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客户端2月4日电 题:《田轩:2021下半年,警惕走入“卡脖子”泛化误区》
作者 田轩(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7%,两年平均增长比一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得益于疫情防控进一步巩固和经济持续复苏,在国内市场需求释放与世界经济加快恢复的双重带动下,中国经济保持住了小步慢跑的步伐。2021年下半年,我们需要以更加清醒的谨慎态度和定力来应对。而打造、保持经济韧性,通过科技强国战略的持续实施,使得经济新动能保持常态化,将成为下半年中国经济政策的重点。
警惕卡脖子泛化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自主创新“补短板、锻长板”,稳固经济增长新动能,并不意味着大力出奇迹式的蜂拥而上,而是需要科学的指导和合理的布局。
以芯片产业发展为例,2021年上半年,在政策、市场和资金的扶持激励下,国内芯片行业发展迅速,相关产业链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偏颇的发展倾向也浮出水面。2021年,我在地方调研中也注意到,某些地方在“大干快上”的思路指导下,出现了“一味追芯”导致的布局重复、资源浪费、盲目投资等问题。
解决问题的前提是精准定义问题。对于中国目前科技链条存在的“卡脖子”,在解决“卡”的问题之前,必须先精准定位“脖子”在哪里、是哪些,避免“卡脖子”泛化导致的创新碎片化。
纵观全球工业发展的历史长河,所谓的技术“卡脖子”,其实是近40年全球化分工不断细化的产物。在收获了40年全球化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红利后,作为新生的制造业强国,当前中国面临的技术短板,是在全球贸易模式下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的必然结果。
新时代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需要遵循历史发展的逻辑和规律精准施策,不能简单粗暴地高喊“以我为主”,更不能错误地将“自力更生”与“闭门造车”等同起来。
首先,对于目前可能存在的“卡脖子”技术,我们需要按照紧缺程度、技术类别、攻坚难度等标准进行归类,判别哪些属于必须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哪些可以持续依赖全球产业链分工、哪些技术攻坚必须尽快解决、哪些可以放到未来。通过摸清家底、分类分步个性施策,而不是依靠政策扶持一哄而上。
其次,对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内涵,需要站在更高的全球战略视角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去重新定义。全球化趋势不会改变,只是在向纵深处发展,中国必须在“再全球化”时代持续深度嵌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之中,这样就必须有一部分要放手给国际市场。所谓“落一子而活满盘”,针对紧缺程度较高、涉及到国家核心利益的技术,应进行政策支持、资源倾斜、研发投入,增强中国核心“钳制力”;而对于紧要程度相对较弱、可以依赖进口的技术缺口,应以“反钳制”为目标,培养技术仿制能力。
精准定位“新型”举国体制
弄清问题“是什么”,还要进一步理顺“怎么办”。由于科技创新从0到1的不确定性与复杂程度,如果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很有可能出现资源过于分散或者“宁卖茶叶蛋不做原子弹”的失灵乱象。
“十四五”规划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与上世纪50年代百废待兴时期的“传统举国体制”相比,市场经济与产业门类的发展进步,给“新型举国体制”赋予了新的内涵,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中力量办大事”。
我们既要以“集中力量”进行战略整合和全局安排,也要致力于“办大事”这个目标,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秩序共同运作、相互协调、同频共振。
要实现这一点,首先要在加强顶层设计上下功夫,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设计,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具体来说,通过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力度,有效实施新型举国体制,全国一盘棋,形成纵向由上而下与由下而上双向驱动的管理秩序,横向资源互补、协作共进的良好局面。其次,通过在国家层面进行全局统筹性的任务分配和动态管理,依赖制度优势,各级部门进行上下联动,避免技术攻坚工作的低效与盲目,并在攻坚项目执行后形成有效的组织、机构载体传承体系,打造高质高效的技术创新网络。再次,在金融服务上,以财政创新引导金融创新,进一步带动产业创新,有利于创新驱动产业发展。
此外,对于技术驱动下形成的新模式、新业态,监管的有效性必须跟上发展的步伐。在构建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金融监管体系过程中,所谓的“审慎”,就是既要管住“闲不住的手”,又要提前谋划、及时治理、未雨绸缪。
比如,在当前支撑产业链创新的供应链金融发展过程中,就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某些供应链金融数字化服务平台资产不明确、网络平台信息不对称、交易不透明等,这就需要国家层面进一步进行统筹布局、完善监管框架,在交易链、资产链、行为链三个端口进行规范与约束。一方面要鼓励金融创新,同时又要及时制止盲目的金融活动,这就需要政府、金融机构、资本、监管多方协同保障供应链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以综合金融服务方式助力技术攻坚工作。
新型举国体制,还必须把握好“看不见的手”,完善市场机制,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资本市场作为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载体,肩负着服务科技创新的使命。长期以来,中国产业的融资模式以间接融资为主,导致风险集聚,使得企业创新能力受到一定抑制。相关研究表明,直接融资尤其是股权融资有利于技术创新,通过完善资本市场建设,提高直接融资占比,将有效提升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未来,我们应该在推进注册制和区域股权市场建设上持续努力,为不同科创主体多类型、多层次地提供更精准、更有力的融资服务支撑。
具体来看,首先,要在逐步完善注册制配套制度的基础上,完全放开注册制。由于注册制下市场估值分化,企业会加大力度发展新技术,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退市制度的完善也将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促进企业自发地进行更大的创新投入,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其次,继续深化区域性股权市场改革,在市场准入、信息披露等方面逐步向高层次板块标准靠拢,加强与其他高层次资本市场(特别是新三板)的联动。同时,在信息系统规范、专业机构参与、自律管理服务等方面,提升区域性股权市场对处于成长早期、创新创业型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质量。
面对不确定性增强的2021下半年,聚焦经济转型、发展内生新动能是我们明确的目标。比起埋头赶路,我们更需要通过回望来路,再拾初心,重新审视前路,切莫让转型扭转了前进的航向。(中新经纬APP)
田轩
(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