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
作 者丨包慧 李玉敏 李览青 杨志锦
编 辑丨马春园 陈思颖
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资管新规”即将完成过渡期的“新资管元年”,在金融环境、 监管政策、客户需求、金融科技等多重因素作用下,2021年的中国资管行业结构性变革继续不断深入。作为资管行业一年一度的盛会,由数字化智库型财经媒体领跑者《21世纪经济报道》和浦发银行(600000,股吧)联合主办的“2021中国资产管理年会”将深入交流市场建设机制、投资路径与方法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金融委办公室秘书局局长陶玲、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副秘书长黄丽萍和上交所副总经理刘逖分别在会上作了主旨演讲。
全国政协委员肖钢:健全长期投资者制度,增强资本市场财富管理功能
资管年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在会上就如何健全长期投资者制度,增强资本市场财富管理功能的主题发表了演讲。
肖钢表示,目前我国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旺盛,但居民财富结构不尽合理,房地产占比过高,金融资产占比偏低。在金融资产中,现金、存款等占比较高,股票、债券、基金、保险等资产占比较低。从财富管理机构的资产配置来看,固定收益类产品和非标投资占比较高,而权益类的产品投资占比很有限。
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上市公司的质量提升,机构投资者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价值投资的理念得到广泛的认可,为财富管理市场拓宽了领域,注入了活力,也为提高权益类投资比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有效的渠道。
肖钢表示,长期投资者是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培育壮大资产管理机构的力量,大力发展权益类的基金产品,持续推进各类中长期资金配置资本市场,是增强资本市场财富管理能力的一个重点任务。其意义有三:
一、为资本市场持续注入源头活水,促进市场稳定发展。在资本市场投资者中,短期投资者、价值型投资者和套利型投资者都是不可或缺的。我国资本市场并不缺少资金,但缺少足够多的真正做长期投资的耐心资本,长期资本可以对市场价格起到稳定和平滑的作用。研究认为中长期价值型投资者的市值占比超过一半,交易量占比达到三分之一才比较合理。
二、增强创新资本能力,引领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动投资端建设的改革,加大政策倾斜和引导力度,壮大长期耐心资本是实现高质量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途径。据有关资料,2020年在疫情严重的影响下,美国的风投也达到3000亿美元,同比增长4%。美国斯坦福大学曾对1974年以来至今1400多家上市公司进行研究,43%的公司都起源于风险资本投资。截至2021年4月,在我国267家已经上市的科创企业中有250家获得过PE投资,总金额达到2000多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家公司上市前获得8亿元左右的创业投资。
三、有力维护中小投资的合法权益,持续稳定发展的市场可以使所有投资者获益,大起大落的市场势必伤害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可见推动长期资金的入市,有利于降低市场的波动性,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作用。长期资金投资策略的最大特点是追求合理的投资回报,而不是短期暴涨,一夜致富。大量中外资本市场的历史数据表明,较长的投资可以实现较高的收益。据基金会协会统计,近20年偏股型基金平均年化收益率超过15%,持股时间越长回报率越高。
四、有助于提高资本市场的质量和效率,长期投资者着眼于获得上市公司成长壮大的长期稳定的收益,因此,他们在选择投资标的时,往往注重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与营运能力,注重公司先进技术和创新模式,同时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参与公司的治理,有利于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由于长期投资机构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对市场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挖掘,便于作出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加上机构内部的合规风险控制,可以减少盲目性,从而进一步帮助提升市场信息的有效性,改善定价机制与效率。
如何构建长期投资者的制度需要营造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的市场环境?肖钢认为,下一步可以采取三大方面的措施来促进长期投资者制度的建设。
首先,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改革趋向,加大市场各项基础制度建设和实施力度,全面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贯彻落实“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方针。
