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骏「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行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1年第18期长期以来,小微企业信用融资难一直是普惠金融中的突出难题,导致国家的许多惠企政策难以有效落实。这其中既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诸多外部因素。从内因来看,小微企业普遍抵质押资产不足,财务制度不健全,金融征信空白,资信较弱,金融机构难以准确判断其信用状况;从外部因素看,政府增信措施少、资金散,保险、担保等市场化增信门槛高、费用贵,银行不了解企业信贷需求,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基层政府和银行服务小微企业信用融资的积极性不高。由此可见,解决小微企业信用融资难题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系统性工程,必须在机制上想办法、在治本上出实招。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小微企业持续经营能力较弱、融资渠道较窄,对无抵押、无担保信用融资的期盼十分强烈。针对这一实际,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以“科技支撑、数据驱动、生态赋能”为框架,于2021年创新打造了青海省小微企业信用融资服务中心平台(简称“青信融”),着力从供需两端加强和改善小微企业信用融资服务。
构建“五位一体”生态圈
“青信融”平台从信息归集、融资增信、政策支持、融资对接和融资评价五个方面,将数据要素、多维增信、政策资金、政府服务和金融支持融为一体。通过设计全新的信息传递、资金流向和结果反馈运用机制,形成以政策加强增信、以改革优化生态、以生态促进融资的“五位一体、闭环运行”的小微企业信用融资服务平台,从体制机制上将信贷服务从过去的“节点独立、分段完成”优化为综合服务生态圈。
“数据+信用”,建立信息中心。“青信融”平台有效归集工商、税务、司法等涉企公共信用信息1500多万条,为青海省13.2万户小微企业建立信用档案。依托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支持信用数据“一码关联”、交叉验证、保密脱敏和共享查询。开发信用评分动态模型,为金融机构免费提供小微企业全息高清信用画像,展示多维圈层关系。支持金融机构利用涉企信息创新信用贷款产品、快速精准获客,开发线上信贷审批、贷后管理、风险预警等智能化模型。
“政府+市场”,促进信用增进。“青信融”平台设立首期1.4亿元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十四五”期间每年增加1亿元),制定政银3∶7分担比例,先补后追,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开发小微企业信用培植功能,对成长潜力好但暂不具备融资条件的小微企业,推荐至行业主管部门重点培育,对有信用瑕疵的企业按规定开展分类修复。引入保险、担保机构,打通线上业务办理流程,完善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全周期风险缓释机制。
“政策+资金”,整合多方资源。“青信融”平台建立了小微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和专项资金线上发布、解读及业务受理机制,助推政府职能部门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业务办理流程,提高各项支持政策的精准性和直达性。开发政策措施和入驻平台企业结构化标签库,通过大数据关联算法,按行业类别、需求类型、贴息补助等标签为小微企业智能推送支持政策,促进财政奖补、金融惠民、产业扶持等多部门政策形成合力。开设央行政策专栏,精准监测人民银行“两项直达工具”落实情况,引导金融机构运用再贷款、再贴现资金发放信用贷款。
“银行+企业”,搭建金融超市。“青信融”平台支持青海省18家商业银行在线研发“智能化、网络化、定制化、信用化”产品,引导地方法人银行拓展业务系统与平台对接渠道,共同探索小微企业信用融资服务“一网通”模式。“青信融”平台通过订单全程跟踪和金融产品清单智能推荐,快速响应小微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基于智能模型算法,为小微企业500万元以下首贷、续贷开辟线上绿色通道。平台还立足“一站式”服务定位,积极对接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等相关系统,逐步打造以“青信融”为中心的“1+N”平台服务体系。
