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硅”风暴

快报
2021
06/23
08:32
亚设网
分享

“缺硅”风暴

一封“举报信”将光伏行业的矛盾公开化。

在6月9日召开的光伏行业热点难点问题座谈会上,爱旭股份公开指责通威集团永祥股份等企业破坏游戏规则,通过将多晶硅定价方式由“月度定价”改为“每周竞价”的方式,导致多晶硅料价格急剧攀升。爱旭方面称,周定价实施一个多月,多晶硅价格就飙涨了37.2%。

随着当日会议资料流出,光伏行业正在面临的“缺硅”困局浮出水面。

“缺硅”中的“硅”是指硅料,又称为多晶硅,其处于光伏产业链的最上游环节。由于硅料紧缺,从去年年末至今,硅料价格出现暴涨行情,通过层层传导,硅片、电池、组件都面临较大涨价压力。

爱旭股份在当日会上表示,由于硅料价格暴涨,4月份开机率大幅下降到60%左右,部分以往的签订低价订单甚至不得不毁约。次日,爱旭股份董事长陈刚回应举报一事时声称,“如果行业现状持续到下半年,整个行业都会出现剧烈的雪崩。”

面对爱旭股份的“控诉”,6月11日通威股份(600438,股吧)向贝壳财经记者否认了“操纵市场”这一说法,“我们的市占率只有百分之十几,怎么能操纵市场呢?”

爱旭与通威孰是孰非尚无定论。行业关心的是,硅料价格这轮涨势还要持续多久?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数据显示,6月16日,国内单晶复投料成交均价为21.72万元/吨,周环比涨幅为0.18%;单晶致密料成交均价为21.34万元/吨,周环比涨幅为0.14%。也即是说,上述座谈会后的次周,硅料价格继续维持涨势。

“硅料价格后续将稳中有涨,预计持续到明年上半年。”国君电新研究团队的宋伟(化名)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另一位行业从业者张军则判断,“今年硅料的供应还是偏紧的。全行业产能50万吨左右,只能供160-170GW的硅片产能,而今年硅片扩产到300GW左右,所以硅料会维持在比较高的位置。”

●公开举报

“每周竞价”惹的祸?

光伏行业有一条完整明晰的产业链,具体分为硅料-〉硅片-〉电池片(+辅材)-〉组件(+逆变器等)-〉光伏电站五大环节。五个环节层级依次向下,硅料处于产业链最上游。

爱旭股份(600732)处在产业链条中间的电池片环节,上游为硅片、硅料环节。据贝壳财经记者拿到的汇报材料,爱旭股份目前拥有36GW的PERC电池产能,全球绝大多数组件商都是其客户。

6月10日的座谈会上,爱旭股份称,目前行业现状表面看是市场终端需求与上游硅料产能不匹配,实际上是部分企业可以营造多晶硅、硅片严重短缺的假象,助推中间贸易商、产业链条各环节囤积居奇、哄抬物价造成的。

爱旭股份将矛头指向了通威集团。通威集团是硅料行业龙头企业之一,旗下拥有上市公司通威股份(600438)。根据会议资料,爱旭方面认为:“今年4月开始,通威集团永祥股份觉得多晶硅价格‘月度定价’上涨太慢,拿出少量硅料每周邀请部分企业竞标,周而复始地推升价格快速上涨;周定价实施仅一个多月,多晶硅价格就飙涨37.2%,硅片价格飙涨23.5%。”

爱旭同时给出建议,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尽快联合约谈通威集团、新特股份等重点企业,并立即将产品价格恢复到今年4月24日之前的区间。同时还建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调查多晶硅、硅片企业是否实质上存在协调一致涨价,是否存在哄抬物价等行为。

通威方面否认了上述“控诉”。通威股份在互动平台上回应称,公司没有出货给任何中间贸易商,不存在哄抬价格、囤积居奇的情形。

贝壳财经记者也就此事联系通威股份,6月11日,公司的某位负责人同样否认了“操纵市场”这一说法。“我们的市占率只有百分之十几,怎么能操纵市场呢?”

