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架图片标注App“墨笔”,印象笔记能否拓展“第二大脑”边界?

快报
2021
08/05
20:33
亚设网
分享

笔记类应用过去并不被外界看好,用户规模和盈利就像两座大山一样压在了笔记类应用的身上,BAT等互联网巨头都不屑于进入这块小市场抢“蛋糕”。

风水轮流转,在线办公软件和企业数字化的爆红让笔记类应用崭露头角,并受到资本市场青睐。2020年2月,石墨文档宣布获得B+轮数千万美元融资。2020年12月,我来wolai宣布获得获数千万人民币融资。2021年3月,印象笔记宣布完成数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

互联网行业历来讲求速度和效率,谁能快速将市场做大做强,谁能打破上市记录,谁就能被热捧,而工具型应用一直处于被冷落状态,笔记类应用如果能成功,无疑为其他工具型产品打好了样。

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8月3日,印象笔记团队在App Store上线了一款图片标注App“墨笔”,同样是一款典型的工具型应用,目前使用完全免费。

上架图片标注App“墨笔”,印象笔记能否拓展“第二大脑”边界?

“墨笔”是印象笔记团队今年上线的第三款App,另外两款是印象录音笔和印象清单。作为一家创业公司,印象笔记团队上线的频率不算低,印象笔记 CEO 唐毅曾透露称,未来打算在国内上市,从B轮融资到频频推出新产品,印象笔记的野心不小。

少了BAT等互联网巨头的直接竞争,几大笔记类产品的压力就小得多,目前市场并未诞生绝对领先的产品,而且笔记类应用可以向外扩展的边界非常大。印象笔记的Slogan是“你的第二大脑”,“墨笔”的推出,能否拓展“第二大脑”边界?

小众的“墨笔”

互联网行业发展早期,各大互联网巨头之间有着清晰的边界,比如电商、游戏、搜索引擎,但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公司的边界逐渐被打破,除产品形式的竞争外,还表现在对“时间”的争夺战上,“用户时长”会挤压对方的生存空间,而有“用户时长”这一核心竞争力在手,亦能从就此进入电商、游戏、网络广告市场,由此导致巨头出现扎堆现象,人人都在做短视频、直播、带货、信息分发。最近两年,巨头们在互联网应用领域最多的创新是社交软件,包括腾讯在内,网易、阿里巴巴、新浪、搜狐、字节跳动等公司都推出了社交应用。一方面是微信已经诞生10年之久,社交行业可能诞生新的机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社交的用户时长和未来可衍生的盈利模式较多。然而,社交之路终是不易。创业公司如果往巨头们扎堆的领域冲,机会渺茫。印象笔记的逻辑是从巨头之外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录音软件和清单App都不是热门领域,“墨笔”更是小众类应用。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墨笔”已与印象笔记的账号打通,当用户将图片标记完成后,可以同步到印象笔记App上,用户可以选择拍照/相册/地图/PDF/画图五种形式的记录。“墨笔”的App介绍里提到称,它的使用场景覆盖工作、居家、生活。在记录形式方面,主要以图片为主。对于用户来说,提供信息记录的产品并不少,比如,iPhone手机自带的备忘录App,用户也可以在上面留下记录内容,同时也支持涂鸦。“墨笔”主要是在使用形式上与备忘录类App产生差异化,它是纯图片形式的记录,另外,也支持与印象笔记同步。从产品形式来看,“墨笔”仍旧属于“第二大脑”的范畴,只不过它在功能上更加垂直细分,主打的是用图片的形式标记信息。为什么“墨笔”没有延续印象笔记惯常的以“印象”为开头的名称?很有可能跟印象笔记所申请的商标有关。企查查的信息显示,早在2012年12月24日,印象笔记就申请了“墨笔”的商标,2013年11月,印象笔记也推出了一款针对iPad的手写应用“墨笔”,新“墨笔”代替了旧“墨笔”。数字化的新变量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网民规模为9.8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0.4%,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超过16亿。面对如此庞大的用户规模, “互联网行业是否还有生存空间”显然是个伪命题,用户端的大规模扩张带动了企业端的数字化发展。

上架图片标注App“墨笔”,印象笔记能否拓展“第二大脑”边界?

而在数字化方面,笔记类应用也充当了新的变量。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选择钉钉和企业微信这类办公软件是首选,不过,钉钉和企业微信却也有它的弊端:

1)为了满足大多数企业的需求,钉钉和企业微信的功能会越来越丰富,但这并不符合某个小企业的期望;

2)产品过于复杂臃肿,特别是对小团队而言;

3)与生活联系过密,钉钉和企业微信虽然好用,但有了IM(即时通讯)功能,会让用户无时无刻不在工作状态,这样用户生活与工作之间很难分开。

上架图片标注App“墨笔”,印象笔记能否拓展“第二大脑”边界?

笔记类应用满足了钉钉、企业微信之外企业的数字化需求,相比起来,它们更轻,也更方便。中国有近5000万家中小企业,企业微信、钉钉之外仍旧有一片不小的市场。

垂直领域需要耐住寂寞

互联网巨头有足够强的试错能力,这也是巨头们敢于不断推出新业务的底气,创业公司明显没有如此强大的底蕴,因此,他们在推出新业务的时候会更谨慎。对于印象笔记而言,推出印象录音笔、印象清单、“墨笔”也有不小的压力。

印象笔记直到2019年才有清晰的盈利点——向用户收费,印象录音机虽然一开始就有盈利点,但是能吸引多少用户付费,这需要时间来验证。“墨笔”是典型的工具产品,从当前的雏形来看,如果收费的话,可能更没人用。

除软件业务外,印象笔记近几年也开始试水硬件产品,比如录音笔、智能手写板、鼠标等,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印象笔记的硬件业务表现并不算好,在某电商平台上,其旗舰店销量最高的产品月销仅为95件,智能笔EverPEN手写本的总销量仅为2593,同等价位的电子记事本产品月销量即过1000件。印象笔记卖的扫读笔专业版EverSCAN Pro、印象笔记*Cherry樱桃联名款键盘两款产品的月销量甚至为零件。

录音笔、电子记事本产品直到最近几年才开始爆红,一方面,电子屏幕以及识别技术的提升,让产品的价值得到了体现;另一方面,推出相关产品的厂商越来越多,竞争对手的增多也带动了产品的热度,比如搜狗、科大讯飞(002230,股吧)、掌阅、小米等,厂商的频频发声,也增强了用户对这类产品的熟悉程度。

短期内巨头的新产品无需背负盈利的KPI,但是创业公司很难跟巨头一样长期对某款产品搞免费策略,印象笔记能让“墨笔”免费多久?这是个问题。

另外,摆在“墨笔”面前更现实的一个问题是用户规模,如何扩大自身的用户规模?当前开发者们做App的成本越来越高,主要表现在拉动下载量方面,无论是预装,还是跟应用商店合作,或是跟新闻资讯平台进行广告合作,成本都非常高昂。最近,App Store中国区也开始推出广告业务,这意味着开发者们的成本会更高。“墨笔”需要解决这个问题。

垂直领域最大的痛点是需要耐住寂寞,因为它可能会面临很长一段时间无法赚钱的问题,即使在巨头内部,也不可能长期让某款产品不赚钱,而创业公司内部的压力会更大。

频频推出新产品,足见印象笔记团队的活力,然而,国内商业市场更信奉成功,这需要印象笔记得做出成绩才行。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郭静的互联网圈。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董云龙 )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