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货、涨价,全球芯片的火爆程度愈演愈烈。
3400亿半导体巨头的涨价计划,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汽车行业的焦虑。据媒体报道,全球功率半导体龙头英飞凌正在酝酿新一轮产品涨价,涨价幅度或达12%,预计在6月中旬便会执行。
另外,中国台湾地区的多个晶圆代工大厂也决定将在第三季度再度上调芯片代工价格,最高上调幅度达30%,远高于市场此前预期的15%。
即使是疯狂涨价也抢不到货,正在成为全球芯片行业的现状。其中,汽车行业最受伤,全球汽车厂商因缺芯而被迫停产,汽车产能遭受冲击。6月16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披露的数据显示,6月上旬,11家重点企业汽车生产43.4万辆,同比下降36.6%。
业内人士普遍预测,这一轮半导体高景气周期大概率将持续到2022年,甚至到2023年。
3400亿半导体巨头,正在酝酿涨价
全球芯片缺货的大背景下,不可避免地迎来了涨价潮。
据集微网报道,全球功率半导体龙头英飞凌正在酝酿新一轮产品涨价,MOSFET(金氧半场效晶体管)等功率半导体的涨幅将有12%,预计在6月中旬便会执行。
英飞凌是全球功率半导体出货量最大的企业,主要为汽车和工业功率器件、芯片卡和安全应用提供半导体,2020财年的营收超过85.7亿欧元,目前最新总市值为443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436亿元)。
另外,意法半导体(ST)集团、安森美等全球领先的功率半导体厂商也纷纷发布了涨价通知,其中ST宣布,全系列产品于6月1日开始涨价;安森美的部分产品价格将于今年7月10日起上调……
一轮涨价潮之下,A股的功率半导体板块成了6月16日大跌中少有的强势板块,聚灿光电(300708,股吧)涨停,派瑞股份大涨超17%,新洁能、乾照光电(300102,股吧)、华微电子(600360,股吧)等个股亦大幅走高。
6月上旬,国内汽车生产仍面临着较大的困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根据行业内11家汽车重点企业上报的数据整理显示,2021年6月上旬,11家重点企业汽车生产完成43.4万辆,同比下降36.6%。其中,乘用车生产同比下降37.9%;商用车生产同比下降30.2%。
汽车产量受限,正在向消费端传导。据悉,目前热门的车型几乎都需要排队提车,新车的交付周期短则3-4周,长的可能要等3个月以上。
除了汽车以外,手机市场也受到了缺芯的影响。6月16日,中国信通院发布报告称,2021年5月,国内手机市场总体出货量2296.8万部,同比下降32%,已连续2个月同比下降。对此,信通院认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上游手机芯片供应偏紧;国内手机市场需求在一季度提前释放。
这一轮“缺芯潮”将持续何时?
危与机,往往相伴而生,全球芯片缺货、涨价大潮之下,或许是国内半导体产业链难得的机会窗口,整个国产半导体行业业绩都将迎来超预期的表现,国产替代趋势也有望加速。
关键要看,这一轮全球导体产业景气周期能够持续多久?
国金证券(600109,股吧)认为,根据下游调研反馈情况,从在手订单、交货周期、收入确认周期来看,半导体行业到2022年景气度仍会保持持续向上。高景气度下,由于产品结构提升、涨价等因素影响,半导体板块的全年利润预期有望上调。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表示,这一轮半导体行业缺货主要原因是产能不足,产能不足现象估计还会持续一年多,行业景气度也会波动持续上升。
面对这一轮半导体持久的高景气周期,越来越多的国产半导体厂商正在计划扩产。此前,华润微公告,拟与国家大基金二期及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共同投资建设12寸功率半导体晶圆生产线项目,项目计划投资75.5亿元,建成后预计将形成月产3万片12寸中高端功率半导体晶圆生产能力。
2020年,中国大陆加大对晶圆厂投建,大陆半导体设备销售额达187.2亿美元,首次超越中国台湾,全球市场排名第一。目前中国大陆8寸片、12 寸片已有上千亿的项目投资规划,其中已经投产、在建和规划中的12英寸晶圆制造生产线多达40条。根据兴业电子测算,国内晶圆厂未来三年资本开支将有翻倍以上增长,叠加国产设备渗透率有望从目前的不足10%提升至20%以上,国产设备替代空间巨大。
来源:券商中国(ID:quanshangcn)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证券时报网。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张洋 HN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