩需求,所得环节的税和费距离需求最近。但是这两年减税降费的重点不是企业所得税,也不是个人所得税,而是落在了增值税和社保费上。增值税和社保费对于市场主体而言,处于企业的成本核算环节,而不是利润分配环节,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不同,因此这样的减税降费其实是给市场主体降低成本。
第三个不同点是减税降费的实施途径和路径。以往,减税降费是一个逆周期调节的措施,是阶段性和周期性的,不是长期稳定不变的,因此减税降费是通过政策调整的方式进行的。而这两年的减税降费主要不是通过政策调整,绝大部分是通过制度的变革,对于社保费是通过直接下调社保缴费率加以实施,就具有了长期性和稳定性,未来将会持续实施下去,除非再次进行制度的变革。
高培勇表示,以上这些变化表明,宏观政策配置的格局和经济工作的主要思路在发生变化,就是围着市场主体而转,以市场主体为中心,把发力点聚焦于市场主体。
他还表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要依赖于创新,要依赖于改革,而改革创新的主体,首先是市场主体。绝大多数的改革创新是发生在市场主体身上的,这不仅体现在实践层面上,而且在理论层面上,政府和市场主体的关系也越来越清晰。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顾志娟 编辑 徐超 校对 张彦君
(董云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