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技师学院院长的回答:新一代产业工人崛起,为何职业教育要改

快报
2021
07/03
10:32
亚设网
分享

一位技师学院院长的回答:新一代产业工人崛起,为何职业教育要改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李紫宸 谈起制造业,身处中国制造业前沿阵地的东莞,一直是最具样本意义的地方。东莞制造业的“缺工”问题,早在十几二十年前即已浮现,但今天,制造业对于产业工人的召唤似乎变得更加迫切,而同一个问题背后也随着时代的前进出现了不一样的新情况。在此前提下,职业教育现状和职业教育改革问题也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因制造业高度发达,这里的职业教育也感风气之先,与产业有着最为密切的互动,在职业教育这条路应该怎么走这个问题上,当地的职业教育学校有着最为敏锐的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这里经过十来年的主动、被动的探索,诞生了最早的与产业真正贴近的教育机构。

如何建立一所高水平的职业技术院校?在产业转型升级处于关键时期的今天,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职业教育配套改革,现今职业教育面临的最根本、最紧迫的问题是什么?

这是来自一个东莞的、既普通也不普通的技工院校的回答。以下为东莞市技师学院院长刘海光的访谈。

经济观察报:为什么要向德国学习职业教育?为什么始终不能借鉴成功?

刘海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世界职业教育的典范,之所以成为典范,是因为他们培养的人才能够直接跟产业无缝对接。在一些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均通过本土化改造成为适应自身国家特点的职业教育模式,对中国来说,也可以在借鉴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发展出符合本国国情的教育模式。

但中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尝试借鉴德国“双元制”以来,直到今天少有成功,是因为,改革不是局部的改变,而是系统性的改变,否则只能沦为空谈。

经济观察报:东莞市技师学院实践双元制教育七、八年来,总结的最大经验是什么?

刘海光:有两个核心驱动力,一是国际合作,另一个是校企合作。我们做了两个创新,一个是把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本土化了,通过借鉴和改造,摸索出了适应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模式。第二个创新是打破学科制,创造了以“学习型工厂”为基础的行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基本做到了三个“融入”,一是把人才的培养标准融入社会的需求。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培养什么,紧盯着产业的发展培养人才。二是教学过程融入生产的过程。在学校里,把工作过程转换成学习领域(工作任务),把工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转换成学习情景,这样才能做到教育和产业的无缝对接。三是把学校的发展融入社会的科技进步。如果说科技已经非常进步了,都5G时代,互联网+时代了,还关着门办学,不去跟社会接轨,职业教育永远办不出特色,办不出成绩。

经济观察报:您认为,中国的职业院校改革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刘海光:要解决的问题多了,首要解决的是定位问题。你的学生是否跟产业匹配?职业教育必须和产业匹配,职业教育喊了多少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但多数时候做的还是表面文章,为了评个示范性院校、必须签多少家企业,签了之后可能什么也不做。

现在大多数职业教育和德国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是关起门来办学,没有做到真正的校企合作。

学生找不到工作,学校要反思,反思你的定位究竟是什么。学校应该清楚学生将来要做什么,按照这个目标去培养。例如,我们认为,对于新一代的技能人才,未来要做的是“应用型工程师”。没有清晰的目标和定位,肯定培养不好学生。

经济观察报:您认为,目前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误区在哪里?

刘海光:这些年职业教育改革,尤其是教育部系统下的职业教育,从中职到高职再到应用型本科,依然是以升学为导向,以学历为导向。在这方面,人社部系统下的技工院校要稍微好一些。从技工教育的发展史来看,技工教育的定位一直是为国家培养技术工人和高技能人才。但目前整个职业教育,依然是以教育系统为主导。

在一些发达国家,80%的人走职业这条道路,20%的人走学历这条道路。中国目前初中毕业后虽然按照五五分分流,上高中和职业学校各一半,但现在又搞职业的中专,职业的大专,职业的本科,甚至是职业的硕士、博士,等于又回去了。以升学为目的职业教育必然走进死胡同,认为提高学历层次就能提高职业教育地位的观念也会把职业教育带入歧途。

人社系统下的职业教育定位没有问题,但技工院校过去又一直面临“有技能没学历”的尴尬处境。现在的政策是给等同学历的待遇。

经济观察报:既然职业教育一直难改升学导向、学历导向,那么如何改变这种普遍的社会心态,让年轻人乐于就读职业学校?

刘海光:要给他们一个可以期许和想象的未来。过去一谈职业学校,大家想到的就是“动手”“干活”,但现在我们培养的目标不一样了,制造业的升级,产业的推进,生产方式的改变,使得现代职业学校培养的技能人才不再等同于过去的技术工人。新一代产业工人,应该更像是一名应用型工程师,这是不同于过去的“蓝领”的“灰领”阶层,他们同样拥有良好的职业荣誉感和很好的收入。同时,他们也一样能够通过自身的创造力,书写更加精彩的人生。职业教育应该给年轻人提供这样的参与社会公平竞争的平台。

经济观察报:一所好的职业学校,标准是什么样的?目前形成了这样的标准吗?

刘海光:职业教育系统内有一些标准,例如示范校、双高等,但一个学校的好与坏应由社会来评价,而不是说做一个标准出来,按照这个标准去做,才是一个好学校。一所好的职业学校,必须做到几个满意:政府满意,社会(企业)满意,学生满意和家长满意。比如,东莞市彼联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张建东曾告诉我,海光,你执着践行双元制技能人才教育与生态营造,给我们从事制造业的人带来了希望。

(李佳佳 HN153)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