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特约评论员 罗婧璇 贾明(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西北工业大学新时代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
近日,以“数字助力,绿色发展”为主题的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在成都举行。本次论坛聚焦探索如何有效利用数字化手段助推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目标。
2020年9月,中国政府提出“30-60”双碳目标(指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出我国政府大力推进碳减排、迈向碳中和的坚定决心。2021年3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在推进实现碳中和国家目标的过程中,碳排放企业肩负着重要历史使命和责任,实现企业的低碳转型与发展是完成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在企业低碳化转型过程中,如何将企业低碳行为与企业高质量发展有机衔接尤为重要,笔者认为,企业低碳价值创造是实现二者有机衔接的关键。
企业面临价值创造难题
对于企业而言,价值创造是企业作为经济主体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也是企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具有竞争优势,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笔者认为,企业低碳价值创造是指企业以与低碳活动相关的行为方式满足利益相关者诉求。企业在低碳转型过程中可以将低碳价值创造和高质量发展联系起来,然而顺利完成低碳转型、实现低碳价值创造并非易事。
综合来看,企业低碳转型面临的价值创造难题有三。
第一,低碳价值从何而来。笔者认为,企业在低碳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低碳价值的来源问题。那么,如何从利益相关者诉求入手,明确企业碳减排责任就成为发现企业低碳价值的关键。
第二,如何制造低碳价值。价值制造是价值创造的重要环节。企业通过技术、管理等资源投入改变生产方式,可以降低碳排放,从而实现低碳价值制造。因此,企业如何基于碳减排责任确定低碳制造战略和路径就成为企业低碳价值制造的首要任务。
第三,如何实现低碳价值。企业进行低碳行为能够为利益相关者带来间接获益,这种价值有助于建立信任关系、带来绿色声誉、树立绿色口碑。那么,如何量化企业低碳行为的直接经济价值,并通过考察利益相关者反应明确企业低碳行为实现经济价值的内在机制就成为该问题的核心。
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企业低碳价值创造是连接企业低碳转型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桥梁”,从本质上看,企业低碳转型和企业高质量发展殊途同归,二者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
首先,二者都能够将企业与社会贯通起来从而提升企业韧性。在新冠疫情之后,面对越发复杂的外部环境,构建企业韧性尤为重要。一方面,企业进行低碳行为属于利他型社会责任而非互惠型社会责任,能够唤起社会群体对企业的支持和认可,建立起直接和间接互惠关系,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韧性。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要求企业摒弃“唯增长论”,强调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进一步构建企业可持续商业模式,从而提高企业韧性。
其次,二者能够将企业与企业贯通起来从而促进企业间协同。企业低碳运营的实现是企业积极推进和落实碳减排、碳中和相关政策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关联企业的协作和为了实现共同的低碳发展目标而协同减碳。特别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协同配合是实现企业低碳转型的重要保障。
最后,二者均有助于建立共生共益的企业生态。在原先“股东至上”模式下,企业进行低碳行为目的在于获得功利性回报,这种回报具有暂时性,难以维系企业的长久发展。新时代下,企业进行低碳转型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应立足于“社会至上”模式,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从而实现企业经营与社会发展的“共生共益”。
低碳转型下企业战略调整
在笔者看来,企业在低碳转型过程中对自身战略的调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真诚低碳,持续高质量完成低碳转型。企业低碳真诚性是激发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群体支持企业转型和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需要注意的是,企业低碳行为不应虚喊口号而无实际措施,也不应抛弃企业自身情况而过度行动。另外,伪低碳转型(例如漂绿减碳、能源转型不科学)有损企业发展,不利于商业可持续。
第二,树立长期价值导向,强调关注非经济利益。“股东至上”模式下,企业主要履行互惠性社会责任,追求短期经济利益,有损可持续发展。企业应关注非经济利益,树立长期价值导向,例如变更非低碳生产线,使用可回收易降解材料,建立健全产品报废和回收流程,在企业内部自上而下宣传低碳文化,鼓励员工低碳绿色行为,树立品牌低碳形象。
第三,树立社会价值导向,强调利他。在低碳转型过程中,企业要基于“社会至上”模式,兼顾社会效率与公平,主动履行利他型社会责任,以利他为价值导向,建立以低碳为导向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进一步建立企业间协同,形成共益共生企业生态。
(李显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