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日前,一位消费者状告携程“大数据杀熟”的案件宣判,一审法院最终判消费者胜诉,意味着携程“大数据杀熟”被坐实。身处透明化的大数据时代,我们是幸运者,但也是“裸露”者。在享受着大数据依据喜好精准推荐心仪商品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大数据杀熟、隐私侵犯的诸多困扰。
日前,一位消费者状告携程“大数据杀熟”的案件宣判,一审法院最终判消费者胜诉,意味着携程“大数据杀熟”被坐实。
在此案宣判之前,深圳刚刚公布《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这份近2万字的《条例》,对民众深恶痛绝的大数据杀熟、个人数据随意收集、强制性推荐广告等问题予以了重击。
一直以来,一些互联网应用强制索要用户授权,过度收集用户数据,进而利用数据对用户杀熟、侵害用户权益的现象广受社会诟病。
携程此次在“大数据杀熟”案中败诉,深圳又率先颁布数据条例,似乎预示着一场针对互联网大数据企业的整顿大潮正在袭来......
01
无可奈何的大数据杀熟
在互联网行业,有“得数据者得天下”的说法,这也是为何很多APP在用户使用过程中,千方百计想要收集更多用户数据的原因。
照理来说,在用户同意授权的情况下,通过合法收集的数据为用户精准推荐商品,方便用户购物,这本无可厚非。
但偏偏有不少平台的APP,会在用户不知情或强制用户授权的情况下,违规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数据。
在国家网信办的官网上,因严重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而遭到下架、通报的APP随处可见。
比如,近期被下架的国民打车APP滴滴,被实施网络安全审查的BOSS直聘、货车帮、运满满,还有此前被网信办一批批通报的其他各类APP......
而这其中,就有部分APP会利用违规或正常获取来的用户数据,对用户形成画像,并以此分析不同用户对价格的敏感度,进而给用户推出同一商品的不同价格。
有时候你会发现,购买同一件商品,开通了会员的用户,居然要比非会员用户的价格还要高,并没有享受到会员应有的优惠待遇,这就是“大数据杀熟”现象。
由于大数据杀熟举证维权太难,相关行政法规又尚在制定当中,因此大部分人碰到被平台利用大数据杀熟的情况,往往都会选择隐忍退让,最后不了了之。
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以“大数据杀熟”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会发现目前仅仅只有2起与之相关的案件。
一起是用户刘某与北京三快科技公司(美团)因外卖配送费区别定价而引发的纠纷,另外一起是用户郑某与携程因机票价格前后不一而引发的纠纷。而两起纠纷,最终都以2位当事人消费者的败诉而告终。
其中,用户刘某还进行过二次上诉,但二审法院也对其驳回并维持了原判,原因都是两位消费者难以举证证明自己被大数据杀熟。
当然,也有消费者被大数据杀熟后会心有不甘,但也只能在网上爆料发泄一番,除此之外似乎别无他法。
比如在去年12月,一篇《我被美团会员割了韭菜》的文章刷爆全网,跟上述纠纷中刘某在美团的遭遇一样,文章作者也表示自己点外卖时,在美团上的同一家店铺,用同一个配送地址,在同样的时间点单,开通美团会员后,配送费不仅没降,反而升高了。
该消费者爆料后,也只是在网上掀起了一时舆论。事后,平台似乎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毕竟,如今很多互联网平台财大气粗,旗下APP在各领域里一家独大,骂完还得接着用。人们对大数据杀熟无可奈何。
02
携程“大数据杀熟”坐实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就在众多消费者面对大数据杀熟不知所措之时,事情终于迎来了一丝转机。
就在日前,一例消费者发现自己被大数据杀熟后,怒告携程并最终大获全胜的案件得以宣判。
7月7日,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胡女士诉上海携程商务有限公司侵权纠纷一案。
胡女士是携程APP的重度用户,其一直都通过携程来预订机票、酒店,因此,是平台上享受8.5折优惠价的钻石贵宾客户。
2020年7月的一天,胡女士跟往常一样在携程APP上订购了一酒店的一间豪华湖景大床房,支付了2889元。
然而,离开酒店时,胡女士偶然发现,酒店的实际挂牌价仅为1377.63元。胡女士不仅没有享受到钻石贵宾客户应享受的优惠,反而多付了一倍的房价。胡女士认为自己遭遇了大数据杀熟。
胡女士质疑,由于自己长期使用携程预订机票、酒店等,因此携程是否利用用户画像,如价格不敏感、不索要发票等消费习惯,存在抬高价格,欺诈销售的行为。
同时,胡女士还质疑,携程App是否在此前消费中也存在“大数据杀熟”行为,或对其他消费者存在“大数据杀熟”。
为了维护自身权益,胡女士将携程以采集个人非必要信息,进行“大数据杀熟”等为由告上法庭,要求携程退一赔三,并在APP为其增加不同意“服务协议”和“隐私政策”仍可继续使用的选项,以避免携程采集其个人信息,掌握自己数据。
据庭审视频,携程表示,该酒店产品的提供方和收款方为其关联公司“上海赫程”,赫程对产品供应商结算2600元,收取服务费289元。供应商则表示,该价格较高是因为当晚预订房间比较紧张,其主张携程不存在欺诈侵权。
