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3.0,互联网巨头们的中心争夺战

快报
2021
10/07
20:31
亚设网
分享

移动支付3.0,互联网巨头们的中心争夺战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然,群雄逐鹿,问鼎天下者早有定论。

流量,是互联网企业一切变现的基础,业务的拓展只为场景的丰富。为了流量,互联网企业各立高墙的同时,凿壁“抢”流量,巨头之间的倾轧大戏层出不穷。

然而,流量是表象,变现才是最终的目的。无论巨头们在业务上如何你争我抢,作为变现的最重要的环节,一旦涉及到支付,巨头们之间的关系瞬间泾渭分明,一部分叫支付宝,另一部分叫微信,还有大多数脚踏两条船的同时却在暗度陈仓。

如今屏蔽的高墙已然倾塌,流量不受限的大多数们摆脱了支付两巨头们的捆绑枷锁,这也意味着互联网大企之间的支付大战就此拉开帷幕。那么未来的战争,究竟支付领域重新洗牌的群雄逐鹿,还是两巨头拉帮结派的延续呢?

移动支付3.0,互联网巨头们的中心争夺战

双巨头携流量之势,

不战而屈人之兵

互联网企业开展支付业务大致有两个出发点,一个是偏向于构建信任体系,提高业务的交易量,比如最开始为淘宝服务的支付宝;另一个是偏向于解决虚拟商品的支付与结算,以便利性降低用户的考虑成本,比如腾讯早期的QQ币。

无论互联网企业做支付有什么样的初衷,支付体系搭建完毕后,在高回报和低投入的刺激下,巨头们不约而同的将触角伸向了金融。并在平台导向的趋势下,巨头的金融业务最终承担起了商业闭环的作用。

商业闭环在于即保证了流量效益的最大化,使流量在生态体系内多次分发降低流量成本的同时撬动巨额利润,比如花呗、借呗为代表的信贷和理财等金融服务;又能保证业务的独立性,防止核心数据流失与服务费用的额外支出,在生态上受制于人。

然而并非所有互联网企业都有能力做金融,流量足够多和支付场景足够丰富是生态稳定的基础,也是支付业务可以做大做强的必要前提。

支付业务不同于其他业务的可重复性,支付行为只能二选一,某一交易用了微信支付就意味着放弃了支付宝。支付市场在整体上属于零和市场,且马太效应显著、边际效益递减,这样的特征致使单一场景的互联网企业很难独立开展支付业务。

而且相对于支付所带来的的收益,流量补充才能给其他互联网企业获得海量的眼前收益。

由支付带来的商业闭环最大作用在于流量效益最大化背后的收益最大化,细观微信九宫格和支付宝相关联的互联网企业,其平台发展的共同点在于流量补充大于支付闭环带来的正效益,而两种支付方式皆用的互联网企业,比如抖音,生态体系内的业务尚未全面成熟,场景不够丰富,流量最大化也是最佳选择。

因此,腾讯和阿里则通过流量的支持进一步捆绑其他互联网企业,共同促进支付体系的完善。

比如微信九宫格,腾讯卖的是流量,间接捆绑的是用户的支付习惯,获得的支付领域的市场份额。而且随着九宫格相关互联网公司的业务逐渐发展,腾讯在流量与支付上对第三方的捆绑越来越深,最终达到一荣俱荣,它损己无忧的上位成就。

而其他互联网公司的支付业务因为在投入上事倍功半,很难与多场景巨头争市场;在收获上,不能获取全部潜在交易所得的负内部性,最终促使互联网企业们只能依附于支付宝和微信两大支付巨头,最终以自家生态哺养他人支付,为以后支付业务的开展埋下了伏笔。

移动支付3.0,互联网巨头们的中心争夺战

权衡理论下,利益为上

流量输送是支付两巨头捆绑其他互联网公司的利器,但当整个互联网行业流量触顶,就连微信和阿里都在为流量成本上涨焦虑之时,其他互联网企业自然也进入了流量获取2.0时代:进一步挖掘自身生态流量,通过支付完成闭环的利益价值逐渐攀升。美团、字节跳动、京东、拼多多等平台纷纷开展了支付业务。

