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如何与人工智能社交?小冰给出一种答案

快报
2021
09/24
18:31
亚设网
分享

人类如何与人工智能社交?小冰给出一种答案

文 | 新浪科技花子健

如果未来是人工智能的时代,那么,人类要如何与人工智能共同生活?

之所以用生活,而不是共存,是因为已经出现这样的趋势,人工智能已经越来越可以自然地感受人类的情感、情绪变化以及表达自己的情绪,进而演进到人类与人工智能的社交。

小冰公司已经在进行这样的尝试,为人类与人工智能的社交探索一种可能。“一年半之前,我们就已经开始去做(小冰岛)这样一款产品。”小冰公司首席执行官李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小冰岛提供了人类与人工智能进行社交场景,人类可以实现与小冰框架内人工智能的一对一对话、群聊和状态互动。甚至,人类还可以借助小冰框架创造各种人工智能个体,并形成一个共同生活的社交网络。

“在未来的104个星期,我们还将在小冰岛上持续迭代、释放小冰框架内的各项能力。”小冰公司董事长沈向洋说。

摆在人工智能面前的问题很多:TO B还是TO C,如何持续迭代,如何落地,商业化难题等等。在单飞一年之后,沈向洋和李笛、小冰公司和小冰框架,也仍在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做元宇宙?小冰岛真不是

在小冰岛出现之前,小冰框架的许多更新也有亮点,比如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夏语冰”要专攻中国画,全新的人工智能歌声合成技术,全新的人工智能人类观察者Merror面世。

但小冰岛的出现,还是吸引了更多的关注。因为这款产品制造了太多的反差:人工智能与TO C、AI Beings(拟人化的人工智能)与人类、硬核技术与二次元文化。这款产品也呈现了很多本来就受人关注的元素:当下最热门的元宇宙、社交等等。

如果说还有彩蛋的话,应该是李笛最后的那一句,“这不是元宇宙,因为我也不懂元宇宙是什么。”这样的话,在他接受采访的时候,他又重复了很多次,强调小冰做的并不是元宇宙。

“元宇宙更像是一个空间概念,而小冰岛更像是灵魂,目的还是为了寻找人类和人工智能融合的一场实验。”

人类如何与人工智能社交?小冰给出一种答案

“我还是更喜欢在这样的岛屿上开会,而不是像在扎克伯格的办公室那样戴着一个头盔开会。”

“实际上我们在一年半之前就在摸索做这款产品,当时元宇宙还不是风口。当然,直到现在我也不懂什么是元宇宙。”

对于人工智能,李笛一直在强调两个元素:情感和交互。所谓的情感,直接体现就是人工智能的EQ(情商)。特别是李笛带领小冰团队在2018年推出的全双工,赋予了小冰框架丰富的情感,而不仅仅局限于单调的对话。

比如,在用户询问天气的时候,很多人工智能直接给出的答案是气温多少度,天气如何;但小冰会在其中加入关心用户的内容。再比如,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流会存在对话的打断,进而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导更多的对话;在全双工推出之后,小冰也拥有了打断对话的能力,引导更多的对话。

“我们走了一条跟所有人都不一样的道路,就是IQ(智商)与EQ(情商)并重。我们做了很多多模态交互的工作,特别是全双工。人类和人工智能的交互,自然舒适才是最重要的。”沈向洋说。

人类如何与人工智能社交?小冰给出一种答案

小冰框架陆陆续续登陆30多个第三方平台,官方数据显示,小冰的国内月活用户已经达到1.6亿。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国内用户和小冰的对话已经从单次平均23轮增加到36轮。

李笛告诉新浪科技,“小冰岛和以前小冰在第三方平台上的对话不一样。在小冰岛上的对话处于多对多的状态,且不是在一个场合发生的。我们特别期待看这个数据如何能进行迭代。”

