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领涨!但未来10年数字化最确定的机会仍在“云”,腾讯或“再复制一个自己”

快报
2021
11/03
22:34
亚设网
分享

红周刊 记者 | 王飞

目前,数字化整体还没有进一步向社会更深层渗透。不过,云计算已被资本市场证实。如果亚马逊、微软等企业没有云业务,其市值可能要去掉一半以上。

据相关研究,疫情因素令全球数字化进程提速,全球整体提前了7年,亚太提前了10年。同时,数字化转型正在为全球的企业及其产业链条带来高达18万亿美元/年的额外商业价值。

那么,数字化浪潮中的确定性投资机会在哪里?在国内数字化服务领域先走一步的阿里、腾讯等公司是否已经拿到数字化时代的“船票”?

就此,《红周刊(博客,微博)》记者近日专访了高瓴前董事总经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聘导师赵小兵、Gartner高级研究总监季新苏以及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网总编审朱幼平等业内人士。他们表示,当前数字化正处于0-1的探索阶段,其中,云计算已进入1-10的阶段。赵小兵指出,如果未来10年“上云”的比例达到50%~60%,再造一个腾讯也没什么问题。

“云”是未来十年数字化的“牛鼻子”

《红周刊》:因为当前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率不到30%,那么,数字化发展到了哪个阶段?

赵小兵:实际上,信息化是数字化的萌芽阶段,在过去的20年,数字化主要是解决消费问题,就是把人、信息、商品、服务等连接起来形成所谓的消费互联网,并诞生了TAZ(腾讯、阿里巴巴和字节跳动)这样的互联网大厂。我们现在谈的数字化,更多的是中国产业信息化之后的纵深发展。在我看来,未来随着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等数字化进程的推进,很可能会再造出一个数万亿甚至更大的产业。

目前,数字化正在进一步向社会更深层渗透。提供数字化服务的大公司仍然处于消费互联网这个阶段,比如腾讯,其新成立了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拟切入产业互联网等领域,但是其营收占比仍然微不足道。这意味着,腾讯在产业数字化业务方面正在急起直追,尚远未建立和其消费互联网同等级别的业务规模。

我认为,资本市场投资最重要的是确定性,而目前数字化向社会更深层渗透的最具确定性的就是云计算,它是目前惟一被资本市场证实了的,如果亚马逊、微软等企业没有云业务,其市值可能要去掉一半以上。在云计算之后还有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产业互联网、元宇宙等概念,但这些概念尚未被资本市场完全证明可以发展为独立的产业,也没有公认的标杆公司出现。未来十年的数字化可能都是由云计算牵引,从目前看,云计算也就是未来十年数字化进程中最确定的机会。

《红周刊》:据权威机构最新发布的报告,去年全球公有云服务市场规模达到3124亿美元,同比增长24.1%。未来能否持续这样的高增长?

季新苏:无论是在中国和在国外,云市场还将继续扩大。其中,中国的增长预计是高于全球平均值的。不过,中国正面临一个大的转型,就是云使用的推动者从互联网或者初创公司为主向传统企业的转变。不过在这方面中国还有待加强,因为相较云使用的成熟市场而言,中国在这方面的比例则相对较低。

朱幼平:我们认为,云市场是“现金牛市场”,增长趋势能够持续很长时间。整体来看,我们看好跟区块链相结合的云计算。因为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按需求共享软硬件资源和信息的计算方式,区块链的本质是分布式账本和智能合约,云计算和区块链两者之间的技术是可以相互融合的。如云计算可以利用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数据不能篡改的特性,解决制约云计算发展的“可信、可靠、可控制”三大问题。

云服务商机会等待挖掘

医疗等行业存在数字化机遇

《红周刊》:现在,国内云计算的普及情况如何?

