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自己的“小日子”,而正是因为有了个体对这些“小日子”的祈盼,才组成了中国的“大消费图景”。
再过几天,新京报就要正式迎来18岁生日。
如果将这18年拆解成一个个普通的日常,那么,新京报已经扎根于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6000多个日夜了。白昼与黑夜周而复始,6000多个日夜来,新京报始终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鼓与呼”,不仅见证着时代的风起云涌,也记录了个体的爱与奋斗。
18年来,我们与一座古老的城市共呼吸,与一个千年文明国家共成长。在这些日日夜夜里,我们曾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下那些富有诗意的日子,但更多的,还是在记录普通人的点点滴滴。
18年来,当这些点滴汇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份独特的“中国记忆”。这里面有关于宏观政策的解读,也有着老百姓(603883,股吧)的日常:昨天邻居家买了个大尺寸的彩电,今天自己家添置了一件沙发、买了一瓶好酒……而当所有的这些“日常”汇聚在一起时,便形成了一本记录着中国人日常消费生态的画册。
今天,中国人早已不再“视市场经济如洪水猛兽”。从国家层面看,我们正视民众的正当需求,认同市场的价值,并以此不断推进市场化改革;而在个体层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自己的“小日子”,而正是因为有了个体对这些“小日子”的祈盼,才组成了中国的“大消费图景”。
如果说,在2003年之前,大多数中国民众经历了耐用品消费快速扩张的阶段,那么,2003年后,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条件逐渐殷实,服务类消费不断崛起。在这个过程中,品类升级的现象也开始在城市里逐步显现。
而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加持,2013年以来,新一轮的消费升级也随之而来,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化,一些龙头品牌的溢价效应得到显著提升。而消费观念的转变,也使得更多市民开始注重高品质、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在最受关注的食品领域,18年来,我国居民食品消费完成了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实质性飞跃。一字之差,代表的是食品安全的提升、食品种类更丰富、工艺技术更先进、配方配料更健康,以及食用方式更便捷。当下,各类网红食品的衍生,更是我国消费市场繁荣、市民追求个性化消费的生动注脚。
与此同时,网络购物等新型的消费方式也促使卖场成功实现了“换装”。支付刷脸,超市、便利店实现一站式吃喝玩乐……人们对于线下的消费需求和体验正在变得多种多样,大型商超的社交属性也得到进一步凸显。
更多的人开始“提前为健康买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疾病被克服,普通民众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也在进一步加深,这也间接促使民众的医疗理念实现了从“治已病”向“治未病”的转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而与之相对应的体检、保健和健身等行业消费也逐渐步入正轨。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借力互联网的力量,以及脱贫攻坚成果的逐渐显现,近些年来,农村消费也开始逐渐崛起。这也为我国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提供了新的机遇。
可以说,在从2003年到2021年的18年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人的消费观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与之相随的是,消费市场也变得愈加繁荣与丰富。这背后折射出的,其实是普通民众对市场经济的认同、理解与主动融入。
对新京报而言,18年来,我们始终与时代同行、与改革同频,致力于积极推动中国消费市场的转变,这一切的背后,隐含的则是一家媒体“见证国人生活走向幸福、美好”的愿望,以及主动肩负社会责任的初心。
18年,我们不仅见证了国人消费观念的变化,也积极参与到了这个时代的进步历程中。未来已来,我们期待一起走过下一个18年。新京报评论员 马小龙
(张泓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