其次,实施政策倾斜和引导。为鼓励发展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对于投资早期科创企业和小企业股权的进一步给予税收的优惠,对于风投出资的科创企业和小企业,建议政府部门可提供一定额度的贷款担保或贴息,以增加扶持的力度。要进一步扩大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的投资供给,引导家族信托、财富管理机构各类基金增加对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的配置,同时积极发展高校创业机构、创业教育中心,增加创业端的有效供给,为帮助风险投资找到理想的投资标的创造必要的条件。
对于在二级市场真正秉承价值投资理念采取长期策略的机构投资者,应当实行一些差异化政策,使其在发行询价、定价、配售过程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获得更多的机会,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要实施鼓励长期投资的会计、审计、财税等等,使长期投资者真正有用武之地。
最后,加快资管行业的转型发展。目前资管机构普遍面临资金来源短缺化的压力,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对市场管理人的信任不够是一个重要原因。资管机构最重要的是坚持“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信誉运营,受托人必须忠于受托目的和受益人的利益,具备相应的能力,忠实履职、勤勉尽责。要把“客户信任、机构的品牌信誉”作为资管行业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切实加强资管管理人教育,全面落实“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原则,严格执行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提高资产选择能力、产品创新能力、金融科技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为客户创造价值。同时要转变经营理念,改革考核机制,强化投资纪律,增强主动选择客户的能力,帮助客户改变短期行为,实现资管行业和财富管理市场的新画面。
金融委办公室秘书局局长陶玲:高质量资管行业的五个衡量标准
金融委办公室秘书局局长陶玲通过视频的方式,在会上发表了题为《在严监管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演讲。她表示,到年底,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结束,明年开始,资管行业将迎来真正考验。展望未来之路,将是资管行业的“蝶变期”, 资管行业的成长之路,是在严监管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她看来,高质量资管行业有五个衡量标准,分别是做好实体经济的直接融资提供者,做好广大居民的财富管理者,做好资本市场的稳健投资者,做好金融体系的活力竞争者,做好严监管的受益者。
陶玲还指出,资管新规出台前,一直没有回答好的问题是,资管行业是为谁服务的?过去一个时期,一些资管机构往往为融资方需求考虑,从融资方角度设计产品、募集资金,形成投资融资化,偏离了“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定位,偏离了对广大居民的服务。
以下为演讲全文:
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一年一度,再次在资管年会与大家重逢。在此,感谢21世纪经济报道的盛情邀请。
今年年会,有着特殊的时代含义,到年底,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结束,明年开始,资管行业将迎来真正考验。如果说,过去三年多时间,是资管行业的“纠错期”:行业回归初心,新的监管制度不断出台,机构整改持续推进,影子银行规模大幅收缩,存量产品风险正在有序化解。那么,展望未来之路,将是资管行业的“蝶变期”,从机构,到监管,都将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金融改革开放而成长。
资管行业的成长之路,是在严监管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资管行业的高质量标准是什么?在我理解,可以从五个方面衡量:
高质量资管行业的第一个标准是,做好实体经济的直接融资提供者。
前些年,资管行业的乱象主要源于金融机构自身违规经营,多层嵌套,自我循环,脱实向虚。反思过去乱象的深层次原因,实体经济的发展模式是重要因素。在举债加杠杆、扩投资保增长的发展模式下,实体经济对间接融资的需求很高,直接融资往往异化为间接融资,资管行业的非标投资成为表外信贷。除了非标投资外,一些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也存在明股实债问题。可以说,资管行业的乱象也是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映。因此,资管行业能否回归直接融资的定位,也取决于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也将进一步促进资管行业的转型。
通过三年多的治理,资管行业去通道、去杠杆、去资金池,扭曲被纠正,向实体经济的投资更加精准有效。2021年6月末,资管产品投向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占资管产品贷款余额的15.4%,比同期表内信贷小微贷款占比高6个百分点。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向消费和创新转变,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载体,总体具有轻资产特点,对间接融资的依赖减少,而迫切需要获得与自身共同成长、共担风险、期限较长的直接融资。