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对于通威的表态,爱旭股份后续未有针对性言论公开发出。而截至目前,也未有权威第三方给出公允性的结论。

不过在6月10日,即座谈会闭幕次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的《关于促进光伏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呼吁》(简称:《呼吁》),则给了爱旭股份的指控以相对正面的回应。

《呼吁》中表示,多晶硅价格大幅上涨,目前已达去年年底的2.5倍以上,一些光伏企业已经大幅减产甚至停产,订单违约,损害了行业信誉,已经对整个光伏产业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建议全体会员和光伏企业合法守规、理性经营、尊重契约精神,自觉抵制对硅料产品的过度囤货、哄抬物价行为,以及非自身生产经营需求的投机行为,抵制恶意竞争,让硅料尽快回到正常区间。建议有关部门关注多晶硅等原材料价格过快上涨,进一步明确政策并及时引导。

同时,《呼吁》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明确政策,建议有关部门关注多晶硅等光伏原材料价格过快上涨问题,及时引导。

●供需失衡

硅料行情会延续到年末

“如果行业现状持续到下半年,整个行业都会出现剧烈的雪崩,但现在还有时间,正视这个问题,让大家恢复对未来的预期,正常稳定可预期地发展,是爱旭的出发点。”爱旭股份董事长陈刚6月10日回应举报一事称,递交的材料出发点是为了电站投资商、组件、电池、硅片所有企业,也包括上游材料厂商。

从现实情况来看,硅料价格暴涨,下游层层传导,最终传导到组件端,确实导致组件端售价太高。尤其在2020年,下游企业签订的低价单,这些订单部分被转移到2021年,成为影响下游企业盈利的主要原因。

面对这些问题,即使行业龙头如隆基股份(601012,股吧)(601012)的日子也不好过。今年4月底,隆基股份董事长钟宝申在业绩说明会上透露,硅片开工受制于硅料,由于没有硅料库存,公司已经停了2000多台单晶炉设备。彼时,他还曾透露,为保障对下游客户的硅片长单交付,隆基合肥电池工厂已经停产,泰州的电池生产线也停产了一部分。

组件环节,今年6月7日的隆基股份股东大会上,钟宝申表示,2020年,隆基签订的低价组件订单中,转移到2021年的有15GW,而随着硅料等原材料价格上涨,这些组件订单中,有的客户表示谅解,并给予了一定的价格提升。“当然,也有一些客户无法调整价格;还有一部分客户虽然无法调整价格,但可以给隆基一些明年、后年的订单,并在届时的价格上给予一定补偿。”

此外,硅料价格骤变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秩序。在6月2日开幕的第十五届(2021)SNEC全球光伏大会期间(下称SNEC期间),晋能清洁能源科技股份公司总经理杨立友就曾呼吁,行业参与者要拥有格局和情怀,行业应有自律性。“目前价格一天一个样,失去了市场秩序,合同没法签,违约率太高,行业需要回归契约精神。”杨立友称。

爱旭股份的举报事件掀开了光伏行业声讨硅料涨价的序幕。然而,业内普遍认为,行业上下游之间供需失衡才是硅料价格飙涨的关键,不管举报与否,多晶硅(硅料)行业高景气度、高盈利度状态都将持续到至少今年年底。

山西证券表示,预计2021年光伏装机需求较高,多晶硅供需将“维持紧平衡,价格高位有望持续到第四季度”。西南证券(600369,股吧)则在研报中指出:“2021年硅料紧平衡局面下多晶硅企业高盈利水平确定,我们认为2022年整体景气度依然较高。2022年,硅料价格大幅下降的可能性较小,基本维持中高价位的局面。”

通威股份副董事长严虎在通威的业绩交流会上同样认为,产业链几个环节产能释放还存在时间上的差异。他预测,从4季度触底到价格反弹,目前(硅料)行情会延续到2021年末。

有分析人士认为,严虎所说的硅料行业产业链几个环节产能释放需要一定时间,主要是指硅料和硅片产能释放时间的不同步。2020年,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提出,光伏产业链条的硅片、电池片、组件迅速经历一轮“扩产潮”,其中“毛利”较高的硅片、电池产能释放速度较快,而硅料行业的扩产步伐并未同步开启,二者之间就产生了供需失衡。

据国金证券(600109,股吧)研究院整理出的数据,2020年,整个硅片行业的单晶硅片扩张产能在200GW出头。仅仅2021年上半年,单晶硅片的扩张产能就达到260GW。实际上,2021年全年预测的单晶硅片产能将达到380GW。到2022年,单晶硅片产能预测值更是达到550GW。

而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多晶硅(硅料)的产能是42万吨,2021年为48.3万吨;国外产能分别是9.9万吨、8.7万吨。因此,2021年全球总计的多晶硅产能约不到60万吨。

严虎预测,2021年,国内的硅料市场对应终端的装机需求也就只有170GW~180GW的产能。“根据行业分析机构收集的信息,按照目前行业扩产规划和建设节奏,到2021年底,硅片产能将超过360GW,电池片产能将超过450GW。”

严虎由此认为,如果硅片和硅料产能剪刀差没有这样大,硅料市场尚可维持紧平衡,涨幅不会如此之快。

宋伟告诉贝壳财经记者,硅料涨价从2020年8月开始,原先最低价大约6万元一吨。另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数据显示,2021年6月16日,国内单晶复投料成交均价为21.72万元/吨,10个月内累计涨幅2.62倍。