开展支付完成闭环也是对未来支付大潮流的底层布局,也是对自身生态的被动防御。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于线下的冲击是全方位的,支付也不例外。互联网的聚合效应使其更能获取零散且少量的需求,发挥长尾效应的价值。如果将办理业务的银行比作支付APP,那么进行金钱往来的二维码就是ATM机,并且二维码正在逐渐取代ATM机的作用成为未来的主要交易窗口。

据央行最先发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报告显示,截止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ATM机存有98.67万台,较上季度又减少了近2万台,中国ATM机数量呈现继续减少的态势从2019年就已经开始。

无处不在的二维码成为了掘金端,不断的刺激用户消费,挖掘用户的需求,将尾部市场整合爆发出巨大的商业价值。CBDC(央行数字货币)的出现进一步巩固了数字交易的地位,现金已死,移动支付必将成为底层应用,互联网企业自然需要未雨绸缪。

同时,互联网企业的无边界扩张使得不同领域之间的界限愈加模糊,用户数据背后所代表的的用户需求是流量延伸的基础,只有完成交易闭环,才能最大可能的保证生态安全,避免被多个巨头生态衍射穿透,丧失话语权。

然而曾经“卖身”的互联网企业,自立之后究竟还有无自主权成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哪怕当下外链已开,支付码互联互通也将成为趋势,但在单一场景无法打破多场景的天然劣势下,“独立者”或许连自有支付业务都很难找回。

移动支付3.0,互联网巨头们的中心争夺战

新老巨头博弈,支付费率恐成行业夺命锁

在支付上独立自主就无法避免和支付双巨头争夺市场份额,支付体系已经完善的微信和淘宝自然不会“放纵”场景的流失。在支付费率上做文章,达到继续捆绑其他互联网企业或许也将成为可能。

除了流量输送外,收费费率也是一个企业选择支付方式的重要参考依据。京东停用支付宝的“理由”为支付宝费率太高,美团也曾公开指责支付宝的高费率。虽然京东和美团踩支付宝主要是因为屁股决定了位置,但也能透射出支付费率对企业的重要性。

因此,支付宝和微信要想限制其他平台抢市场,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改变支付费率。既可以通过添加各种服务费、手续费、管理费的方式做到支付费率的“合理”涨价,也可以倡导全行业降低支付费率,其最终结果都可以做到用支付费率代替流量捆绑。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作为中国前两大移动支付平台,2020年占据了94.4%的市场份额,巨大的体量使得两者能够获得银行的低价通道费用,同理,拥有高市场份额也能够在与下游运营维护服务商合作时获得定价权,在支付产业链中,微信和支付宝已经将成本压到了最低标准。

单方面向互联网企业提高支付费率可以参考外卖行业,针对企业的支付费率是To B生意,在性质上偏向于企业之间的利益互换,提价遭到的抵触并不会像C端明显,其可行性要高于外卖行业。

提高费率的好处在于,支付费用的提升使得其他互联网企业开展支付业务的成本上涨,但坏处在于有垄断行为的风险,且加剧了其他互联网企业做支付的决心。因此,倡导全行业支付费率的降低才是限制其他平台做支付的最佳方案。

支付宝和微信已经在产业链上将支付成本压到了最低,一旦全行业的支付费率全面下降,整个支付行业的利润率也将大幅下降。对于没有低银行通道费和低服务商运营费用的中小支付企业而言,支付生意究竟要投入多少才能有起色成为了极具考量的事情。

支付业务之所以成为好生意,在于支付背后的信贷等金融产品,发展金融的前提在于市场足够大,有充足的数据构建用户信用体系。一旦支付双巨头通过降低支付费率的砸盘方式降低整个支付业务的利润率,其他支付企业很难开拓市场,只能将支付业务局限于自家生态体系之内,而支付双巨头却可以通过“薄利多销”和信贷上的巨额利润维持双寡头的地位。

如果事态如此发展,支付领域的竞争焦点又将回到应用场景的争夺之上,尤其是在支付码互通之后,谁的场景多谁就能获得用户的青睐,成为第三方支付的中心。

通过价格战和福利战这种砸钱换用户的方式夺回被支付宝和微信抢夺的自家用户,“小而美”或许是新企业对开展支付业务的最大期盼与奢求。

摩根频道原创出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摩根频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李佳佳 HN153)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