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张瑞怀:绿色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

快报
2021
11/05
18:33
亚设网
分享

C

nfinance

编者按

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指出,“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绿色复苏发展。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但我们会全力以赴。” 作为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有力抓手,绿色金融已经成为助力国家和地区绿色发展的重要工具,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也将扮演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中国人民银行一直高度重视绿色金融工作,扎实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经过多年探索,确立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思路,并积极推进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工作。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引导绿色投资、促进产业绿色转型、优化能源结构、支持污染防治、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金融助力绿色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本刊特别策划专栏,约请相关业内人士分享金融助力绿色发展的实践、成效和经验,就金融如何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进行探讨。

《中国金融》|张瑞怀:绿色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

作者|张瑞怀「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行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1年第21期

发展绿色普惠金融是新时代金融服务的鲜明主题

发展绿色普惠金融是践行以人为本的逻辑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高质量的金融服务,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拥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共同致力于从根本上改善金融与人的关系。绿色金融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致力于推动经济产业结构向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型;普惠金融注重社会公平和机会均等,致力于为金融弱势群体提供平等的金融服务机会。从发展理念看,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都是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方面,都是新发展理念在金融市场的具体落实。随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深入人心,普惠金融发展将包含绿色金融理念,绿色金融将是更高质量、更有效率和更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发展形式。从江西多地实践看,近年来支持绿色高效农业、绿色乡村建设和民营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等方面的案例和产品越来越多,且都朝着绿色金融更加普惠和普惠金融更加绿色的方向发展。绿色普惠金融兼顾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一项有责任、有情怀、有温度、接地气的事业。随着推广的范围不断扩大、实践的深度不断提升,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的关联和耦合也逐渐显现。因此,在绿色和普惠之间搭建桥梁,以绿色普惠金融的概念推动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在一定领域、一定层次融合协同发展,有利于扩大绿色金融发展的广度、提升普惠金融发展的质量,有利于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发展绿色普惠金融是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方向。引导资金“脱虚向实”是金融改革的确定性趋势,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则是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两大金融创新路径。从推进方式看,绿色金融支持的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等项目和普惠金融服务的对象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在成本可负担和商业可持续基础上都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强力推进,具有类似的政策逻辑和经济逻辑。从江西多地实践看,近年来地方政府在担保、税收、低成本资金、项目库建设、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做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这成为推动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发展的共同特征。2021年上半年,江西出台《2021年银行保险业普惠金融行动方案》,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并积极着手制定《关于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指导意见》和《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试点方案》。通过优化政策环境、搭建服务平台、完善服务模式等措施,为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发展带来新的思路与空间。随着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改革也面临新的任务,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破除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因此,加强产业、金融、财政等政策支持,加大对污染治理、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领域的支持,有利于夯实绿色金融发展的微观基础、引领普惠金融发展的趋势方向,有利于突破当前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的发展瓶颈、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更广维度深化金融改革创新。

发展绿色普惠金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绿色普惠金融的支持。从实现路径看,发展绿色普惠金融是实现江西“作示范、勇争先”目标的内在要求,要积极发挥绿色资源优势,创新绿色金融产品,让绿色发展的底色更浓、成色更亮;发展绿色普惠金融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要推进绿色农业发展,促进农业经营主体朝着绿色低碳方向转型。2021年年初以来,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积极做好金融扶贫和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制度衔接,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信贷引导作用,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加大对乡村振兴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实施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工程,持续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发力,必须通过协同推进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推动乡村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因此,引导推动金融机构建立健全符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特点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涉农重点领域的支持,提升政银企对接的广度和深度,推动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有利于推动农村金融资源回流、促进三农经济提质增效,有利于为乡村振兴增添动力活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让乡村振兴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发展绿色普惠金融存在一定机制短板和现实困难

机制短板:统一政策步调和工作标准难

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是推动经济发展、巩固经济增长基础的必要条件,发展绿色普惠金融需要统筹兼顾财政、货币和结构性改革政策。总体而言,绿色普惠金融所涉主体可用于担保增信的资产不足、基础信息不全,导致金融风险识别和控制难度大,加上所涉项目规模不大、经营分散,导致业务营销和管理成本高,制约了绿色普惠金融规模化持续发展。从江西多地实践看,普惠金融已在地方党委政府层面达成广泛共识和实现政策联动,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地方法人城商行均建立起了普惠小微金融事业部门,基本形成了专人、专事、专干的工作格局,而绿色金融由于许多政策是各部门单独对某方面进行规范指导,不同政策之间的关联性和协调性不强,尚未形成统一完善的政策体系,造成个别地区仍然停留在较为粗线条的规划目标和指导方案上,财政、金融、税务等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不顺畅,这导致绿色金融发展难以形成有效的工作合力,且这种政策联动差异在试验区和非试验区之间表现得更明显。