在新的形势下,资管行业应当以实体经济的需求为根本,着力解决资金来源、期限结构和投资行为短期化问题,投资重点向普惠小微、科技、绿色和产业链金融倾斜,成为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的重要力量。
高质量资管行业的第二个标准是,做好广大居民的财富管理者。
资管新规出台前,一直没有回答好的问题是,资管行业是为谁服务的?在实践中,银行理财,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资管机构,往往为融资方需求考虑,从融资方角度设计产品、募集资金,形成投资融资化,偏离了“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定位,偏离了对广大居民的服务。
资管行业回归本源,就是要成为广大居民的财富管理者,自觉坚持委托人利益至上,履行诚信、尽责的受托责任。
当前,中国已成了全球第二大的财富管理市场。2020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万元,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在此之外,还有广大的中低收入群体,他们也需要表达简单、理解容易、操作便利、购买和退出顺畅的普惠型理财产品。可以说,居民财富管理存在巨大刚需。
值得注意的是,居民财富管理,是储蓄资金向其他投资和产品转化的路径,近年来,在GDP同比增速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均有所放缓的背景下,居民储蓄增速却逆势上升,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资管新规及配套细则强化了对银行理财、信托等影子银行的规范,使居民的投资回归储蓄存款。但这也表明,对于普通投资者,保值增值仍是其对于资产配置的最基本诉求。前一段时期,结构性存款销售火爆,也印证了这一点。在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过程中,既要实现投资者风险自担,又要保证较为稳定的投资收益,是必须面对的挑战。银行理财距离这种转化最近,需要发挥创新创造力,按照风险-收益匹配原则,开发风险适配性的理财产品。
高质量资管行业的第三个标准是,做好资本市场的稳健投资者。
资管行业与资本市场的关系密切,相互成就。中国拥有全球第二大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资本市场为资管行业提供广泛的投资机会,而资管行业作为机构投资者,也将极大程度决定着资本市场上升的可能性和稳健性。
首先,资管产品是债券市场的重要投资者。截至2020年末,50%的公司信用类债券由资管产品持有,银行理财中的固定收益类产品规模超过九成。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债券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实体经济的区域性、结构性分化凸显,债券市场的风险有所显现。部分地区经济转型较慢,债务率偏高,个别地方国企、城投债出现了违约事件。在日趋复杂的市场环境下,资管机构应当专业而理性,不论是在买入债券还是卖出债券时,都要克服从众心理影响,摒弃对某些类型企业、行业的刚兑信仰。特别是要避免集中兑付、甩卖资产,放大市场波动的恶性循环。
股票市场,越来越成为所有资管机构的重要竞技场所。股票市场出现波动是正常的,有一定涨跌不可怕,但也要高度重视出现的苗头性因素。对政府部门而言,要继续坚持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原则,按照“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方针,稳定市场预期,维护投资者信心。
同时,应对风险冲击,每个市场主体,包括资管机构,都有一份责任。目前,各类基金产品持有股票市值10.8万亿元,占A股总市值的12.5%。过去,银行理财做的权益类投资比较少,理财子公司设立后,对股票市场投资力度正在加大。希望各类资管机构作为具有专业投研能力的机构投资者,在市场风浪面前,始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充满信心,对“两个毫不动摇”坚定不移,成为股票市场平稳运行的“压舱石”。
高质量资管行业的第四个标准是,做好金融体系的活力竞争者。
从中外金融实践看,行业竞争性与机构活力正相关,竞争越激烈的行业,机构的活力越强。当前,资管行业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内外部竞争和冲击。
首先,数字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科技对传统金融业带来巨大冲击,金融机构原有商业模式下的场景、客户、资金优势受到大幅挤压。另一方面,科技推动金融机构更加开放,在互联网平台生态中,通过信息流、资金流和产品流,与客户更好链接。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要用好科技和互联网,两者不是对立关系。但这个过程要置于在审慎监管下,坚守“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行为边界,在抑制垄断和无序扩张、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找到合作互利,风险可控、全社会共赢的模式。
