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6月2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搜寻地外文明计划(SETI)最早开始于1959年,现代UFO观测最早则可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末。虽然看上去很相似,但二者之间实际上并无任何联系。SETI项目一般要求参与者有天文学研究生学位,且该领域科学家往往不大看得起UFO爱好者,认为后者除了用照相机拍几张模糊的照片之外,并没有什么真本事。
然而,这两大阵营如今却开始“越走越近”了。
根据经典SETI理论,科学家在观察恒星时,主要通过人造信号来判断是否存在外星文明。但从外星人的角度来看,这种交流方式存在严重缺陷。要想成功与外界进行交流,外星人需要将目标瞄准附近的成百上千万颗恒星(其中也包括地球),并在数亿年间连续不断地发射信号。此外,它们还要为每颗目标恒星准备一台专用接收器,以免错过对方传回的信息。这种交流策略需要投入的时间、能源和材料成本高得难以计数。不仅如此,如果贸然向外界宣布自己的存在,还可能会招来某些侵略性文明,给自身带来灭顶之灾。另外,它们对其它文明根本一无所知。也许其它文明像墨鱼一样、通过颜色的变化进行交流,而接收者却像蜜蜂一样、凭借“舞蹈”动作实现沟通。
在其它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科学美国人》作家约翰·格茨提出,外星人要想联系其它文明,最好借助机器人探测器。这些比较简单的飞掠探测器也许会对初生的恒星系进行定期监测(比如每2亿年一次)。有生物迹象的恒星系也许会被监视得更为频繁一些。功能更加强大的探测器则可以长期驻扎在拥有多细胞生物的行星附近。
这种固定式探测器一旦检测到人造电磁信号,就说明该行星上已经有多细胞生物进化成了技术型文明,然后尝试对该物种进行分析。当然,它们要想完全破解智人的语言、科学、数学和文化,还是要花上一定时间的。我们研究蚂蚁的交流方式已经有好几十年了,但离完全破解仍然差得很远。对于外星人来说,完全破解人类文明的难度无疑比这要大得多。
这些探测器也许需要将数据传回母星,开展更进一步分析,或等待下一步指示。假设某个探测器在第一次检测到地球上的电视信号后、从1950年开始向母星传输数据,并且到母星的距离适中(150光年以内),那么它要等到2250年,才能收到母星传回的指示。
不过,等附近的外星探测器破解了地球文明、并且与我们取得联系之后,我们就可以用地球语言与之进行沟通了。这种对话几乎可以实时进行,而不需要苦苦等待信号在地球与成百上千光年外的外星球之间来回传播。外星探测器也不需要向我们泄露其母星所在位置,这样就不会对自身造成威胁。具备完全自主能力的探测器即使在母星文明灭绝后,也可以继续与我们保持交流。
假设一枚探测器属于某个现存文明,那么二者之间的交流方式也是个问题。若想进行直接联络,信号发射器的规模必须相当庞大才行。相较之下,更好的解决方案或许是设立一系列通讯节点,比如每个恒星轨道上设置一个。每个节点到恒星之间必须保证足够的距离,以便将恒星作为引力透镜。例如,太阳的焦点距其约550个天文单位(地日距离),此处的通讯节点接收到的信号可以增强10亿倍。
许多外星文明都可以为这套通讯节点系统“添砖加瓦”。无论这些文明是一直存续下去、还是中途不幸灭绝,这套系统中储存的信息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增加。我们也可以将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贝多芬和莫奈的作品加进这套《宇宙大百科》中。不过,如果外星文明已经对我们的电视和互联网监视了70多年,估计早就将它们想要的信息上传到这套系统中了。但外星文明或许也希望我们加入这个“星系俱乐部”,因此我们或许需要制造探测器和通讯节点,或者负责地球周围的星际通讯系统维护。这也许可以成为我们与外星文明谈判的“筹码”。
在开展SETI观测时,如果信号非常微弱,必须用地球上最强大的望远镜才能探测到。然而,敏感度高的望远镜的视野却非常窄。但要想探测到地球附近的外星探测器,则需要采用相反的策略。由于这些探测器离地球很近,它们会显得十分明亮,即使按最保守的估计来看,也可以达到好几瓦。在观测这些探测器时,SETI需要适当降低望远镜的敏感度,以换取更宽的视野,甚至实现全天域、全天候观测。目前,有些机构已经开始打造或筹建这样的系统了。
虽然那些所谓的“UFO”可能只是幻觉或谣言,但如今有许多SETI科学家开始赞同UFO爱好者的看法:我们第一次真正探测到外星人可能会发生在太阳系境内。双方应当也都认同,如果我们观察到的所谓UFO当真是外星产物,那它们一定是机器人探测器,而不是载有外星生物的星舰。否则这些生物一定会被巨大的加速度压得粉身碎骨。
当然,要想真正让UFO爱好者与SETI科学家联合在一起,还缺乏足够的证据。但这两大阵营之间的鸿沟也许并没有宽到不可逾越。(叶子)
(张洋 HN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