赵小兵:美国亚马逊是全球云计算产业的拓荒者,加上微软和谷歌的跟进,美国在云计算产业处于领先地位。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在云计算领域作为追赶者,也获得了仅次于美国的市场地位,这应该是中国数字化的福音。考虑到中国在消费互联网以及5G通讯的普及率等诸多领域,已经超越了美国的事实,这对未来中国深层次的数字化提供了巨大的助力。

有意思的是,云计算这个新大陆最先是被非技术背景的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发现的。无巧不成书的是,在国内,率先进军云计算市场的是同样没有技术背景的马云。马云比技术出身的李彦宏、马化腾更早进入这个领域。这是因为云计算更多的是在帮助传统的消费品制造业进行数字化转型,阿里巴巴有几百万的商户,他们映射的实际上是中国的消费品制造业。

传统的制造业是一条供应链,目前上游原材料、中游设计研发制造等领域还没有数字化或者说数字化不充分。诸如,最容易实现数字化的电影行业,现在很多还是通过硬盘将影片发给各院线,显而易见,其运营效率远没有“上云”后的高。这证明电影行业的数字化还没结束,更不用说更为复杂的制造业了。

季新苏:确实如此。而且从制造业(甲方)对云的拥抱程度来看,可能也有3~5年的差距。因为现在成熟市场已经不再关注为什么“上云”,而是“上云”路径。相反,中国很多企业还在考虑为什么“上云”。

《红周刊》:数字化作为最确定的风口,为什么进展缓慢?

赵小兵:云计算是产业数字化的先行者(深水区),它的复杂性要远超过现在消费互联网,很难简单的复制。现在头部的云计算厂商帮助制造业企业“上云”都是从每个行业业务流程等方面一步步学起,如华为成立的“煤矿军团”,就是想把数字化渗透到最为传统的煤炭行业,但方式是一个一个煤矿去做,所以中国企业整体“上云”的比例可能还不到5%。

在我看来,这主要是头部的云计算厂商缺乏开放的心态。因为云生态的形成是需要很多合作伙伴才能共建的,如在toB数字化领域,美国目前领先,除了亚马逊和微软这样的头部公司,还出现许多和这些头部公司共存的大型企业服务公司,有的公司估值都已经达到一两千亿美元了。而中国的云计算已经出现好几年了,但除了头部公司,中间的大型企业服务软件公司是断层的,我们在一级市场也看不到太多可投的公司。如果未来10年,国内还仅仅是这几家头部云计算公司独立支撑,那么我们在这个领域可能仍然会大大落后于美国了。

另外,据我了解,中国实际上是不缺这类企业(合作伙伴)和人才的,只不过它们的规模比较小、互联网基因也不够,但它们却对各自服务的产业、行业以及专业的业务流程特别熟悉。比如,高瓴投资了多家传统行业的公司——比如百丽,同时,公司内部成立了一个大型增值服务部门,专门为投资的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这同样证明,市场上缺少像高瓴这样为传统行业提供服务的第三方公司吧?

季新苏:实际上,国内顶层云厂商的技术和国外的差距也并不大,主要还是甲方的理念或者管理模式需要提升。比如,强监管领域还是以私有云为主;再比如,现在很多企业尤其大型企业还是倾向是自建数据中心,但这与责任共担“上云”的能力完全不一样,所以它们转型就需要经历阵痛,如果没有很强的业绩驱动,它们是不太愿意做这样改变的。

另外,据我观察,甲方更倾向采购可以分摊的硬件或者软件,但不太愿意花大价钱购买专业服务。这是最大的挑战,因为公有云的核心就是把传统硬件变成资源服务。

朱幼平:我再补充几点,还有安全问题、能耗问题和合规问题等,如阿里云集成各路数据,很多数据能否出国需要接受合规检验。

《红周刊》:第一届中国云计算大会(2009年)举办至今已过去10多年,云的爆发点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哪些行业可以成为突破口?

赵小兵:这和智能车很像,智能车的商业化已经10多年了,但市场大爆发是最近两年的事。它就有一个临界点——市占率达到10%,之后就会高速发展。所以,我觉得当整个产业数字化率达到10%以后,爆发才会临近。

目前,医疗行业的发展空间很大,因为这是一个数字化程度很低的行业。比如导致人出现健康问题的肯定是多种病因的多重作用,但我们的病例数据并没有被汇总出来。如果能够把医疗服务行业的数字化做起来,对国家和个人都是有利的,同时也将会产生很多好公司。

阿里ToB货值万亿市场

腾讯“再复制一个自己”?

