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受新冠疫情反复困扰的印度还在不断挣扎,最近又有了新动作。在8月15日印度独立日庆祝活动上,印度总理莫迪发言称,印度将启动规模达100万亿卢比(约合1.35万亿美元)的基建计划。目前,这份计划的细节还并未公布,而“改革者”莫迪能否带领印度走出经济发展困境,也充满未知。
这项计划名为“Gati Shakti”,莫迪希望以此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并提振经济。当天,莫迪并没有透露这100万亿卢比将如何分配和使用,只公布了方案实施的大方向。
莫迪特别强调了能源独立。根据莫迪的说法,印度计划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扩大近5倍,以实现其碳中和目标。他表示:“印度要自力更生,就必须实现能源独立。印度将在第100个独立日实现能源独立。”
目前,作为世界第三大能源消费国和石油进口国,印度85%的石油需求依靠进口,每年为能源进口支付12万亿卢比。印度的目标是在未来25年内减少能源进口,实现能源独立。
除了将基建计划的资金用于能源,莫迪当天还表示,基建计划的投资还将用于物流,目的在于帮助整合各种运输方式,缩短出行时间,提高行业生产率,从而提高印度工业的全球竞争力。
HDFC银行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Abheek Barua对此分析称:“物流是印度基础设施升级的最大制约因素。莫迪正试图改善国内供应链,并融入国际供应链,这将有助于提高印度在全球经济中的出口份额。”
受疫情影响,印度经济下滑明显。2020年5月,印度政府推出20万亿卢比的经济刺激一揽子计划,以促进经济复苏。这大约是印度国内生产总值的10%。莫迪在当时表示,新冠疫情给印度上了一课,印度必须要自力更生,因为这是前进的唯一道路。
除了为“自给自足”的目标而努力,解决长期以来需求端的问题也是印度此次推出基建计划、大手笔“撒钱”的原因。今年7月底,印度国内评级机构Care Ratings表示,加大投资是解决印度经济问题的主要手段,依靠投资产生的乘数效应,可以有效激发社会需求。
对于这份刚刚“官宣”的基建计划,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小雪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莫迪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他推动改革的决心和信心。目前,印度基础设施建设不算完善,港口建设比较落后。在市政方面,只有德里和孟买等大城市有地铁。她表示,改善基础设施本身有利于投资,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吸引更多投资者。因此,在印度政府准备大手笔投资基建方案的同时,基建对经济增长也有推动作用。
刘小雪进一步表示,印度政府实现能源独立的目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清洁能源取代石油等传统能源,和实现清洁能源自给自足。刘小雪坦言,相对于达到碳中和目标,莫迪更注重于以清洁能源作为新产业,带动经济增长。
刘小雪还表示,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资不同,清洁能源也需要私人投资。这就需要印度政府进一步明确投资方案,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私人投资者。
值得一提的是,从2008年到2017年的十年时间,印度在基建方面的投资总共才1.1万亿美元,可见这一次超1.3万亿美元的计划确实是大手笔。
不过,这笔钱从哪里来,也仍然是一个问题。刘小雪坦言:“政府不能光印钞票,也需要想办法吸引私人投资。”她表示,不仅是之前提到的清洁能源方面,其他基建领域也可以尝试吸引私人投资者,从而将私人投资引入公共领域,带来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不过,刘小雪表示这样改革的步伐会很大,对于莫迪能不能启动改革并获得成功,仍需要观望。
自莫迪上任以来,一直以“改革者”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他表示,印度经济不需要循序渐进,而是需要大幅跃升。为此,他大刀阔斧地推出了“印度制造”“数字印度”“废钞令”等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举措。
随着莫迪改革,反对声也不断。舆论普遍认为莫迪政府的经济政策未能很好地普惠大众,没有能完全解决穷人、农民和就业问题。对此,刘小雪也坦言,“莫迪经济学”并不像莫迪宣传的那样成功。从2015年到2017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从8%不断下滑至6.7%,尤其是2016年的“废钞令”在社会上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和混乱。
这之后,印度经济一直在不断起伏。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在2018年和2019年出现小幅回升,但新冠疫情来袭之后,印度经济又再一次陷入低谷。
而今年,印度经济可能会出现转机。七月底,评级机构Care Ratings表示,印度本财年的经济增速预期在8.8%至9%。由于疫情对印度的旅游、餐饮、酒店、零售等服务业构成冲击,印度本财年的经济增速主要依靠农业和制造业。印度今年季风预期良好,农业有望有理想的收成,这将支撑农村消费,并进而带动印度全社会的消费水平。
目前,对于印度今年的经济能否回暖,能否带动最新基建方案顺利实施,还尚未知晓。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实习生 陈旭峥
(李显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