宋伟认为,光伏涨价的根本原因是光伏行业需求太好,硅料供应不足。通威的定价机制没有起到推动作用,只是一种价格发现的手段。

另一位行业专家张大伟(化名)则向贝壳财经表达同样的观点,这一轮涨价不是供给扰动导致的,而是紧缺环节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导致的。

张大伟认为,硅料行业的这轮涨价只是光伏行业不同环节的一次利润调整。市场担心涨价影响需求,但这个担忧有点误解逻辑顺序……2021年光伏潜在需求很高,供应链本就满足不了需求,只能通过涨价以及产业链利润分配来压低潜在需求,使其与供应能力匹配。从产业链(整体来看)无论是单位盈利还是总利润都处于扩张阶段。

●拥硅为王

硅料行业“七雄争霸”

在供需极度不平衡的背景下,光伏产业再现“拥硅为王”。

2020年下半年来,多家光伏制造商提前锁定大厂硅料供应,纷纷签订硅料长单,避免硅料断货。据首创证券早前披露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5月,新特能源、通威股份、大全新能源、保利协鑫能源等硅料巨头已经签出86.73万吨硅料,单看2021年的交付量,其已占到五大巨头今年硅料总产能的79%。

然而,拥有硅料产能的企业并不能稳坐钓鱼台。事实上,在高度“内卷化”的光伏行业,上一轮押宝“拥硅为王”的一众企业已经在一轮轮行业洗牌中“产能出清”,最终只有少数几家巨头企业存活下来。

据北极星太阳能(000591,股吧)光伏网报道,在国内多晶硅企业没有发展起来的2008年以前,国际上的七大企业分别为Hemlock、瓦克、REC、MEMC、德山、三菱、住友,它们占据了全球9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12年过去,除瓦克之外,其余六家在太阳能级多晶硅领域里都已难见踪影。

如今的光伏行业,目前正处于“七雄争霸”的局面。七雄的国内厂家占了五席:保利协鑫、通威、大全、东方希望、新特能源,剩余两雄为海外大厂:瓦克、OCI。据东方证券早前研报预测,2021年,这七家企业的市占率在明年将超过90%。

但即便行业出现“寡头化”竞争格局,硅料价格“周期性剧烈波动”的局面并未改变。多晶硅行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投资大、建设时间长、壁垒高、技术成熟、格局稳定、市场份额不断向头部企业集中,作为上游行业,企业利润就主要取决于下游光伏行业的发展情况和自身控制成本的能力。

据公开资料,从2017年末至2020年上半年,硅料价格从14万-15万元/吨跌至2020年上半年的5万-6万元/吨。由于2020年一些新产能的释放,一些硅料企业纷纷减产、停产,甚至连OCI、瓦克也一度停产过。

这轮行情的产生,也正是得益于2020年上半年以前硅料价格的持续低谷。其导致新扩产能少,且硅料行业特性,也导致其扩产速度远不及硅片、电池片、组件环节。因此,下游企业才竞相抢购硅料,助推硅料价格持续上涨。

然而,记者注意到,正当硅料企业蛰伏数年,预备收割红利之际,硅料行业新一轮产能将在2022年集中释放,届时,硅料行业或走进新一轮“下降周期”。

根据通威的规划,其计划到2023年建成22万~29万吨高纯晶硅产能。保利协鑫的30万吨颗粒硅项目也在今年启动,第一期设计产能为6万吨。今年2月8日,特变电工(600089,股吧)发布公告,宣布在内蒙古投资建设年产20万吨高纯多晶硅及配套20万吨工业硅和新能源电站开发项目。其中一期10万吨预计在开工后两年内建成投产。

据东方希望微信公号消息,5月11日,民营企业五百强之一的东方希望与宁夏自治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东方希望将在宁夏规划40万吨/年多晶硅、高纯晶硅上下游一体化项目,其中一期以25万吨/年多晶硅为主体。据了解,25万吨/年的多晶硅为目前规模最大的单体项目。

除上述国内“五家”传统硅料企业扩张产能外,行业也迎来“造硅新势力”。据报道,宝丰能源(600989,股吧)将在银川建设年产60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一期30万吨已动工建设。此外,晶诺新能源年产1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也已经上马。江苏润阳计划在石嘴山建设年产10万吨的高纯多晶硅项目。同时,黄河公司、同德化工(002360,股吧)、青海丽豪等企业也纷纷对外公布了投产计划。

根据计算,如果上述产能全部落地,仅国内新增硅料产能将超过200万吨,而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多晶硅(硅料)的产能是42万吨,2021年预测为48.3万吨。

