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零售带来了什么改变?先从2个案例来看。
近年快消行业冒出一个现象级品牌——元气森林。2021年其营收预计要超过30亿,新一轮估值近150亿美元。而从0-30亿,元气森林只用了5年时间,并且每年持续保持三位数的增长。其核心便是突破传统的市场模式,通过不断研发新品,打差异化的概念,备受年轻消费者青睐。而其每次推出新品前,先会做大量A/B测试,从数百款产品中,最终确定推向市场的其中一两款,使其成为爆款的概率大大提升。
再如我们接触过的一家本土美妆品牌,每年营销投放的费用占整体企业年支出超过60%,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比例。它对营销投放的精准性和转化率要求就更高。而其通过A/B测试的方式可以不断优化营销投放细节,能为其带来更高的转化率。
它们的背后都有A/B测试。事实上,有超80%的零售企业有意愿通过数字化转型来实现新增长,而A/B测试能打开零售业增长的新窗口。
那么,凭什么说A/B测试是增长“神器”?
A/B测试,从互联网到零售业
我们先说下A/B测试的起源,以前叫对照试验。
大航海时代,出海的船员们有很大概率会患上坏血病,这成为一大长期难题。后来英国海军医生詹姆斯·林德发现了一个神奇的巧合——食谱中有柑橘类水果的船员患坏血病的几率更低。他的做法是,把患病的12名船员们分成六组,给予不同水果,最后发现,橘子和青柠胜出。这就是不断验证假设,最后找到正确路径的科学方法。
而互联网的巨头们,把这种方式进化成A/B测试。
比如Google每个月从上百个实验中找到十几个有效方案,这些实验能为其带来每月2%的营收提升,每年实现超10亿美元的增收。电商平台巨头Amazon,不仅自己使用A/B测试优化购物体验,提升订单转化,还为平台卖家提供了相关工具。
而国内以字节跳动为代表,其从创立之初便开始使用A/B测试,累计实验已经超过80万次,日增实验1500+,试验规模还在扩大。像抖音、今日头条的命名都有它的功劳。
而放到零售行业,对照实验也很早就有。比如当年百事可乐通过盲测让消费者选择更好喝的可乐, 57%的人选百事,43%的人选可口可乐,这使得百事一举树立了品牌形象。同样宝洁公司很早就成立了消费者研究机构,率先运用科学分析方法了解消费者需求,并通过洗发水产品成功打入中国市场。
到目前,传统零售业仍有大量需要调研的项目,比如一款新品上市,都要经过很多复杂的步骤,前期通过经验判断市场趋势---研发上百甚至上千种的样本产品---内部样品测试/淘汰---小规模消费者调研测试---委托第三方调研机构加大市场调研样本---小量投入市场---反馈改进---大量投入市场。
我们观察到,这种传统的操作方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下的数字化零售企业,一是整个周期非常漫长,对于上新要求高的企业很难满足;二是人工统计和调研人群样本的精准度都会存在一定偏差,影响市场决策;三是涉及大量的人力,成本高。
而今天A/B测试已经对接零售业应用,特别是一些新兴品牌和新品类的产品应用。
我们仍以元气森林为例,它走的是快速试错的研发路子。据悉,其内部平均一两天就做一次饮品口味测试,然后快速调整,整个研发周期控制在3-6个月,快的时候只需要3个月。
同时,它会把经过初步验证的产品先通过电商平台售卖,测试效果,通过后台的数据指标来判断一款新品是否达到了规模化的标准,然后再去线下渠道铺开。这样打造的爆款成功率高。比如其气泡水、燃系列饮品,背后都有A/B测试的功劳。
这些新兴品牌的成功打法,也让传统快消巨头坐不住,和其正推0糖气泡凉茶,娃哈哈、同仁堂(600085,股吧)等开始卖奶茶,这种对经典口味的创新、业务的横向延伸,更需要A/B测试做出科学的数据化决策,才不至于产生过高的试错成本。
解密零售业A/B测试的成功路径
那么,什么才是A/B测试的正解?
