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代行院长,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中国问题专家,长年致力于中国内部转型及其外部关系研究。
侯润芳
女,2014年入职新京报社,现为新京报经济新闻部首席记者、《思刻Thinker》栏目记者,专注报道宏观经济、金融等领域。
扫码关注
《贝壳财经》
今年9月以来,美国对华释放了一些积极信号。其中,美国贸易代表戴琪表示,中美经贸不应“脱钩”而是要“再挂钩”。但与此同时,美国高层就台湾问题挑衅中国。如何看待当前的中美关系?如何看待戴琪提出的“再挂钩”言论?如何整体看待拜登任期内的中美经贸关系?围绕着这些问题,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代行院长、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
在郑永年看来,当前中美关系进入到新的互动模式,不再是“黑白分明”的模式。对于戴琪的“再挂钩”言论,他认为,这一言论不是为了改善中美关系,而是为了美国利益。在拜登任期内,中美经贸关系的基本面是,不会脱钩,也脱不了钩,但美国在意识形态上的偏见深刻影响着中美经贸关系。“未来美国对华的经贸政策是‘精准脱钩和精准挂钩’。”
此外,郑永年还表示,为减缓通胀压力,美国有可能会下调或者取消加征的部分关税。“美国的高通胀等问题都是美国自己人为制造出来的,要解决这些问题,美国不需要做什么,只需要解放思想、改变自己的思维,不要再拿着有色眼镜看中国。”郑永年说。
《思刻Thinker》栏目于2021年11月正式上线,是一档高端对话类视频栏目。从经济现象或热点话题出发,通过主持人与嘉宾,或嘉宾之间的现场交流,向受众呈现更独到的财经思考,更多元的探讨方式。思刻,既是思考者(thinker)的音译,同时寓意深刻的思考、思考的时刻、思想的刻度。这档栏目将容纳各路观点在这里碰撞交汇,开辟广阔的思辨空间。
同题问答
谢谢郑老师关于中美经贸关系的分析解读。今年是新京报成立18周年,18岁代表着青春、年轻、希望。我们想请你谈下对年轻人、尤其是青年经济学者的建议。
郑永年:中国的青年学者想在经济学领域有所作为的话,要把中国经济的现象解释清楚,要找到中国经济学自己的命题。
我觉得,年轻人一定要知道自己知识的局限性,一定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做事情。有观点提出,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解释不了中国,那么,是不是就要拒绝西方的经济学理论?我觉得大家还是应该学习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学习西方经济学家观察和解释经济现象的方法。希望中国年轻一代经济学家,通过学习这些方法论的东西,真正能够确立融通中国与世界的那种经济学理论。
谈 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进入到新的互动模式,不再是‘黑白分明’模式”
《思刻Thinker》:美国9月以来频繁和中国加强接触,似乎释放了不少积极信号。在10月6日的会晤后,有观点认为中美关系“回暖”了。但与此同时,美国在近期不断挑衅中国。你如何看待当前的中美关系?
郑永年:我并不认为当前中美关系回暖了。与特朗普政府情绪化处理中美关系的做法相比,拜登政府的做法更理性一点,但理性并不代表关系的回暖,拜登政府和特朗普政府的做法在本质上并没有不同,甚至变本加厉。拜登把中美关系界定为“制度之争”,美国不少高级官员早就表示已经放弃改善中美关系的幻想,开始和中国的斗争。在拜登上台后,中美关系在某些方面还是继续朝着不好或者更坏的方向发展。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界定中美关系时提到,“该合作的合作,该竞争的竞争,该对抗的对抗。”我自己还加了一个说法,对抗分为两种形式,可控的对抗是对抗,不可控的对抗就是冲突。如果这样看的话,就很容易理解美国对华的种种行为了。最近一段时间,美国频繁和中国进行接触,从表象上看,中美关系好像回暖了,迎来了春天。但我们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近期布林肯表示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的活动,美国在南海活动频繁。透过这些表面现象,美国并未改变其根本立场。我们不能看到中美之间一点合作和对话的迹象,就认为两国关系回暖了,也不能因为在台湾、南海等问题上存在冲突,就认为中美之间一点没有合作的空间了。中美关系之前的模式是“黑白分明”,未来两国之间的互动模式不会像以前那样,可能不仅存在“黑”“白”,在“黑”和“白”之间可能还存在其他的共处方式,我们要习惯中美之间这种新的关系、新的互动模式。这种新型大国关系不是当年美苏冷战那样的关系,中美之间在气候变化、防止核武器扩散、反恐等方面都有合作空间。在经贸领域,特朗普一直主张和中国脱钩,但实际上到现在中美经贸都无法脱钩。
总之,当前中美关系进入新常态,我们也要用新常态的眼光来认识这个问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当两国有对抗和冲突的时候,不要太悲观,不要认为我们可能会回到美苏那样的大国关系中,要记住中美之间还有合作的空间。当中美关系出现稳定的时候,也不要太乐观和被迷惑。
谈 戴琪“再挂钩”言论
“戴琪的再挂钩言论不是为了改善中美关系,而是为了美国利益”
《思刻Thinker》:你如何看待戴琪提出的中美经贸“再挂钩”言论?
