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客户端8月30日电 题《钟正生等:震荡之中,理财市场迎来哪些转机?》
作者 钟正生(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 张璐(平安证券资深宏观分析师)
2021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后的最后一年,目前距离过渡期结束只剩下四个月时间。据报道,监管部门已要求六大行在2021年年底过渡期结束后,不得再存续或新发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定期开放式理财产品;对于理财产品2021年9月1日之后新增投资资产,均应优先使用市值法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暂不允许对除未上市企业股权外的资产采用成本法估值。对于已适用成本法估值的理财产品存量资产,应于2021年10月底前完成整改。
为何针对“成本法估值”?
监管对于成本法估值实际上早有一定关注,根据2021年7月份银保监会发布的行政处罚信息,就有部分银行因“净值型理财产品估值方法使用不准确”受到处罚。我们认为,监管机构对于成本法的管控主要基于两点原因:一是推动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与市价法估值不同,成本法估值的资管产品净值对于市场情况变化不敏感,难以反映产品的实际风险及净值波动,易使投资者形成类“刚兑”的预期,不利于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并且,使用成本法估值的理财产品根据偏离度进行估值调整时,可能使得不同投资者间承担不平等的损失。二是防范理财市场出现持续扩散的流动性风险。一般来说,成本法估值的资产市场活跃度较低,流动性不佳,一旦出现大量赎回可能发生无法兑付的情况。同时,为了降低产品持仓的集中度,往往采取多支理财产品持有同一证券投资基金的“多对一”模式,一旦证券投资基金中某一产品出现大量赎回,即使通过处置资产为投资者进行赎回,也会对证券投资基金中的其他产品净值产生影响,带来“赎回——净值下跌——赎回”的连锁扩散反应。
对理财市场有何影响?
如未来这一规定在理财市场完全应用、严格执行,可能带来如下影响:
首先,原先可使用成本法估值的永续债、二级资本债、PPN(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私募债等资产在一、二级市场认可度下降,收益率上升。
其次,永续债等银行资本补充工具的遇冷将会使得中小银行补充资本更加困难,且PPN等资产的发行主体包括大量城投、地产等,可能对基建及地产融资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再次,长期以来短期限、低波动的理财产品受到投资者的偏爱,为了平抑此类产品的波动,短期限理财产品往往更多投资于成本法资产。成本法估值被限制后,预计将会有更多的短期限资金流入市场进行配置,加剧目前的“结构性资产荒”局面,同时期限利差将进一步加大。
最后,资管新规以后,现金管理类产品及成本法估值均受到限制,理财产品与基金之间的差异性进一步缩小,资管市场内部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不过,如果未来正式出台相关政策,可能与现在相比有一定变化。主要原因,一是过渡期时间较短,多项压力叠加可能带来市场较大波动。目前,距离资管新规过渡期剩余4个月左右,不符资管新规的存量理财产品整改进入最后时限;加之目前规范尚未在全行业应用,未来正式规定公布后,剩余理财公司将面对更短的整改时间,多种因素叠加,容易为市场带来波动。二是理财产品投资者对于净值波动接受度有限,投资者教育仍需时间。长期以来,理财产品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其中有理财产品过去“刚兑”性质与投资者相互选择、相互强化的原因。但目前大多数理财产品投资者对于净值波动的接受程度仍然较低,投资者教育仍然需要一定时间。或可通过规定成本法资产比例上限,之后逐步取消的办法进行缓冲,减少全市场净值波动对于投资者信心的打击。并且,投资者对于风险和收益的偏好并非是二元的,而是逐渐变化的,允许理财产品使用部分成本法进行估值,将会有效补充存款与基金等金融投资品之间的空白,扩大投资者的选择范围,更好促进理财行业的发展。
总体来讲,监管本次对于理财产品估值方法的指导对于进一步推进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可能对市场造成一定冲击。从市场波动及投资者接受度的角度来看,目前的政策或许会带来预期之外的影响,未来仍有一定调整的可能性,还需及时观察政策走向及监管机构表态。(中新经纬APP)
(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