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木求鱼】
无论是非市场化运作的公共自行车,还是商业化、市场化加持着的共享单车,因缺乏造血能力,其生命力的韧性就成问题。
木木
2008年5月1日,杭州公共自行车交通服务系统投入试运行。这无疑是方便市民出行的大好事。既然是好事,就难免引来效仿。杭州之后,许多城市陆续跟进,2012年形成高峰。据统计,最终全国一半以上的地级市都推出了自己的公共自行车。
引领风气之后,杭州的脚步没有停,这个交通服务系统一直在“进化”,不但在覆盖范围、服务点数量和车辆规模等“硬指标”上持续加力,而且,细节处的改善也没停,以期持续提升使用体验。比如,2009年搭配了咨询亭,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服务,2016年顺应技术潮流推出了“扫码租车”功能,2017年全面推行了24小时服务,还推出了30个义务维修点,继2016年推出公共山地车后,2019年还推出了亲子座自行车。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能十多年坚持下来,为了这个服务系统,杭州确实很努力。不过,所有的努力都有“对价”,即使看不到这个公共交通服务系统具体的财务数据,仅凭常识也能判断,这个系统是个“烧钱买卖”,最近几年诸多跟随城市纷纷“半途而废”,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交通服务系统的财务状况。
除了财务原因外,服务状况不佳,也是许多城市(包括广州、武汉、厦门、桂林、呼和浩特、北京)停掉这个系统的重要原因。各地使用者的“槽点”也比较一致:一是注册、租车、还车都比较麻烦,二是车况比较差。这两个“槽点”的根源,其实都是持续投入不够。
更为关键的是,即使这些投入有保证、能持续,也需要有一个足够强大的运维团队,才能始终全面统合资源,保证这个系统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而组建这样一个团队并使之动力十足地开展工作,显然也是需要诸多基础保证的,比如,必须建立、健全评价机制、激励机制、惩罚机制等,没有这些基础保证,单靠工作人员的觉悟,恐怕不是长久之计。
全面考虑这些复杂因素,就不难判断,这个公共交通服务系统的底层支持成本是极为巨大的。尤其在市场化“共享单车”的猛烈竞争下,这个公共系统的脆弱性就展露无遗,其生存成本(先别谈发展成本)就过于沉重,城市财政很难为了“保”这个系统而有负重前行的动力。从这个角度看,跟随者们纷纷“割肉”,无疑是一个明智选择。实践再一次证明,提供财政支持下的类似公共服务,应该格外小心,一定要进行格外周详的评估和计划,单凭一时的冲动和热情,不但很难把事情办好,而且也浪费宝贵的公共财力。
其实,即使是遵循市场规律、完全商业运行的“共享单车”,在这些年的发展实践中,也暴露出很大的问题,即,这种“共享模式”是否真的有足够的商业价值和可持续的生命力,就很值得商榷。从其生存现状看,停止烧钱、足以自持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局面,显然还遥遥无期,甚至连影子都看不到。单就这种商业模式财务可持续性的角度考量,这个买卖恐怕真不是一个好买卖,如果没有资本市场的“终极变现”的诱惑,绝不会有任何资本肯“献身”其中;即使资本市场继续尊重这类“风投资本”的变现权利,在现实教育下,市场中的接盘者,恐怕也会对这种所谓的“商业共享模式”给出一个更恰如其分的定价。
因此,无论是非市场化运作的公共自行车,还是商业化、市场化加持着的“共享单车”,因为缺乏造血能力,其生命力的韧性就很成问题。其实,这种“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的解决方案,或许原本就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毕竟,别管是骑公共自行车还是“共享单车”,围着西湖骑,可能方便又惬意,但场景改在“山城”,骑起来恐怕就困难且危险。不把握住这一点,别管什么自行车,应该都难骑。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董云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