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评论员 张蕊
10月14日~16日,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在北京举行。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需要采取紧急行动,在本世纪末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以防止更严峻的气候变化影响。但与此同时,全球仍在艰难应对新冠疫情的影响。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大会开幕式视频致辞时表示,因为疫情等因素影响,与6年前商定的气候、海洋和生物多样性等可持续发展目标相比,全球距离实现该目标更远了。
交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本届大会以“可持续的交通,可持续的发展”为主题,无疑将有力促进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的进程。
那么该如何构建可持续的交通,进而促进可持续的发展?
毋庸讳言,绿色低碳是可持续交通的题中之义,也是本次大会嘉宾提得最多的一点。
交通是全世界最大的空气污染和碳排放源之一,约占石油消费总量的64%和所有能源使用的27%。因此,古特雷斯在大会上呼吁所有交通工具致力于“脱碳”,力求在2050年前实现全球净零排放。
中国自2020年9月提出“双碳”目标以来,已经开始着手进行能源方面的转型。交通领域作为碳排放“大户”之一,碳减排也已提上日程并着手推进。比如,在大力推进交通的电动化方面,中国已走在全球前列。电动交通是一种具有韧性、安全、负担得起的绿色交通方式,向电动交通过渡将对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近年来,中国政府及相关部门一直在有条不紊地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1年1~9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216.6万辆和215.7万辆,同比增长1.8倍和1.9倍。
不过,另一方面也应当认识到,尽管我国新能源汽车数量一直保持增长,但在充电桩布局、换电设施的建设等方面,与市场需求之间还有较大差距。当前摆在地方面前的最大难题,就是只有进一步加大便利新能源汽车使用的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才能打破限制绿色出行的瓶颈,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的使用率。
在笔者看来,除了推动交通的绿色低碳,与智能技术融合使用也是推动可持续交通不断向纵深探索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迭代的今天。
有调查显示,道路交通伤害是15至29岁年轻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如果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自动驾驶是否将有效地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另外,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一大顽疾,如果采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使人们能够实时监测道路或轨道的人/车流量,进行错时预约出行,是不是就能有效地减少道路的拥堵?
笔者从本次可持续交通大会上了解到,目前这种通过预约出行减少交通拥堵的举措已经在北京进行试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克服交通拥堵不再是一个奢望。
可持续交通的另一个内涵是交通的可及性。联合国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仍有超过10亿人无法使用全天候道路,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在非洲,4.5亿人仍然无法接触交通基础设施和系统。
在我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伴随着“四好农村路”等措施大力推进,交通落后的面貌已经大大改观,不过在城乡道路的互联互通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确保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没有一个乡村因交通落后而掉队。
当前,中国正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笔者认为,可以把中国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取得的经验向全球分享,为全球的可持续交通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李显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