“激励+约束”,优化金融生态。“青信融”平台建立了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高视角的信用融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支持政银企开展常态化互评互促,并以评价结果为依据制定差异化推荐机制和算法,对好评高的金融机构和企业给予正向激励。建立白名单推送机制,设置“黑名单”一票否决功能,引导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设置信用体系建设专栏,以“热地图”展示市(州)县乡(镇)村户信用创评情况,引导地方政府持续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自2021年6月上线以来,“青信融”平台注册小微企业24948户,上线金融产品235项,撮合融资业务突破14亿元,贷款利率较青海省平均水平低15个基点,信用贷款占比较青海省平均水平高5个百分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改革创新效益持续释放,对缓解小微企业信用融资难发挥了积极作用。
“青信融”平台具有多重作用
“青信融”平台是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成果,它对于改善小微企业信用融资服务、助推地方政府职能改革、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发挥“征信平台”功能。通过公共信用信息交互共享,“青信融”平台可以有效打通“信息向信用、信用向信贷、数据向生产要素”转化的传导链条,充分激发公共信用信息经济价值和惠民利企效能,让数据要素成为小微企业信用融资的“抵押等价物”。小微企业信用报告的生成,显著降低信贷供给中间成本,促进融资服务减环节、减流程、减时间,助力小微企业“能贷即贷”,服务银行“敢贷、愿贷、会贷、能贷”,显著提升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效率、创造新的金融服务价值。
发挥“改革平台”功能。“青信融”平台以市场化手段持续降低政银企之间的制度性对接成本,推动各项政策通过金融体系向实体经济传导,帮助小微企业“一站式”申获各类扶持政策,有效打破了政府服务中的“卷帘门”“玻璃门”和“旋转门”。政府各部门通过“青信融”平台,可以实时监测被扶持企业的纳税、社保缴纳、专利申请、经营效益等情况,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评价,尽快补齐施政短板,持续创新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
发挥“生态平台”功能。“青信融”平台具有快速连接、精准匹配、跨界融合的特征,在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为青海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发展“树立标杆、打造样板”,助推改善青海高质量发展的“大生态”“大循环”。随着应用场景嵌入拓展,“青信融”平台将在服务青海省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四种经济形态”发展方面,发挥更大辐射引领作用,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进一步完善“青信融”平台建设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将继续遵循信息化工程迭代式更新发展原则,持续推进“青信融”平台优化升级。
提升平台服务效能。协调政府部门持续优化财政奖补、风险缓释等机制措施,不断增强“青信融”平台服务能力,打造最佳金融生态和最优小微金服。扩大平台服务覆盖面,逐步将个体工商、农村新型经营组织等纳入服务范围,力争100%覆盖市场小微主体。引导金融机构不断优化模型设计和大数据分析,加大信用贷款创新及投放力度,为小微企业提供“更有温度、更有速度、更有深度”的信用融资服务。
增强服务碳减排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和赴青海视察时,对青海绿色低碳发展提出重大要求,对生态文明建设寄予厚望。为此,“青信融”平台要加快丰富绿色金融模块功能,积极探索与国家电网青海电力公司碳排放智能监测分析系统直连对接的有效路径,将小微企业信贷投放量与碳排放量进行关联分析,创新对绿色信贷进行精准划分,对绿色信贷碳减排量进行精准核证,形成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青海模式”。
探索“替代数据”监管举措。2020年底,人民银行在“长三角征信一体化”工作推进现场交流会上提出,要利用“替代数据”提供信用管理服务,将在本质上属于征信的活动纳入征信监管。“青信融”平台在数据共享交互过程中,要探索积累“替代数据”监管的有效措施和丰富经验,为加强“替代数据”监管工作提供实践载体。
强化数据安全保障。“青信融”平台与数据源部门、金融机构和小微企业签订了信息保密协议,明确信息保密义务和责任。尽管如此,数据安全问题不能仅靠“一纸协议”解决。今后,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将协同平台各参与方,进一步加强数据安全防控理论研究与制度探索,从基础环境、网络、数据和系统等多个层面建立安全保障措施,持续完善“青信融”平台信息存储、授权共享、调取传输等方面的风险防护机制,规范信息共享共用范围和方式,确保各类数据安全。■
(责任编辑 张林)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金融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李显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