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中国采购经理指数。数据显示,9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6%,低于上月0.5个百分点,降至临界点(50%)以下,结束了连续18个月运行在扩张区间的态势。不过,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重回扩张区间。
分析认为,受需求不足和成本上升的双重挤压,制造业企业的预期不好。不过,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的PMI均较上月有所上升,新动能继续保持较好增长势头。
此外,对于非制造业供需活动较上月有明显恢复,特别是本月反映基础建设投资需求的土木工程建筑业的新订单指数较上月明显回升,表明基础建设投资需求有望在四季度有所释放,投资发力稳增长的基础依然存在。
制造业PMI五个分类指数均落入临界值下
本月,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从业人员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均低于临界点。其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从业人员指数均较上月不同程度下降,生产指数降幅最大为1.4个百分点。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指出,9月份生产指数降幅较为明显。影响因素包括内外两个方面。
内在影响因素主要是国内外需求增速趋势性放缓,企业生产动力减弱。9月新订单指数为49.3%,较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下降,且连续2个月运行在50%以下。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6.2%,较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创年内新低,且连续6个月下降。
企业调查显示,反映市场需求不足的企业比重连续4个月超过36%。
外在影响因素一是能耗双控政策的实施,部分地区耗能较高的基础原材料企业生产经营有所下降。二是大宗商品价格高位上升,对部分企业的采购活动有所抑制。
反映原材料成本高企业占比超六成
企业调查显示,反映原材料成本高的企业比重超过62%。从细分行业来看,大宗商品价格上升抑制了基础原材料行业采购,行业采购量指数较上月下降超过3个百分点至50%以下。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指出,从行业情况看,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化学纤维及橡胶塑料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高耗能行业两个指数均低于45.0%,显示供需明显回落。
“9月份PMI指数继续下降,且已低于荣枯线,表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特约分析师张立群认为,受需求不足和成本上升的双重挤压,企业的预期不好。应尽快加强扩大内需的实效,消除能源、原材料供给增长的制约,着力改善企业发展环境,推动制造业持续回升向好。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调节局负责同志9月29日答记者问时指出,将进一步核增和投产优质产能,适度增加煤炭进口。
中小企业景气度双双跌破临界点
数据显示,本月大型企业PMI为50.4%,微高于上月0.1个百分点,持续位于景气区间。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9.7%和47.5%,低于上月1.5和0.7个百分点。
赵庆河表示,大型企业运行总体稳定,小型企业中反映原材料成本高、资金紧张、市场需求不足的比重均超过四成,部分小型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多重困难。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也指出,当前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市场需求呈现较为明显回落迹象,新订单指数8、9月份回落至50%以下;原材料及物流等要素成本普涨,企业生存发展环境趋紧,尤其中小企业压力加大,9月份中小企业PMI均有明显下降。就业形势也有所偏紧,从业人员指数下降。
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保持高景气度
9月的制造业PMI数据也并非没有亮点。数据显示,装备制造业PMI为51.8%,较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保持在52%以上;高技术制造业PMI为54%,较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上升至56%和54%以上。
“结合来看,新动能市场供需增速平稳,活力不断增强,有利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能耗结构。”中国物流信息中心表示。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从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工业企业利润数据来看,受成本抬升和终端需求走弱的拖累,中游装备制造业1-8月利润两年平均增速较1-7月份回落2.2个百分点,降幅边际小幅加快。装备制造业利润贡献已经为负。
非制造业重回扩张区间,阶段性恢复
9月份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较上月回升5.7个百分点至53.2%;新订单指数较上月回升6.8个百分点至49.0%。从回升幅度来看,较上月有明显恢复。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分析师武威表示,这是因为疫情影响的减弱,受生活消费和交通运输等行业带动。而与去年同期相比,上述两个指数均有不同程度回落,显示非制造业恢复力度仍有待加强。
值得注意的是,建筑业供需增速放缓,基础建设投资需求有所回升。本月反映基础建设投资需求的土木工程建筑业的新订单指数较上月明显回升,升至53%的较高水平,升幅超过5个百分点。
武威认为,这表明基础建设投资需求有望在四季度有所释放,投资发力稳增长的基础依然存在。
9月29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房地产金融工作座谈会。会议要求,金融机构要按照法治化、市场化原则,配合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
编辑:万健祎
版权声明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
点击关键字可查看
潜望系列深度报道丨股事会专栏丨投资小红书丨e公司调查丨时报会客厅丨黑幕调查丨曾经领跑如今掉队,五大原因导致深圳创投业“失速”,如何破局?丨时隔两天央行再发声,维护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丨美国强迫台积电、三星45天内交出机密数据?丨发改委重磅回应!严禁拉闸限电,坚决避免压限居民用能 丨1天“躺赚”8天利息!逆回购红包又来丨格力将注销2.2亿股丨大消费能否“王者归来”?丨危机逼近?美财长再发“经济灾难”警告丨车主被特斯拉索赔505万,此前维权刚刚胜诉丨易纲重磅发声!中国有条件实施正常货币政策丨地产板块爆拉,2000亿龙头直逼涨停,央行罕见表态提振市场丨融创中国紧急澄清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证券时报网。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李显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