驭势科技内部把这段马拉松称为“八年抗战”,这是一场持久战,是战争,不是一场战斗。
作者 | 刘杨楠
编辑 | 赵健
自动驾驶逐渐迎来量产时刻。
9月25日,2021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驭势科技发布了面向城市服务的L4自动驾驶解决方案UiBox,以及基于该方案的首款落地产品无人配送车,同时驭势科技公布了自2019年启动“真无人”商业化运营的车队运营里程(非测试里程)数据——已经达到90万公里。
驭势科技成立于2016年,由前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吴甘沙联合创办。和很多聚焦单个自动驾驶落地场景的公司不同,驭势科技走了一条全场景战略:覆盖从乘用车到商用车,从L2到L4,从经常看到的A照的司机像公交,到B照,再到到C照的司机像出租车甚至于骑手。
过去五年,驭势科技并非直接从最受资本追捧的Robotaxi或Robotruck等热门自动驾驶赛道切入,而是选择了速度更低的封闭/半封闭场景,如机场、园区等,并且做到了头部,割据一方。
自动驾驶的落地是一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局面,但最终都会指向一个核心问题:量产为王。2021年,以驭势科技为代表的一批量产派自动驾驶公司正在获得更多的关注。
眼下,或许正是自动驾驶行业大浪淘沙的关键节点。
1.一个通用技术栈+四条产品线
此前,「甲子光年」根据市场规模,将自动驾驶分为Robotaxi、Robotruck、智能驾驶Tier1三个万亿市场,无人配送和Robobus两个千亿市场,以及港口、机场、园区等半封闭场景下的数个百亿市场。
对于自动驾驶的落地,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路线——一条是直接选择市场空间更大、但技术也更难的Robotaxi或者Robotruck,前者诞生了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独角兽,后者诞生了“自动驾驶第一股”图森未来。
而驭势科技则选择了另一条“从简单开始”的路径,从技术难度相对更低、商业落地更快制造业、机场切入,再进入到千亿的城市生活、配送服务和公交,然后是肉搏Robotaxi——驭势科技将其称之为“全场景战略”。
为了实现该战略,驭势科技自主研发了通用自动驾驶技术栈U-Drive,让一套自动驾驶算法落地在多个应用场景,目前落地场景包括汽车制造、危险化工、食品加工、农业养殖、重工制造、民航机场、产业园区等。2019年,驭势科技与香港国际机场和上汽通用五菱两大客户达成合作,成功实现“去安全员”。如今,“真无人”商业运营里程已突破90万公里。
基于技术底座U-Drive,驭势科技在五年之内拓展了四条产品线:无人物流,无人公交,乘用车自动驾驶,以及本次新发布的UiBox——无人城市服务。
从技术到商业化量产是一个分层次、分阶段的动态过程。在发布会现场,创始人吴甘沙在接受「甲子光年」采访时表示,希望大家能够分三个阶段来看自动驾驶,一个是技术,一个是产品,一个是商品。
对驭势科技来说,U-Drive是全场景的技术栈,而真正能够做到产品的有两个:一个是区域物流,一个是城市生活平台,真正做到商品层面的是区域物流。
其中,驭势科技已经在2019年实现了特定场景下“去安全员”的突破。据官方介绍,自成功实现去安全员运营至今,驭势科技“真无人”商业运营里程已突破90万公里(指在真实客户场景中,全天候、去掉安全员工作的里程数,不包含未去掉安全员的场景)。
此次发布的新品UiBox基础款目前也已量产落地,装配有3个固态雷达、2个激光雷达和7个摄像头,还拥有完整的车+云自动驾驶能力,能够应对包括城中村、城乡结合部、闹市区等开放道路复杂场景。这位“AI驾驶员”将逐步成长为熟练操作“A牌+B牌+C牌+城市服务”的“AI老司机”。
会上,据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彭进展介绍,UiBox定位于以X+1模式提供多种基于驭势科技AI驾驶能力的智慧城市服务。在“X+1”模式中,“X”代表驭势科技的生态合作伙伴,“1”则代表着驭势科技的AI驾驶员。“X+1”则意味着未来驭势科技将和更多合作伙伴以共创的方式,联合推出面向无人零售、无人清运、无人巡检等场景的丰富城市服务产品组合。
UiBox的发布证明了驭势科技的全场景战略正在逐步推进,但事实上,驭势科技的全场景战略并非一蹴而就。
2.全场景战略行得通吗?