《红周刊》:您怎么看腾讯、阿里和华为三大平台的各自优劣势?

赵小兵:从目前的云计算市场份额看,阿里巴巴更领先一些,其在全世界的云计算平台中仅次于亚马逊和微软,跻身前三。虽然阿里巴巴目前的云计算营收规模还不大,但其已经有了先发优势。因为作为电商平台的阿里巴巴,就是为了中国的消费品制造企业解决销售问题,那么,阿里巴巴就可以掌握一手的销售数据,并且可以率先了解消费品企业的业务流程,这就为阿里巴巴在为制造业上云提供了壁垒。所以,在阿里巴巴未来参与到三、四十万亿的消费品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中时,其增长空间巨大。

腾讯虽然没有直接拥有电商平台,但它毕竟投了京东、拼多多等公司,其体量加起来估计已经接近阿里巴巴。另外,腾讯投资的美团等公司也有利于其参与餐饮、旅游等各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更重要的是,非数字化企业想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是非常困难,比如传统汽车行业,车卖出去就跟消费者失去了联系,目前仅有特斯拉等智能新能源车公司可以实时掌握消费者的需求,这也是所有非数字化企业共同的问题,所以才产生了众多的市场调研公司。但腾讯却直接拥有C端的用户,如微信新推出一款新功能,当日就可以了解消费者是否喜欢。现在的关键是,中国的公司在云计算端能走多快(远),如果未来10年中国公司“上云”的比例达到50%~60%,再造一个腾讯也没什么问题。

华为云计算业务拓展也是很“凶悍”的。因为未来任何云业务的引擎都是搭载于5G之上,5G时代的云与4G时代所做的事情肯定是不一样的,而华为是全球通讯设备行业的领导者,它也将会比别人更了解通讯端的创新。所以,在连接技术、基础应用等基础层面,华为会有较大的优势。不过,随着云计算的深层演进,在应用端掌握最用户的腾讯将会更优。

综合而言,我认为,这三家公司是中国数字化主战场的大平台公司,其他的云计算企业则没有这些特别好的基因和立足点。

《红周刊》:这种头部的平台型的公司会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全球的3A格局(即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阿里云),能否在国内重现?

赵小兵:从全球看,数字经济的显著特征就是赢家通吃。从目前国内云计算大厂的客户案例看,相比美国,我们的企业服务软件行业小了一个量级,这可能在极大程度上拖累了国内云计算发展的速度。因此,我提出一个云计算生态概念。但如果我们站到2031年来回望今天(看),云计算厂商可能仍是阿里、腾讯和华为等少数几个巨头。因为云计算市场是万亿级别的,本身就是一个生态。假设,云计算巨头以开放的心态搭建一个云生态,战略支持企业服务软件公司,大家一起打造一个云计算生态,就像当年苹果公司开放软件应用商店一样。如此,国内的云计算产业也许会大大提速。

另外,当云计算渗透率达到一定比例时,还可以衍生出其他产业,比如海淘。因为中国有全球最健全的供应链和快速组织生产的能力,所以海淘生产出的服装等消费品比全世界任何地方都便宜。这种产业数字化,实际上是把中国的制造业的产能扩张到全世界,并且还不需要烧钱搭一个新的电商平台。所以,中国产业数字化未来的空间是非常巨大的。只有“百花齐放”的云计算生态建立起来了,中国的云计算产业才能大成,届时,相信中国的GDP也将每年增加一、两个百分点。

现在监管的要求是大型互联网巨头互通互联,这同样有利于云计算产业的发展。总之,谁能够推动开放,拥有最多的生态开发者跟随,谁最容易成为超级云计算平台。

朱幼平:我认为,我国云市场也有很大可能形成“3A格局”。目前我国云很多,也说明其正处于“跑马圈地”阶段。目前阿里云已跻身国际前三阵营,腾讯云、华为云同样不可小觑。中国电信天翼云、京东云、金山云等都各具特色,但最好向高端、专业、私有云方向布局,不与上述三家公有云正面竞争也能争到一席之地。

(张泓杨 )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