数据壁垒:建设和推广信息共享机制难

随着信息技术和大众生产生活交汇融合,信息数据呈现爆发式增长、海量集聚的特点,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治理和人民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虽然目前市场机构收集、运用和分析经济场景数据已经较为成熟,但政府各部门之间依然存在数据壁垒问题。从江西多地实践看,尽管在省级层面建立了小微客户融资服务平台和企业收支流水大数据征信平台,但因地方政府整合政务数据相对滞后,各地政银企联动存在一些差异,造成成功经验难以得到有效复制,至今尚未形成可大范围推广应用的信息共享模式。数据壁垒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创新进程,阻碍了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流动,难以有效满足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等领域的多元化融资需求,也不利于实施项目风险评估和金融监管,特别是对于信息披露标准尚未统一、风险评估仍存短板的绿色金融而言,将面临较为明显的信用风险。

监测薄弱:准确识别和管控金融风险难

绿色普惠金融兼有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对自然生态、社会发展的正外部性,存在商业可持续性与大众可获得性的内在矛盾。理论上看,绿色普惠金融的正外部性更强,风险特征更多。金融监管部门对重点领域风险的监测离不开全面准确的统计监测体系和下沉一线的调查队伍。从江西多地实践看,金融机构的资金实力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统一开展金融统计业务系统的改造升级存在一定现实困难。在绿色金融方面,虽然目前省内所有城商行已建立起初步的绿色信贷认定标准和统计体系,但是统计线条不精细、数据指标不丰富,个别银行机构的信贷系统甚至依旧无法对绿色贷款进行标记分类,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尚未建立动态更新的绿色信贷统计台账。在普惠金融方面,部分金融机构对普惠金融贷款的划分和认定存在一定主观性,一线业务人员专业培训不足致使重业务轻统计的现象时有发生,进而影响了监管部门的监测质量。在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统计监测体系都不健全的情况下,有效监测绿色普惠金融风险仍然任重道远。

发展约束:实现金融业务长期稳定盈利难

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领域的利润损失与供给限制问题较为突出。从江西多地实践看,近年来银行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利率仅略高于存款成本,扣除人工、场地等运营费用和风险计提,若不考虑央行再贷款或财政补贴支持,金融机构普惠信贷业务的盈利空间有限;在绿色金融方面,之前金融机构的利润增长长期高度依赖高能耗行业贷款,在政策出台初期尤其是负面清单等政策引导下,金融机构通常习惯于采取简单的“做减法”来完成政策目标,在损失稳定利润来源的情况下,可能会转向挖掘其他行业的优质贷款项目,并承担新的行业风险。在绿色普惠金融的盈利无法保障的情况下,其与生俱来的风险特征加上配套措施不健全,尤其是绿色金融的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绿色保险产品的应用场景少,不利于绿色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考虑到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尚未发展成熟,且有关金融政策仍将长期施行下去,绿色普惠金融业务面临的长期稳定盈利问题凸显,可能影响金融供给的积极性。

发展绿色普惠金融需进行路径规划和金融体系改造

强化顶层设计: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

打好制度基础,打通机制梗阻,是推动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融合的根本前提。一是健全法律法规。《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指出,“逐步制定和完善普惠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形成系统性的法律框架”,但目前系统性的法律法规尚未形成。建议国家层面尽快制定《普惠金融法》和《绿色金融法》,地方层面尤其是同时拥有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地区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尽快出台地方性的《绿色金融条例》和《普惠金融条例》,确保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二是加强联合联动。结合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和国家层面的绿色金融发展规划,及时制订区域性的绿色金融发展规划,进而更有针对性地促进绿色普惠金融发展。按照地方政府为主、金融监管协同、其他部门联动的理念,组建促进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协同发展的专项领导小组,加强各方资源力量的整合协调,形成绿色普惠金融发展合力。三是促进信息共享。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将企业征信、执法、环保督察、缴费纳税等信息统一纳入信息共享平台,推动有关信息通过地方征信平台与银行机构共享,提升信贷技术水平,降低金融机构和客户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为风险管理提供支撑保障。