不过,法院认为,携程APP作为中介平台,对酒店的价格有如实报告义务,但其未如实报告。携程向胡女士承诺钻石贵宾享有优惠价,却向胡女士展现了一个溢价100%的失实价格,未践行承诺。
同时,新下载携程APP,用户必须点击同意携程“服务协议”“隐私政策”才能使用,不同意就会直接退出,法院认为携程是以拒绝提供服务形成对用户的强制。
而且,携程还要求用户特别授权携程及关联公司、业务合作伙伴共享用户的注册信息、交易、支付数据,并允许它们对用户信息进行数据分析,且对分析结果进一步商业利用。
从携程APP要求用户授权收集的个人信息来看,其中包括日志信息、设备信息、软件信息、位置信息等等。携程要求用户许可其使用用户信息进行营销活动、形成个性化推荐,同时要求携程将用户的订单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形成用户画像,以便携程能够了解用户偏好。
法院表示,上述信息属于非必要信息的采集和使用,其中将用户信息分享给携程可随意界定的关联公司、业务合作伙伴,既无必要性,又无限加重用户个人信息使用的风险。
最终,携程被判向胡女士退一赔三,并且修订携程旅行APP的“服务协议”和“隐私政策”,去除对用户非必要信息采集和使用的相关内容。
03
大数据又一轮整治风暴来袭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互联网用户已达9亿多,占到全国人口的六成以上;各类应用程序APP数量有数百万之多。
然而,互联网企业通过海量APP掌握用户个人信息数据后,在赋能行业、颠覆行业的同时,也带来了大数据杀熟、隐私侵犯、行业垄断、数据黑产等频频乱象。
事实上,早在去年,针对互联网大数据企业的监管大幕就已拉开。
去年11月初,蚂蚁集团IPO被叫停,后监管部门又两次约谈蚂蚁集团,要求蚂蚁集团整改从理财、消费者信贷到保险在内各项金融科技业务,并回归支付本源。蚂蚁集团需依法设立金融控股公司,严格落实监管要求,确保资本充足、关联交易合规。
同年12月,市场监管总局又依据《反垄断法》对阿里巴巴集团以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立案调查。之后,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巴巴处以其2019年中国境内销售额4557.12亿元的4%,计182.28亿元的巨额罚款。
同时,监管要求阿里巴巴围绕严格落实平台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内控合规管理、维护公平竞争、保护平台内商家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方面进行全面整改,并连续三年向市场监管总局提交自查合规报告。
监管基于反垄断、防范金融风险而对阿里系开出的第一枪,可以看作是监管对互联网巨头整顿的开端,而今互联网大数据又迎来一波大力整顿。
2021年6月29日,《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审批通过,并且拟定于2022年1月1日起执行。
这则近2万字的《条例》,主要涵盖个人数据保护、公共数据共享开放、数据要素市场培育和数据安全四个方面,每一个部分都触碰到了当下数据领域的核心。
对民众深恶痛绝的大数据“杀熟”、个人数据随意收集、强制个性化广告推荐等问题,《条例》也有明确规定并对违规行为予以重罚。
比如,针对数据要素市场“大数据杀熟”等竞争乱象,该条例明确规定,市场主体不得使用非法手段获取其他市场主体数据,不得非法收集其他市场主体数据提供替代性产品或者服务,不得通过数据分析无正当理由对交易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实施差别待遇。
违反上述规定拒不改正的,会被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上一年度营业额5%以下罚款,最高上限设为5000万元。
深圳在大数据整治方面打完头阵后,国家也出手了。
2021年7月2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公开向全民征求意见。
《意见稿》里提到,商家不得有价格歧视、哄抬价格、价格欺诈等行为,否则罚款最高可达到经营者上一年度销售额的10%,对电商平台则是处以上一年度总销售额的1%以上5%以下的罚款,若是“杀熟”情节严重的,甚至会被吊销营业执照。
《意见稿》一经发布,各个电商平台的股价出现了不小的跌幅,不少网友直呼痛快。
随着大数据相关行政法规的悉数落地,未来各大互联网平台的APP“广告过度”、“非法收集隐私信息”、“不全面授权就不给用”、“大数据杀熟”等问题将会越来越少。我们也期待相关法规能够早日出台实施,杀一杀这股歪风邪气!
声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你们点点“分享”,给我充点儿电吧~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科技金融在线。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董云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