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通胀形势呈现出较强的特殊性。其中,两个“缺口拉大”的现象值得引起高度关注:
第一,PPI与CPI之间“缺口拉大”。今年5月份,PPI同比上涨9.0%,达到2008年以来的最高增速。在PPI快速冲高的同时,CPI同比增速尽管也有所上行,但仍处于1.3%的较低水平;核心CPI亦只有0.9%,服务品价格涨幅还有所收敛。于是,PPI与CPI之间的缺口达到7.7个百分点,创历史高点。
第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与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之间“缺口拉大”。今年以来,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涨幅持续快于出厂价格指数。今年5月份相比去年同期,购进价格指数上涨了12.5%,出厂价格指数上涨了9.0%,两者之间的缺口达到3.5%。这意味着,工业企业作为整体而言,成本的上升速度快于下游客户可接受价格的上涨速度。
总体而言,本轮通胀是典型的成本推升型通胀。在经济恢复不稳固不平衡、总需求仍然疲弱的情况下,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向需求端传导面临阻力,难以转化为全面通胀风险。调研显示,中下游企业是本轮成本推升型通胀压力的主要承担者,相比而言终端消费者受到的影响目前为止还较为有限。
事实上,受总供需格局变化及其他一系列结构性因素影响,PPI向CPI的传导减弱的现象从2013年之后就已经存在了。近年来,内需不足对我国国内经济大循环构成了一定挑战。如果总需求长期得不到有效恢复,就可能通过经济循环向下拖拽潜在增长率,导致经济潜在增长率被动降低。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持续过长时间,在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也应更加注重需求侧管理,通过供需双向发力提振国内经济大循环,防止内需疲弱不断向下拖拽潜在增长率。
展望未来,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的压力已被大幅消化,继续普遍上涨的动能趋于减弱;随着三季度美联储货币政策预期发生转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面临回调。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除部分有色金属外的多数大宗商品难以演化出所谓的“大宗商品超级上涨周期”。
与此同时,我国PPI也将逐步转升为降,CPI继续呈现低水平增长态势,难以对货币政策构成掣肘。不过,煤炭、钢铁等重点领域的价格形势在二三季度之交仍将高度复杂,背后除了国际市场价格传导因素外,也受到国内产业政策、价格形成机制等多重因素影响。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财经院研究室副主任、清华大学研究员)
(作者:冯煦明 编辑:洪晓文)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
(邱利 HN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