在零售业内无论是新品开发还是营销投放等,主要还是三个大阶段,(新品/营销)项目计划----小流量测试----上市/大流量投入,而A/B测试其实就是第二阶段,小流量测试。
当然企业自建A/B测试系统对技术能力要求太高,且费用昂贵。而成熟的第三方互联网平台的A/B测试工具,可以直接被企业应用。比如A/B测试是字节跳动各业务线最常用的工具,这么多年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2019年开始,字节跳动通过其旗下的企业级技术服务平台火山引擎对外赋能,目前,A/B测试是火山引擎的拳头产品之一。
目前,火山引擎A/B测试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各功能实验模板已经全面搭建完成,并且可以为商家输出增长方法论。它已经成为行业领先的测试工具。
对于零售商家而言,最重要的是要保证最终的落地效果。我们通过模拟试验,总结出了A/B测试的成功路径,主要就是5个步骤。我们结合新品上市的实验来更好理解。
1、确定项目目标,要具体量化的数字。
做A/B测试本身是一项科学、严谨的工作,需要提出确定的参考指标及确切的目标数据。比如在双11大促期间,电商品牌更关注GMV;品牌推新品测试时,更关注试销的数量;也有企业推广小程序商城,则重点关注拉新用户数。
我们可以根据自身项目情况设定清晰的项目目标。比如一家快消企业需要推出一款新品类的产品,有两个概念内部都觉得很好,一个是0糖概念,一个是运动功能概念,但产品usp提炼的时候,要聚焦在一个点来打,这时做A/B测试项目目标的时候,可以设定规定时间内,目标销售完成10000份小样产品(案例仅模拟示例)。
2、数字化假设模型构建。
目标确定后,我们要构建假设模型。假设模型就是将目标通过执行指标分解量化,包括具体的销售、时长、覆盖实验样本量等。
比如假设同款产品推0糖概念要比推运动功能概念的消费者接受度高40%,也就是7:3,那么0糖概念的小样销售要达到7000份。可以将产品以两种不同主打概念,设计成广告落地页,消费者可以通过领取优惠券的形式,到商城购买小样商品。初步计划将广告分别推送给10万的同类准目标客户群体,同时规定测试时长在7天。
3、小流量投放,效果测试。
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个非常关键的点,就是用户样本准确性,这就考验流量和分流能力,不然一切都是假想。比如把年轻女性消费品类去面向男性用户或年龄大的群体推送,得出的结论可想不精准或不具备代表性。
而火山引擎A/B测试是基于字节的流量优势和分流能力,这是它的一大核心竞争力。其之前已经通过几十万次的实验,上亿流量的实验验证,能做出科学分流模型。
比如该饮料前期会锁定客群特征,如针对一二三线城市20-29岁的年轻女性消费群为主。随后将两个概念的广告落地页,分批次推送给10万的准目标客户群体,每个阶段实时监测转化效果。
4、多次假设,多次实验。
测试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优化模型,如未实现预期的目标,找到问题所在,调整再测试。
比如说假设模型的某个环节偏差,影响了最终结果。如果多次实验,最终仍没达到假设,那就证明预期与市场反应是有偏差的。
如0糖概念的小样销售超过7000份,则可通过更大范围试验测试,证明最初的假设成立。
5、数据指导,找到最优方案。
A/B测试最终要通过数据指导,不断优化完善模型。再通过市场初期验证之后,做统计分析,产品上市的成功概率也能通过数据化预测。同时需要结合人性化的决策,得出最后的方案。
火山引擎A/B测试可以根据每次A/B测试全流程进行数据分析洞察,并最终给企业带来数据驱动决策。
比如测试的数据都指向0糖概念更受消费者欢迎,那么产品就能大规模上市。这样推向市场的产品成功概率要高很多。
上述5个步骤,实际上完成了一个企业做A/B测试的整体闭环路径。
我们认为,A/B测试将在电商+实体/线上+线下的多场景、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营销推广等不同阶段、不同环节实现全方面应用,未来会成为一个标配型工具。
以火山引擎A/B测试为例,它是基于客户实际业务的场景沉淀,可以灵活支持获客、留存、转化、传播等各个环节的测试工作。比如获客阶段,通过火山引擎A/B测试,可以看哪个文案更适合;转化阶段,可以看哪个算法效果更好;传播阶段,可以看哪个互动效果更佳。通过火山引擎以往客户测试表明,A/B测试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一个小小的工具也能够给整个企业增长带来很大的帮助。
同时,A/B测试的价值有三个重要的关键词:决策、转化、效率。
决策层面。传统零售企业中,大多数的决策是个人主义、经验主义决策。A/B测试要推动的是科学、数据决策。
我们接触的一些传统鞋服和美妆企业,产品创新方向多数是老板或者设计总监凭借个人观察和经验拍板。而像鞋服行业商家最头疼的就是库存,一旦上新方向与市场消费产生较大偏差,付出的代价是高昂的。而A/B测试基于科学数据决策,能提高新品上市的准确性和成功率。
转化层面。零售业最关心的一点是转化,A/B测试追求ROI最大化,本质上是找到最优的商业盈利模式。
我们以现在的双十一电商大促为例,有些企业这段时间销售额占到全年的30%-50%,所以对它们来说大促转化非常重要。但往往影响销量的因素,都在于细节层面。比如花了大价钱做引流,流量进来了,转化却不如意。有人会误认为流量不精准,但事实还原用户购买全链路中,可能问题出在支付引导上面,A/B测试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找准问题,及时改正,提高转化效率。
再比如营销投入方面。广告界有句话说,广告费有一半是浪费的,但却不知道是哪一半。A/B测试能做到更精准的广告投放,要把浪费的另一半找到,做到有的放矢。
效率层面。A/B测试能提升决策效率、产品上市效率等。
以往的决策,是通过市场调研反馈信息,再自下而上通过各层级传达给决策者,不仅周期长,中间的效率低下直接影响决策判断,可能刚获得调研反馈,市场红利就转瞬即逝。A/B测试是数字化能力,决策者能及时在线洞察各项数据并决策。这也是元气森林能做到高频上新的能力。
数字化零售,风往哪吹?
当下数字化零售带来行业快变。产品端快速迭代,市场上打造爆品层出不穷,传统零售很难再通过一款产品吃天下。渠道端也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电商或线下实体,而是全渠道、全场景的覆盖。营销端也以社交媒体平台、短视频平台等为主阵地,新营销打法各显神通。
而A/B测试目前在零售业应用还是相对初期阶段,但后续的发展,我们认为会更多在新零售的“人货场”细节中应用。比如数字化门店建设(如何陈列效果更好)、多场景测试(哪类消费场景更适合哪些产品、哪种形态)等等。
同时也带来新方向的思考,如零售商家可以通过A/B测试,针对不同的客群展示不同的营销界面,推荐不同的电商产品。通过不断测试,找到不同客群的最优解产品组合方案,实现千人千面。
现在,已经看到了苗头。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零售商业评论。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李佳佳 HN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