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何时上线交易?碳价咋定?官方解答

快报
2021
07/14
14:31
亚设网
分享

中新经纬客户端7月14日电 国新办14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有关情况。关于上线交易时间、碳市场人才队伍建设、碳市场的碳价如何形成等问题,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作出回应。

7月择时启动上线交易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何时上线交易?碳价咋定?官方解答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 来源:国新办网站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7月择时启动发电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赵英民14日介绍,生态环境部牵头组织全国碳市场建设工作,目前相关建设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为碳减排释放价格信号,提供经济激励机制

全国碳市场在碳达峰和碳中和过程中发挥了什么样的具体作用?赵英民解释,全国碳市场对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作用和意义非常重要。

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推动碳市场管控的高排放行业实现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的绿色低碳化,促进高排放行业率先达峰。二是为碳减排释放价格信号,并提供经济激励机制,将资金引导至减排潜力大的行业企业,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推动前沿技术创新突破和高排放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的转型。三是通过构建全国碳市场抵销机制,促进增加林业碳汇,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助力区域协调发展和生态保护补偿,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四是依托全国碳市场,为行业、区域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投融资渠道。

推动尽早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赵英民表示,为了进一步提升全国碳市场数据质量,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一是积极推动尽早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加大对数据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强执法保障。二是持续加强能力建设,提升碳市场参与各方业务能力。三是加强监督指导,持续开展对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和企业的监督帮扶,狠抓数据管理。四是加强信息公开和信用体系建设,借助全社会力量对数据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从而提升全国碳市场的数据质量。

避免企业既参加地方碳市场又参加全国碳市场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何时上线交易?碳价咋定?官方解答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 来源:国新办网站

李高14日表示,全国碳市场从发电行业起步,全国碳市场建设以后,工作重点转向确保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平稳、有效运行。地方的碳市场要逐步地向全国碳市场过渡。目前,全国碳市场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不再参加地方碳市场的交易。避免一个企业既参加地方碳市场又参加全国碳市场的情况。

在具体过渡的时间表、路线图方面,李高称,还要根据全国碳市场发展、根据地方试点实际情况进一步研究。在全国碳市场建立的情况下,不再支持地方新增试点,现有试点可以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同时做好向全国碳市场过渡的相关准备工作。

明确监管主体和责任

碳排放权交易中,环境部门如何对企业和单位进行监管问题上,赵英民介绍,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三个管理规则,针对登记、交易、结算活动各环节明确了监管主体和责任,细化了监管内容,实现了整个碳市场流程各个环节的全覆盖,形成闭环,实现了精细化监管,从而有效地防止虚假登记和交易,保护各方交易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整个市场秩序和公平。

加强碳排放领域、碳市场人才队伍建设

李高介绍,2021年3月,碳排放管理员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也就是说,未来碳排放管理员是我们国家承认的一个职业。下一步要依托职业培训来进一步开展相关培训活动,加强碳排放领域、碳市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

同时,进一步加大支持和指导力度,支持相关行业协会、支撑单位加快推动规范碳排放管理员新职业的发展,鼓励地方企业开展系统全面、形式多样的碳市场能力建设培训活动,全方位加大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

碳价过高和过低都不好

对于全国碳市场的碳价如何形成?赵英民提到,从微观和近期来看,碳价主要还是由配额供需情况决定。从宏观和长远看,碳价由经济运行和行业发展总体状况和趋势决定。

赵英民称,碳价过高和过低都不好。碳价过低,将挫伤企业减排的积极性;碳价过高,也将导致一些高碳企业负担过重。因此合理的碳价,既可以彰显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的决心和力度,又能够为碳减排企业提供有效的价格激励信号。碳价是通过市场交易形成,因此出现碳价波动是正常的,但是剧烈波动,过高、过低都不利于碳市场的长期稳定运行。

赵英民还表示,目前,全国碳市场还没有启动,所以还不好说碳价是多少。但从全国7个地方试点运行情况看,近两年加权平均碳价约在40元人民币左右。目前,在全国碳市场相关的制度设计中,考虑通过改进配额分配方法、引入抵销机制等政策措施来引导市场预期,从而形成合理碳价。(中新经纬APP)

( HN666)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