明确支持领域:制定指导性金融支持项目清单

绿色普惠金融强调以绿色方式赋能普惠群体。根据江西实践,当前绿色普惠金融的重点支持领域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绿色有机农业。引导金融机构发挥金融撬动作用,将绿色有机农业作为绿色普惠金融的突破口,支持小微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土壤利用、农业精细化管理和畜禽养殖废物资源利用,推动农产品(000061,股吧)、养殖业等绿色化,创新循环经济、林下经济等农业发展模式。二是绿色第二产业。支持高新技术小微企业研发推广新型节能供暖技术和小型分布式清洁能源,发展绿色建筑和废旧材料回收,支持中小企业开展绿色科技创新,加大对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项目的支持。三是乡村文化旅游业。支持旅游产品打造、旅游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和旅游市场营销升级,健全乡村旅游全产业链,支持有关个人、企业和银行机构挖掘旅游资源的生态文化价值。四是大众绿色消费。支持消费金融公司与线下商超和电商平台合作,为购买低碳节能家电的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促进大众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消费。

完善评价体系:依据“五性”原则建立指标体系

衡量绿色普惠金融政策是否有效,关键要看实施这些政策能否实现长期惠民目标。根据江西实际,绿色普惠金融评价机制应体现以下五个原则。一是可得性。体现提供绿色普惠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下沉情况、绿色普惠金融产品的地区覆盖密度和支持市场主体的类型多样化程度。二是实惠性。体现金融消费者获得绿色普惠金融服务或产品的时间成本、交易成本和税费支出,以及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可得性和满意度。三是安全性。体现绿色普惠金融产品的风险敞口,包括对贷款、票据、债券投向分布、期限结构和金额等进行量化评估,以及对是否建立严格的项目审核机制和严密的内控制度等进行定性评估。四是绿色性。体现支持项目的环境友好程度,如小微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后的碳排放量压减比重等,但这些指标均需基于统一的碳核算标准。五是效益性。体现除环境修复和环境治理领域外绿色普惠金融项目的经济效益情况。

增强服务功能:推进传统金融体系绿色普惠改造

发展绿色普惠金融的核心是推动传统金融体系的升级改造,引导金融机构树立科学的绩效观和发展观。一是建立专业化金融组织体系。探索打造绿色普惠专营机构,指导金融机构在现有专营事业部基础上整合设立绿色普惠金融事业部。指导普惠金融服务站进行功能“绿化”,积极承担绿色普惠金融信息汇集、项目筛选和社会监督等职责。二是拓展金融科技平台功能配置。在小微客户融资服务平台和企业收支流水大数据征信平台等系统开辟绿色金融板块,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上线绿色小额信贷产品,面向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三农群体等广大普惠金融服务对象开放。三是促进金融产品与服务融合。盘活绿色资源的市场价值,探索小微企业绿色资源抵押的有效途径,拓宽普惠小微实体抵押品范围。探索碳排放权、林业碳汇抵质押授信模式,创新与碳足迹相挂钩的绿色信贷产品,发展以提升林业碳汇能力为目标的信贷业务。完善绿色权益的作价评估、抵押流转等第三方服务体系建设,对减少碳排放、碳足迹的小微企业客户给予灵活的优惠政策支持。

做好政策支持:实现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动态平衡

一是健全政策激励机制。综合运用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在奖励、补贴、贴息、风险分担、减免印花税、增值税、所得税和贷款拨备税前列支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合理运用和搭配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窗口指导等政策工具,共同引导绿色普惠金融发展。二是构建风险补偿机制。根据各地财政实力和金融结构实际,建立健全风险补偿基金,因地制宜推广农产品气象价格指数保险、中草药种植保险等特色农产品保险,充分发挥保险的风险转移、社会互助和社会管理功能。三是完善金融监管机制。加强绿色普惠金融协调机制建设,实现监管部门目标、绩效、激励、资源的一致性,做到监管政策、标准、规则和行动严密对接,加强对跨行业、跨市场、跨部门金融活动的监管。健全绿色普惠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早期干预机制,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和监管信息共享,做到金融监管全覆盖。■

(责任编辑  张黎黎)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金融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李显杰 )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