国际化,是另一个机遇和挑战。纵观过去百年,在国际上,资管机构始终为经济转型升级服务,并购基金助推收购浪潮,风险投资助力互联网科技巨头崛起,绿色金融和ESG投资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险和年金为资本市场带来长期稳定资金。在中国,近年来,国际资金配置境内金融资产逐年上升,截至2021年6月末,境外主体持有境内金融资产余额达到10万亿元,同比增长43%。一些外资资管机构在中国设立子公司,五大商业银行也都设立了合资理财公司。希望在深化金融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资管行业主动对标先进经验,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不断增强竞争活力。
竞争还来自行业其他机构。随着监管标准的趋同,不同类型资管机构依靠牌照套利的空间缩小,需要发挥特长,形成差异化特色。可以说,在整个金融体系中,资管行业面临的竞争最为直接和激烈。截至2021年6月末,银行理财余额26万亿元,公募基金23万亿元,双方的差距正在缩小。当前,银行理财已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理财产品转型和存量业务整改已进入收尾阶段。未来,谁能把握客户需求,持续打造资产的组合能力,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
高质量资管行业的第五个标准是,做好严监管的受益者。
严监管的目的是管住风险,促进规范发展,而不是扼杀创新。过去三年多时间,治理影子银行风险的成果有目共睹,过渡期结束后,监管进入常态化,与行业需求相比,供给侧的监管还要在以下方面持续改进和完善:
一是监管要更加专业。监管者要坚守监管的主责主业,恪尽职守,体现专业主义精神,保持监管执法的一致性。对行业创新,采取审慎包容的态度,尊重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尊重法治,尊重契约,尊重市场,创造一个公平有序的监管环境。
二是监管要更加突出风险为本。首先,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产品风险与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是打破刚兑、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基础。对此,要切实加强信息披露监管。监管的另一个重点是,控制机构的流动性风险,资金池、期限错配最终都表现为流动性风险,而流动性风险往往是机构经营失败的直接原因。第三要强化风险隔离监管,隔离不同投资者的风险,隔离产品风险和机构风险,隔离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风险。
三是监管方式要更加优化。监管政策正在成为影响市场预期的核心因素。监管者要主动加强与市场的沟通,向社会传递清晰信号,提升监管的确定性,兼顾当前和长远,强化政策出台的统筹协调,避免非预期影响。
总的来看,过去,在资管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推动了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当前,即将见证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此,祝愿资管行业继续砥砺前行,向高质量发展更进一步。
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副秘书长黄丽萍:行业规模质量同步提升,实现高质量发展关注三大问题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党委委员、副秘书长黄丽萍发表《资产管理迈上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讲话。
黄丽萍表示,2021既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资产管理行业除旧立新、谋划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具体表现在行业规模质量同步提升,有力推动居民财富增长,有力提升直接融资比重,有力促进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等四个方面。
今年以来,我国基金行业规模质量均获得提升。
据黄丽萍披露,截至2021年6月末,公募基金管理人、私募基金管理人、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管理资产规模合计61.5万亿元。其中,公募基金23万亿元,私募基金18.9万亿元,管理养老金资产3.6万亿元,均创下历史新高。
黄丽萍指出,今年上半年,投资者结构更加均衡,居民资金和长期资金占比上升,金融机构及金融产品资金占比下降;投资结构持续向好,权益类资产占比超过四分之一,非标债权、通道类产品显著缩降,标准化资产占比达到55%。
2019年,我国人均GDP迈入一万美元大关。居民财富总量充盈,储蓄转投资需求旺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不断巩固,技术进步和产业变革对创新资本产生巨大需求,这些都为我国基金行业发展提供了战略性机遇。
基金行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黄丽萍提出需要关注三大问题:
第一点是拓展长期资金,进一步优化行业结构。从静态视角看,养老金、保险资金、各类公益或家族基金会是国际资产管理行业主流的长期资金来源。我国一二支柱养老金和全国社保基金已经形成制度化投资运营机制,保险资金投向一二级市场的规模稳步扩大,构成长期资金最重要的基本盘。但是,从绝对量和结构占比看,长期资金在资产管理和资本市场中的份额还很小,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
