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微企业贷款难的“堵”点到底在哪?
央行5日印发《关于深入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进一步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下同)金融服务能力,强化“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建设。同时,要求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事实也是,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金融政策制定部门到金融监管部门,都有一系列支持中小微企业的政策出台。尤其是定向降准政策,更是最直接、最具力度的支持政策。但是,能够落实到位的,却是寥寥无几。多数银行都是明面一本账,暗中一本账,明里支持,暗中抵制,表面上给予中小微企业的贷款增加,实际操作上又通过其他渠道回收。不仅如此,给予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也远高于其他市场主体,融资复杂度也远高于其他市场主体。
这么多的政策、规定、要求都不能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再出台新的规定和要求,自然就难以让中小微企业信任了。多数中小微企业看到这样的通知,都只会会心一笑,而不会寄予多大希望。用“心死了”比喻可能不太恰当,但“信心不足”是完全符合实际的,是中小微企业目前对待银行融资的基本态度。
“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要发挥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这当然是一项非常好的举措,但是,能够在多大范围内发挥作用,再贷款与暗中收贷款如何才能不同时出现,如何才能不把再贷款变为银行的牟利工具,而是中小微企业的福利,需要央行认真研究和思考。因为,央行的再贷款给的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会不会用来支持中小微企业,就是商业银行说了算,与央行没有关系了。
央行要想让再贷款等措施产生成效,就必须与银保监会联手,对不按要求执行的商业银行予以严厉处罚,并追究金融机构负责人的责任。不然,商业银行会把各种要求当作耳边风,根本不当回事。那么,政策的执行就不会有效率,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矛盾,也就永远无法得到化解。
央行还要求,“要结合个体工商户等经营主体融资需求特点和地方产业特色,优化信贷产品服务。”这应当是符合地方发展实际的,也是符合个体工商户等的要求的。关键是,商业银行怎么认为,商业银行是否也有这样的认识。如果没有,就是一纸空文。那么,央行如何才能保证这些要求的落实呢?如果商业银行不这样做又该怎么办呢?
中小微企业是容纳就业的主战场,税收的主力军,经济总量的主动力。如果中小微企业得不到信贷资金的支持,就会大大降低中小微企业在稳定就业、稳定民生、稳定社会中的作用发挥。显然,这是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谭浩俊。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李显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