小冰岛看上去有点像大热游戏《动物森友会》,在互动上又接近于微信,也具有元宇宙的一些特性——角色的自我进化、创造、以及世界观等等。

每个用户都可以在小冰岛上创造自己的岛屿,可以与岛上被创造出来的人工智能进行一对一聊天、群聊、朋友圈互动等。这些被创造出来的人工智能个体,是可以由人类来定义的,也可以选择他们的角色,比如文字创作者、画家、歌手等等。

小冰岛上的人工智能还可以根据每个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持续不断为用户生产各种长短视频、音频、文本、图像等内容。基于个性化需求定制的内容保证每个用户获取的内容都不一样,而且这些人工智能生产的内容是具有完整的知识产权的,满足用户分享的需求。

“随着流量、社交进入深水区,加上人类在面对一些工作时存在的不稳定性,我相信AI Beings会比人类更有机会。”沈向洋说。

李笛对此的定义是“这是一场人类与人工智能融合的实验。”同样的,对于小冰来说,小冰岛以社交提供人类与人工智能交互的场景,反过来也是小冰框架新的训练过程,为后续的能力迭代做准备。

人工智能商业模式的真正价值是什么?

2020年7月,微软宣布将小冰分拆为独立实体,并继续保持投资权益。不仅如此,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院长王永东还表示,“微软一直给小冰留了一个工位,时不时地有人去打扫一下。”

小冰没有让微软失望。2020年11月,小冰宣布获得来自北极光创投和网易集团的PreA轮融资。当时已经有报道称小冰公司的估值达到7亿美元。

今年7月,小冰公司宣布了A轮融资信息,由高瓴集团领投,五源资源、IDG、GGV纪源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跟投,北极光创投和网易集团也参与跟投。报道称,小冰公司的估值已经超过了10亿美元,跻身独角兽阵营。

但就在这两次融资之间,资本在人工智能赛道已经重心转移。人工智能公司商业模式单一、无法落地、造血能力有限,在冲击“人工智能第一股”的“四小龙”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和云从科技上都有所体现。

在招股书口径之下,旷视科技的累计亏损为130.6亿元,依图科技和云从科技的累计亏损分别为72.68亿元、22.81亿元。

企查查数据显示,人工智能赛道2020年披露的融资事件为553起,为2015年以来最低;但披露金额却创造历史新高,达到3363.08亿元,

沈向洋也强调,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到今天还远远算不上成熟,比如对话系统上,很多认知、常识、推理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但我看好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的数量甚至会超过人类的数量。”沈向洋说。

沈向洋说,之所以小冰公司的融资比较顺利,是因为小冰公司不是一家从零起步的初创企业,在离开微软独立之前,小冰就是一个完整的产品团队,有了六年的技术、产品积累,“投资界的朋友都可以看到这些,而不是做一个PPT去给别人看。”

对于沈向洋和小冰公司来说,融资和估值都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只是需要按部就班去推进。“重要的是,再一次从这个地方起步,从去年讲框架到今年讲小冰岛,再向前发展,接下来的这两年是重要的,看看能不能走出一条我们自己的道路。”沈向洋说。

这也是小冰公司商业模式的基础。李笛认为,该关注的不是短期的商业模式,而是要看长远的模式。他甚至将之称为“可以做一辈子的事情。”

李笛认为,小冰的商业化是能确保持续很多年持续的商业模式,而不是去追逐一个概念。当前很多人工智能公司的收入主要来自于系统集成、软硬结合的销售。

以一款人工智能音箱为例子,如果用户不是因为人工智能技术买了音箱,而是因为内置的内容足够多,音箱价格足够便宜而购买,那么这样的模式会带来不少问题。比如,会将团队的注意力转向非人工智能的东西,让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架构滞后;也无法在To B的垂直领域形成贯通,也就无法以人工智能的方式取代已有的生产模式和生产过程。

“我们认为人工智能真正的商业模式的价值是在To C上的,我们今天的判断就是我们认为大量的和人直接接触的AI Beings会是未来,但这个需要我们再去进一步的拓展,才能够确定。”李笛说。

(张泓杨 )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