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社交媒体、新闻APP、网页浏览器,手机上还有哪里可以分发新闻?
印度人选择在锁屏上做实验。
提供锁屏内容的Glance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亚拥有1.15亿日活用户,取代 Instagram 成为继 Facebook 和 YouTube 之后上述地区最大的内容消费平台,而新闻是该平台用户消费的主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介绍锁屏作为新闻发布媒介的独特优势。
"
你数过自己一天会看多少次手机锁屏吗?研究统计,这个数字平均是70次。
Glance挖掘了这个「微时刻」的潜力,将它打造成了一个分发碎片信息的平台。锁定屏幕上的内容以「壁纸故事」的形式呈现,用户感兴趣即可右滑,不用解锁手机就能阅读详情。
Glance的宣传语是「不搜索,不解锁」,直接在锁定屏幕上为用户展示「一口大小」的内容,长度在10秒到2分钟之间,包括新闻、短视频甚至单人游戏。
图片来源:Christine Franciska
那么锁定屏幕对新闻分发来说有什么优势
1. 在解锁之前抢夺注意力
在移动新闻的时代,不仅要把受众看作是新闻读者,而且要看作是「用拇指在操作系统内和各种APP之间导航」的智能手机用户。
探索是什么促使受众搜索新闻时,也要关注他们如何在手机上寻找新闻。
在手机上阅读一篇新闻要经过多少次划动和点击?这个过程中用户是否会被其他内容抢走注意力?
在这个注意力战争的时代,新闻从业者需要和社交媒体、短视频和游戏抢夺受众宝贵的目光,而锁屏新闻可以将这场竞争结束在拿起手机那一刻。
2. 新闻消费的最快渠道
在锁定屏幕上一共有4个新闻的访问入口:壁纸故事,应用程序推送,浏览器推送和通知中心。
小米手机锁定屏幕上的新闻访问入口。图片来源:Christine Franciska
通过实际操作表明,以锁定屏幕为起点,通过壁纸故事(右滑、点击新闻)和推送(点击推送、解锁手机)只需两个步骤即可访问新闻,而通过通知中心则需要3步。
安卓手机锁屏新闻访问步骤测试。图片来源:Christine Franciska
壁纸故事和推送看起来同样快捷,但如果手机设置了条件解锁,无论是指纹、人脸还是输入密码,点击推送解锁看新闻都需更多的操作和时间。
在这一点上,推送访问渠道的便利性打了折扣。而通过主屏幕访问新闻的步骤更加复杂,基本都需要3步以上。
安卓手机主屏幕新闻访问步骤测试。图片来源:Christine Franciska
显而易见,锁定屏幕是手机新闻消费的最快方式。
用户无需点击4-5次即可访问内容,只需滑动点击壁纸故事即可立刻阅读全文。
这种便利将大大提高用户消费新闻的积极性,于潜移默化中培养用户阅读新闻的习惯。
3. 简短但有效
研究表明,与其他传播方式相比,手机新闻的消费时间更短,更偶然,而且更频繁。
年轻的受众更习惯在社交媒体上零星地消费新闻,就像吃零食一样「浅尝辄止」,这种特性在锁定屏幕上更明显。
锁定屏幕上的新闻就像壁纸上的鸡汤标语一样短,只有一行标题。右滑的扩展故事也能在2分钟内读完,绝不挑战用户的耐心,非常符合年轻人内容消费的习惯。
有观点认为,这种新闻能传递的信息太少,无法表达故事的复杂性和深度。但在一项2016年关于新闻推送的学术研究中,受访者表示「最理想的是能从推送中能获得80%的信息,不用点击看全文」。
对Glance而言,「一眼就让用户获取新闻」是他们的最大优势,让信息最高效地在用户和记者之间流动,这点在突发事件时尤为重要。
公共的新闻空间,更多样的声音
比起手机主屏幕,锁定屏幕更像一个公共的空间,上面显示的内容对所有人可见,但它同时又是属于私人的,主人可能不愿意把对内容的兴趣与偏好暴露给外人。
锁定屏幕像一扇护卫手机内部内容的大门,同时也具有展示作用。图片来源:Glance
因此,在锁屏上分发新闻时的选择标准更苛刻。
大多数新闻室都认为突发新闻和头条新闻是锁屏分发的最佳内容,因为它们具有紧迫性,而且大多数选择推送服务的受众都可以接受。
另一方面,公共空间也可以带来好处,因为「公共」的思维鼓励新闻机构和Glance分发更多受众广泛接受的内容。
在社交平台上算法会根据用户的兴趣推送新闻,但锁屏新闻的推送中编辑优先于算法。
Glance根据用户选择的大类直接推送内容到锁定屏幕,比如娱乐、新闻和自然动物。编辑的干预有利于内容多样性,平台的干预有利于来源多样性。
这种分发方法,使「何时收到什么内容的新闻」被受众主观意愿影响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受众能听到更多样的声音。
在极化和割裂的舆论环境中,倾听更多样化的声音或许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风向评论
路透社的受众研究发现,年轻用户的手机使用时间只有不到1%用于新闻应用程序。与其他年龄的受众相比,Z世代与新闻品牌的联系要弱得多。年轻人有消费新闻的需求,但也不愿意为它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Glance这种简短的内容分发能很好地适应当下人们碎片式内容消费习惯,而且比起推送,壁纸故事的呈现方式不会让人产生「被打扰」的感觉,尤其对于Z世代来说,这种模式最能满足他们对新闻快速消费的需求。
译者丨周煜晗
编辑|卢枫
原文来源丨Forbes;Rerters Institute
原文作者丨 Christine Franciska;Harichndan Arakali
原文发表时间丨2021.08.31;2021.08.23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传媒1号。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