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再度牵手重塑科技、现代“重装”亮相进博会 跨国企业大举杀入燃料电池市场

快报
2021
11/04
16:32
亚设网
分享

财联社(北京,记者 刘阳)讯 在入围燃料电池城市示范群后,上海市燃料电池产业发展再提速。11月4日,上海市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本市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涉及支持整车应用、支持关键零部件发展等六部分政策安排。

就在此前一天,丰田汽车宣布,已与中国燃料电池技术提供商上海重塑能源科技公司(重塑科技),就共同开发适用于中国商用车的燃料电池系统达成了共识。

“丰田与重塑科技早有合作,此次双方再度达成合作,按照上海市最新发布的相关政策的‘属地原则’奖励方案,丰田和重塑方面可获得不菲的收益。”在行业分析人士看来,除短期的经济效益外,包括丰田、现代等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对中国燃料电池领域的密集动作,更看重的是面向未来的长期收益。

“期货”、“现货” 丰田悉数拿下

上海市11月4日发布的《若干政策》明确,相关车辆取得国家综合评定奖励积分的,本市按照每1积分20万元给予奖励;在本市研发生产的电堆、膜电极、双极板、质子交换膜等关键零部件,用于国内示范城市群车辆应用,原则上每1积分奖励3万元;2025年前,对氢气零售价格不超过35元/公斤的加氢站运营主体,按照氢气实际销售量给予补贴等。

公开信息显示,注册在上海市的重塑科技于2014年12月成立,主营业务包括氢燃料电池研发实验、燃料电池系统组装等。2019年7月,丰田、重塑科技等达成合作协议,开始在商用车上搭载采用丰田氢燃料电堆等零部件的重塑科技氢燃料电池系统。

在今年10月工信部第349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中,除未注明电池配套企业外,其余上榜的43款燃料电池商用车车型中,共有23家燃料电系统池配套商给予配套,其中重塑科技配套6款,占比14%,位居第一。

“丰田这次(11月4日)特别提到‘与重塑科技的共同开发将积极采用中国供应商生产的周边零部件,推进开发出满足中国相关法规,并适合中国商用车燃料电池系统产品’,这表明,丰田在中国燃料电池市场的布局已深入到产业链端。”前述行业人士分析表示。

事实上,丰田在华燃料电池布局,近年一直以与中国企业成立合资公司或建立研发合作关系的方式稳步推进。2018年,丰田与北汽福田、亿华通达成合作意向,三方将联手打造氢燃料电池客车;今年6月,丰田出资65%,联合亿华通、中国一汽、北汽、广汽、东风汽车(600006,股吧)等五家企业合作成立“联合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北京)有限公司”,面向商用车燃料电池系统开展研发工作;10月,亿华通和丰田汽车双双宣布,由亿华通、丰田汽车等多方出自设立的合资公司,将开始销售首个在国内面向商用车开发、生产的燃料电池系统TL Power 100。

对于丰田持续不断的动作,行业普遍认为,中国政府对燃料电池及氢能产业的重视,让长期在氢燃料领域久久不得志的丰田似乎找到了机会。

与丰田同样看到机会的还有现代汽车集团。在即将开幕的2021年进博会上,此前已布“氢能愿景2040”的现代汽车集团,将携氢燃料电池车NEXO和N品牌等亮相。根据计划,2030年现代汽车将在中国市场投放1000辆氢燃料汽车。

全产业链“杀入” 当下仍为布局阶段

“外资目前已大举杀入中国燃料电池市场。”前述业内人士认为,日、韩车企发展燃料电池汽车的核心优势在于起步早、技术积淀丰富,并且在乘用车上的技术相对成熟。“对于国内氢燃料电池产业来说,未来既有合作,同时也会带来更为激烈的竞争。”

“以后(燃料电池系统零部件)会全部实现本土化采购。”现代汽车集团HTWO广州总经理吴承灿向财联社记者透露,现代已经与部分中国本土企业进行了谈论。

今年三月,由现代汽车集团100%持股、总投资85亿元人民币的燃料电池生产基地落户广州,初期年产能6500套,计划2022年年底竣工投产。

除整车企业,博世、巴拉德、盖瑞特、大陆集团、佛吉亚等燃料电池及零部件企业,及杜邦、戈尔、庄信万丰、田中贵金属等核心材料企业,也在加大对中国燃料电池汽车市场的投入。

“日韩企业或上游材料体系供应商进入中国,其实是一件好事。”浙江锋源氢能科技董事长王海峰表示,日韩企业很可能带来技术外溢和人才流动,这有助于中国燃料电池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根据2020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预测,到2035年中国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00万辆左右,商用车将实现氢动力转型,并建成加氢站5000座左右。

“无论是丰田,还是现代,目前更擅长的是燃料电池乘用车。”张家港氢云新能源研究院院长魏蔚认为,如果燃料电池商用车市场发展起来,能够降低成本,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反过来也会推动燃料电池乘用车市场变强大。“中国如果能够把燃料电池商用车市场做起来,乘用车市场的发展壮大自然就水到渠成。”

“外资在商用车领域并不是太强,但是可以与国内的商用车企业来合作;短期内乘用车布局的可能性不大,在加氢站不足的情况下,乘用车也不会有人买。”中科院战略咨询院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汽车行业特聘研究员鹿文亮分析表示,“外资企业想要在国内规模化扩展,目前自己的投入还比较大。燃料电池领域没有比较好的盈利模式,市场规模也有限,未来赚钱还是挺困难的。”

(张泓杨 )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