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芯”亟待突破“卡脖子”难题的背景下,近两年来,半导体迅速成为各类机构的主要投资方向之一,从地方到企业的热情都空前高涨。
融资数量和融资规模翻倍
集微咨询根据披露信息统计,2020年获得新一轮融资的国内芯片、半导体企业超200家,融资规模超320亿元。而在2021年上半年,国内芯片、半导体行业融资事件数量就已超230起,有超220家企业获得融资,总融资规模近400亿元。
2020年上半年,超100家企业获近200亿元融资。集微咨询分析显示,对比2020年上半年,2021年上半年获新一轮融资企业数量同比增加一倍多,而融资规模也增加近一倍。
从“热度”背后助推因素看,集微咨询分析认为,主要包括政策推动和产业链本土化驱动、科创板的助推以及新冠疫情的冲击。
资本倾向投资更成熟的企业
2020年中国半导体企业获A轮融资占比达到37%,2021年上半年中国半导体企业A轮融资占比达到38%。虽然早期的具有潜力的半导体企业依旧是资本投资的重点,不过,相比前些年,A轮以后投资比重大幅增加,资本投资有往更成熟的企业投资的倾向。
从2021年上半年获得融资企业的地域分布看,集微咨询数据显示,融资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广东、江苏、上海、北京、浙江。这与目前全国已形成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区域四个集成电路产业集聚程度相对一致。
江苏、上海的材料设备获得融资企业数量相比较广东、北京多。集微咨询分析认为,长三角地区优势在于芯片制造,产业链布局相对来说比较完整,对于材料设备需求急切。
2021年上半年广东获得融资的企业中设计企业最多,以深圳的设计为优。集微咨询认为,这得益于珠三角在集成电路应用领域比较突出。
此外,以北京为代表的京津冀在设计领域最为突出,聚集了兆易创新(603986,股吧)、兆芯、地平线、豪威集团、比特大陆等集成电路头部企业。
中西部则处在赶超状态,获得融资企业的地域分布比较分散。但集微咨询认为,有着长江存储等头部企业的湖北和有着三星半导体厂的陕西,在半导体行业融资方面的热度未来可期。
半导体设计仍是市场投资重点
半导体产业链可大致分为设计、制造、封测、材料和设备等环节。集微咨询统计,从产业链细分方向来看,设计仍然是市场上投资重点,2021年上半年占到半导体领域总投资案例数的七成左右。
“造芯”热也进一步导致半导体材料设备市场火热。
根据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的最新市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全球半导体制造商将于今年年底前启动建设19个新的高产能晶圆厂,2022年会再建10个。
集微咨询认为,晶圆厂的扩建、投产,带动对上游半导体设备的需求提升,国内晶圆厂投资金额即将进入高峰期,更有望为国产化设备打开发展空间。晶圆厂的加速扩产也将逐步带动半导体材料厂商的发展,材料厂商有望全面突破。但目前,我国不同半导体制造材料的技术水平不等,整体与国外差距较大,存在巨大的国产化空间。
高性能计算领域蓬勃发展
从热门细分赛道及领域看,融资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数据中心、汽车、材料设备等热门赛道,高性能计算、激光/毫米波雷达、模拟芯片、功率半导体、EDA/IP是资本紧密关注的领域。
IDC预测,全球数据中心市场对GPU的需求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2020年全球数据中心GPU市场规模为1370亿美元,预计到2023年,全球数据中心GPU市场规模将达2290亿美元。
AI推理市场、服务器市场、数据中心市场需求助推高性能计算领域芯片蓬勃发展,其中GPU受到重视,GPU融资企业数量占高性能计算领域融资企业数量近三成。
虽然目前通用计算芯片和GPU加速芯片是主流,集微咨询分析认为,当下,高性能计算领域迎来新一波增长浪潮,多样化的需求与各种可扩展性机遇并存。DPU、VPU、TPU、IPU以及各种专用芯片也在迅速崛起,面向特定应用抢占细分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DPU芯片研发商珠海星云智联继4月完成数亿元天使轮融资,近日又完成数亿元Pre-A轮融资。
集微咨询分析认为,一方面是因为DPU巨大的市场前景,另一方面是因为英伟达、英特尔等巨头的参与,DPU也是备受关注的芯片类型之一。未来DPU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预测DPU可能会成为CPU、GPU之外的第三个热点。
综合
(李显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