从动态演进视角看,应当推动长期资金形成机制建设,一是开源机制,二是引流机制。在开源方面,国际上有一些成熟的经验可以参考借鉴,比如鼓励富裕群体以公益基金会的方式投资于基础研究或公共服务。再比如,有些国家通过主权基金、储备基金或引导基金实现公共目标,类似机制既可以助力第三次收入分配,又可以形成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源,这需要有关方面的协同推动。
在引流方面,应当加快第三支柱养老金顶层制度建设,鼓励全民养老储备,把家庭财富短期管理活动转化为长期投资。与此同时,资产管理行业应当重视财富管理和买方投顾巨大需求,积极探索养老专属产品和大类资产配置服务,为家庭部门提供可信赖的跨周期风险管理和储蓄向投资转化的专业服务,以有效供给牵引有效需求,不断拓展资产管理服务边界。
第二点是加强投资端文化建设,夯实行业发展根基。信任是基金之本,基金管理人是投资者的“职业管家”,基金行业要始终以投资者利益优先为行为准则,严格投资者适当性和利益冲突管理,始终围绕人类社会发展方向开拓新业态、新局面,避免短视和投机。要在普惠金融、养老金融、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金融服务薄弱环节发力,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推动共同富裕,改善城乡居民养老储备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大经济社会环境生态投入改善生产生活质量,优化欠发展地区和农业农村发展性投资促进资源均等化,努力提升基金行业服务人民群众的广度和深度。立足中国国情,端正投资理念,修炼投资能力,改善业绩考核,建设合规、诚信、专业、稳健投资文化,做到自身价值与投资。
三是加大绿色、创新投资,推动科技自立和可持续发展。基金行业要立足于投资端定位,提升价值发现、风险定价和主动管理专业能力,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投资端功能。切实发挥企业家精神和组织创新活力,大力发展权益投资,引导创新要素聚焦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为实体经济提供充沛的创新资本,加强投研和投后管理,优化被投企业治理和全方位赋能,助力科技自立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投资,将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纳入发展战略和投资决策,积极服务绿色转型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
上交所副总经理刘逖:科创板市场发展出现五大趋势
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刘逖出席主论坛并发表了《全球资本市场资产配置新趋势与科创板市场投资新机遇》的主旨演讲。
“两年来,科创板总体运行还是不错的,发展趋势也比较好。”刘逖表示。数据显示,目前科创板有339家上市公司,IPO融资额为4195亿,股票总市值5万亿。
刘逖还表示,当前科创板市场发展出现五大趋势:更强调“硬科技”、更能体现资产配置特征、更能体现大国竞争态势、更有利于一二级市场循环、更接近成熟资本市场。
具体而言,一是更强调“硬科技”。在定位上,科创板突出“硬科技”特色,主要服务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科创板一直把‘硬科技’作为重点支持的方向,现在更加强调‘硬科技’。科创板上市公司里,新一代信息技术公司数量占比为40%,生物医药占比为20%-25%,高端设备占比超10%,三个行业上市公司数量占比就达到了80%。”刘逖表示。
数据还显示,2021年上半年科创板公司研发支出与营业收入比例中位数为8.6%,高于创业板(4.9%)、沪市主板(2.8%)、深市主板(3.1%)等板块。
二是更能体现资产配置特征。“科创板汇聚一大批有创新性、技术优势、代表经济发展方向的上市公司,给境内外投资者提供分享中国技术创新和新经济发展成果的机会,为全球资产配置提供新机遇。”刘逖称。
数据显示,科创板股票上市至今平均涨幅194.4%,科创50指数2020年以来累计涨幅42.7%,在境内外主要股指中领先。
三是更能体现大国竞争态势,当前一批高端设备制造、军工类的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四是更有利于一二级市场循环。刘逖表示,目前340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中95%的企业都获得了PE/VC投资,平均获得的资金额是8亿。注册制下,企业在科创板上市相对比较顺畅,PE/VC顺利退出后又可以进一步投资科技创新企业,由此在一二级市场之间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
五是更接近成熟资本市场。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充分反映了我国股市不成熟,包括不成熟的交易者、不完备的交易制度、不完善的市场体系、不适应的监管制度等。
刘逖表示,科创板的发展目标是率先建设成为成熟市场,成为科创企业上市首选地。成熟资本市场有两大特征:从功能本质看,拥有伟大的企业,投资者有获得感,企业与投资者均“愿意来,留得住”;从市场表象看,业绩与估值匹配,市值与交易量匹配,交易量稳。
科创板已初步具备上述特征。两年来,科创板主要指标运行平稳,市场流动性水平与其板块定位、投资者适当性、交易制度安排等基本适配。从定价效率看,科创板放宽了涨跌幅限制,优化了融资融券安排,市场博弈更为充分,有利于加快均衡价格形成,与此同时“炒新”现象明显减少。科创板公司上市后在公司治理和持续信息披露等方面也初步经受住了市场的检验。
本期编辑 陈思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李佳佳 HN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