全场景并不是一条容易的路,驭势科技也曾走过一些“弯路”。
在驭势科技5年的发展历程中,共经历过3次战略调整——
第一次是从自己造车到不造车。起初,驭势科技曾想自己打造面向未来的无人驾驶汽车,因为2016年没有可以用的车,做无人驾驶无车可用,只能自己做;直到2018年下半年,有头部车厂找驭势科技进行合作,这才将驭势科技从造车中“解放”了出来。
第二次调整在2018年底,驭势科技决定将公司约束在“下不碰车、上不碰运营”的空间里,专注做全场景AI司机。当时,驭势科技在对小巴、停车场自动代客泊车、物流等多个场景进行尝试后,发现全场景的能力是很有价值的。
最后一次调整则是开始做“真无人”,2018年就开始研发了。
但驭势科技的全场景战略也遭受过质疑。在商业层面,此前有投资人质疑驭势科技的落地场景相对Robotaxi来说显得“简单”。
对此,吴甘沙曾将U-Drive平台比喻为“自动驾驶烧烤架”,将各个落地场景比喻为不同的烤串。Robotaxi是第一根放上的“烤串”,需要5-10年才成熟;第二根放上的是无人公交,可能要3-4年,第三根是城市配送,可能要2-3年,然后是智能汽车,需要两年时间;而区域物流则很快就能成熟,是最先能填饱肚子的那串肉。
驭势科技选择了一种更务实的路径。诚然,对于自动驾驶创业公司而言,相比活出精彩,活下去或许是现阶段更要紧的事。
驭势科技并未满足于“填饱肚子”——吴甘沙强调“烧烤架”才是绝对的核心,是一个统一的、通用的,且具备高度泛化能力的技术研发平台。相比一些只能在特定场景、特定路段、特定车型上实现的自动驾驶技术来说,驭势科技借助该平台,能够适应于任何场景、任何路段和任何车型。同时,除了算法的通用性之外,还需要依托于灵活的数据闭环,能够不断在前场运营中发现新的数据和新的场景,同时反哺到通用算法中去。
理想很美好,技术上能实现吗?
驭势科技在乘用车上的场景主要有三个:高速、自动代客泊车、城市道路的Robotaxi。技术上它们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
驭势科技robotaxi车队
比如车辆在高速公路上沿着车道开,对定位的要求很低;到了城市场景就要做好定位系统,比如高架桥、停车场。所以感知是通用的,只是看得多和看得少的问题,技术是通用的,但定位有所不同,预测、决策有所不同,规划控制通用性相对比较强,但本质上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数据。
对此吴甘沙表示:“数据在精不在多,比如特斯拉上百万的数据,他能提取出来的是一百万的十秒的视频,这才是真正含金量高的。驭势科技也正是通过对不同场景的混搭、交叉和学习去发现更有价值的场景和数据。”
同时,小范围商业化带来充沛的现金流,资金、数据、场景、算法形成闭环,便能够为企业带来良性的“内循环”。
技术上通用,商业上更快落地,驭势科技这种打法展示出了“高性价比”,正在逐渐成为越来越多自动驾驶公司的共识。
3.降维与升维,殊途与同归
自动驾驶曾有两种路线,一是Waymo为代表的跨越式,想一步到位做到L4,主要应用在Robotaxi;二是以特斯拉为代表的量产派路线,从L2辅助驾驶做起,逐步迭代。
如今,这两种路线逐渐收敛,变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乱斗状态——
一方面,低维的在升维,这是一条一直被质疑,但也一直未停止的路线。驭势科技吴甘沙曾对「甲子光年」表示:“两年前,大家看到的L2和L4是不同的东西,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现在主机厂要的是L2的身体,L3的相貌,L4的灵魂。法律法规责任上认定它是L2,但用起来感觉像L3,然后它的技术可以演进到L4。”
除了全场景战略的驭势科技之外,Momenta则是“两条飞轮”,在为车企提供L2辅助驾驶产品的同时,也在耕耘L4级的Robotaxi业务。今年,Momenta连续获得三轮融资,并获得了丰田、上汽、通用汽车的青睐和资本加持。
另一方面,高维的在降维。原本聚焦做L4级Robotaxi的企业开始“耐不住寂寞”,纷纷拓展业务线。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元戎启行在原有业务之外,先后开辟干线物流、同城货运、无人小巴等业务,以及像轻舟智航这样的自动驾驶公司,用L4的技术降维做Robobus,称之为“高配低打”。
这种多元化战略背后,自动驾驶公司正在越来越像,无论出发点是高维还是低维,最终有殊途同归的趋势。
对此,吴甘沙认为反映了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自动驾驶是一种通用的技术。在感知层及规划控制层的技术通用性相对比较强,但基于不同场景的预测和决策环节会有所不同。
其次,Robotaxi目前还没办法赚钱,甚至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很难再有提高,因此大家需要找到一个距离商业化更近的点。“说实话,你要相信像我们这样的公司,外面看都是神气活现,但里面压力也挺大的,做到第五年、第六年的时候,如果商业化一事无成还是挺有压力的。”
正是这两点的支撑,使得自动驾驶的多元化战略成为一种新的可能,甚至是一种更优质的选择。
跳出行业本身来看,自动驾驶领域本身表现出了一定的周期性——在2016年-2017年曾经历过第一个高峰点,随后热度逐渐下落。直到今年,自动驾驶风口论甚嚣尘上,互联网巨头、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以及原先的供应商们纷纷站上了风口。
在这一节点上,如何在原有优势的同时,把握行业的新风向,以更好地完成商业化落地成为行业内各个玩家最为棘手的命题。
吴甘沙将其称为“马拉松+拳击赛”。拳击是终局竞争,比如出行和物流全部无人驾驶化,市场不可能有很多家;而马拉松是这场拳击的资格赛——你要一直跑下去,把自己跑成有资格参加终局的那位。如果你只盯着拳击,肯定抵达不了终点。
驭势科技内部把这段马拉松称为“八年抗战”,这是一场持久战,是战争,不是一场战斗。
END.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甲子光年。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李显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