过高的价格不仅会抑制需求,而且短期内过高的利润率,不仅会影响上下游协同发展,更会吸引其他资本大举进入行业,对当前的行业格局带来挑战,届时又是一片残酷的淘汰过程。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吕锦标也多次提到,作为行业协会,我们要警告市场,未来很可能会形成下一波硅料过剩,将带来更大的负面效应。

由于硅料行业本身存在投资规模大、扩产进度慢等属性。项目从开始投资到投产都需要至少一年半时间,因此硅料景气度还将持续很久。严虎判断,今年年底能够释放产能的是通威永祥的两个项目,其他同行产能都还供应不上来,明年真正释放出的量就10万吨出头。2021年-2022年硅料仍会持续紧张。

●落子硅料

一体化巨头紧盯硅料项目

近年来,龙头公司开始配套一定比例的硅片或电池产能,竞争从单一环节的竞争提升到一体化各环节的综合竞争。行业人士认为,通过垂直一体化竞争战略,有助于光伏企业跟竞争对手拉开成本差距、扩大成本端竞争优势,攫取市场份额。

从2020年四季度以来的两轮材料涨价潮——光伏玻璃、硅料涨价潮来看,垂直一体化的组件企业如晶澳科技、晶科能源、隆基股份的业绩抗风险能力的确优于单一环节企业。另外一个案例是,今年1月初,光伏玻璃价格急剧攀升。“硅片+电池片+组件”垂直一体化的企业组件单瓦净利为0.16元/瓦左右,“电池+组件”垂直一体化的企业组件单瓦净利为0.05元/瓦左右,仅有组件环节的企业基本不盈利。

不过,贝壳财经注意到,虽然光伏产业垂直一体化发展趋势明显,但企业仅存在于制造端中下游的硅片+电池片+组件一体化,上游硅料环节还鲜少有企业涉及。

安信电新今年一月份报告中指出,属性差异较大(注:化工行业属性),硅料环节一体化的难度很大。从目前的多晶硅主要企业来看,基本没有作为垂直一体化切入的下游企业,多晶硅料环节被一体化的风险较小,未来在全产业链中的价值有望进一步凸显。

不过,随着硅料日渐供不应求,价格屡升新高,一个新的趋势是,一体化巨头也开始盯上硅料,积极推动“料、片、池、件”四个环节全面一体化。且与以往不同的是,隆基、晶澳、晶科等没有选择自己自建,而是选择与硅料龙头合作的方式。

6月10日,晶澳科技、晶科能源先后公告,分别以3.15亿元增资新特内蒙古10万吨硅料项目并各占股9%。据增资扩股协议显示,合资公司、新特能源及新特能源持有的除合资公司外控股公司的多晶硅产品,将优先保障上饶晶科、晶澳科技的供应,同时上饶晶科、晶澳科技优先采购合资公司、新特能源的多晶硅产品,销售价格遵循市场定价原则确定。其中,上饶晶科为上市公司晶科能源的全资子公司。

这意味着,通过本次增资后,晶澳、晶科与新特能源在光伏硅料层面实现了“深度绑定”。同时晶澳科技透露,预计到2021年底,公司组件产能将超过40GW,硅片和电池环节产能达到组件产能的80%左右。

硅片和组件双龙头隆基股份则与硅料龙头通威股份更早之前就有了子公司以及多个项目股权上的绑定。据隆基股份2019年6月4日公告,当日,隆基与通威股份之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通威股份战略入股隆基股份宁夏银川15GW单晶硅棒和切片项目,入股后持有该项目30%股权;隆基股份按照对等金额战略入股通威股份包头5万吨高纯晶硅项目,入股后持有该项目30%股权。

去年9月25日,隆基股份发布一系列合作协议,就隆基参股投资永祥新能源和云南通威,与通威股份建立长期稳定的多晶硅料供需关系达成合作意向。据介绍,永祥新能源为隆基股份和永祥股份(通威股份全资子公司)的合资公司,隆基股份持股比例15%,永祥股份持股比例85%。通威股份拟对其进行增资扩产,扩产后设计年产能7.5万吨,隆基股份将保持15%持股比例同步增资。

云南通威则原本是通威股份全资子公司。去年12月,云南通威高纯晶硅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新增股东隆基股份,持股49%,公司大股东为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持股51%。

其他组件公司天和光能同样参股硅料公司产能方式布局硅料产业。

国金证券研报认为,在当前硅料产能规模效应门槛提高到单线3万-5万吨/30亿-50亿投资规模的情况下,一体化组件大厂选择与硅料行业龙头合资是理性选择。此外其预测,尽管硅料产能扩张计划巨大,考虑到技术和资金实力要求以及碳中和背景下可能遇到的能耗指标获取及区位选择限制,当前可见的扩产计划中未来出现大量延迟甚至取消或是大概率事件。

新京报记者 彭硕 朱钥怡

(李显杰 )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