郑永年:在看待中美关系时,我们要把握住一点,无论是美国对中国的合作、竞争、对抗,甚至是围堵,都不是为了改善和稳定中美关系,都是为了美国自身的利益,为了增进美国国家利益最大化,弱化中国的发展。特朗普挑起的中美贸易战导致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结果,拜登的贸易政策则是在弱化中国发展的同时,减少对美国的伤害。作为拜登政府的官员,戴琪不像特朗普那么尖刻,她提出与中国再挂钩的言论,也不是为了改善中美关系,而是为了美国自己的利益。
戴琪提出再挂钩,是因为当前美国遇到了供应链恶化、通货膨胀上升等问题。特朗普政府为了让美国实现再工业化,鼓动美国企业把产业链回流到美国,鼓动和中国脱钩。事实证明,特朗普失败了。拜登为了弱化中国的发展,鼓励美国的企业迁移出中国,哪怕迁到越南等其他国家。现在看,拜登政府的做法不但没有成功,反而给美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当前中国是全球疫情防控最好的国家之一,投资在中国的国外的产业链既不会回流到美国,也不可能转移到越南等其他国家和经济体,这些供应链只能由中国来供应,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对美国进出口3.52万亿,增长24.9%。而在同期,中国与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的进出口增速才达到20.5%。可以说,美国提出再挂钩不是为了改善中美关系,而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这两个事情是两码事,我们不要被迷惑了。
谈 未来中美经贸关系
“未来在经贸领域,美国对华采取‘精准脱钩和精准挂钩’政策”
《思刻Thinker》:从拜登政府执政后至今的政策看,对拜登任期内的中美经贸关系,你的整体判断是怎样的?中美经贸哪些领域可以“再挂钩”?
郑永年:中美经贸关系的基本面是,不会脱钩,也脱不了钩。如果中国是封闭的国家,中美之间有可能实现脱钩。但美国和中国都是市场经济国家,而且中国一直强调会深化开放,中国改革开放的立场不会改变。当前中国和东盟等国签订了RCEP,中国与欧盟的投资协议虽然受挫,但也表达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近期,中国正式提出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601099,股吧)伙伴关系协定(CPTPP),再次表明我们对外开放的态度。我想,只要中国和美国的市场经济性质、对外开放的国情不发生改变,中美经贸之间是脱不了钩的,那些坚挺的反华派的阴谋是不会得逞的。
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美国在意识形态上的偏见深刻地影响着中美经贸关系。戴琪提出和中国再挂钩,中国方面当然没有问题。但从美国方面看,拜登政府是一个非常弱的政府,美国国内对华保持理性的声音并不多。因此,我们大家还是要放弃幻想,美国是不可能真正实现和中国的再挂钩,中美经贸关系不会再恢复到以前的水平。
未来在经贸领域,美国对华的政策可以概括为“精准脱钩和精准挂钩”。其中,在“精准脱钩”领域,美国认为影响到美国国家安全、有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产业,美国未来会继续对中国进行精准封杀。比如,美国为了限制中国高科(600730,股吧)技产业的发展,在高科技领域限制美国的出口。美国希望通过高科技领域的“精准脱钩和精准封杀”,使得中国的产业链不能实现升级,保持在低水平甚至低水平以下的状态。
现在美国出于自身利益,提出“重新挂钩”。那么,哪些领域未来会和中国保持精准挂钩?我认为,那些美国已经不再生产的、也不会从中国回流到美国、也不可能搬出中国、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产业,美国会继续和中国挂钩,会继续要中国生产。另外,我们还要特别警惕的一个事情是,当前美国各个方面需要中国的商品,为了弱化中国,美国时刻都在寻找能够替代中国的市场,只是当前还没有找到罢了。
谈 调整加征关税税率
“为减缓通胀压力,美国可能会下调或取消加征的部分关税”
《思刻Thinker》:近期,美国通胀压力仍在加剧。为减缓通胀压力,美国是否会下调或者取消对华加征的部分关税?比如说,取消消费品类商品的加征关税。
郑永年:这个是有可能的。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中美两国紧密联系,其中一个表现是,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出口到了美国,减少了美国很大一部分的通胀压力,使得美国的物价保持了稳定。从特朗普政策开始,美国当局看不到全球经济互相依赖挂钩,提出和中国脱钩,加上疫情影响之下导致集装箱短缺、无人卸货、宽松货币政策等因素,导致美国通胀的攀升。为减缓通胀压力,美国有可能会取消或者下调消费品领域的加征关税。比如消费品领域关税。
实际上,美国要想把通胀降下来、要想使得中美贸易正常化,并不需要做什么,只需要改变自己的“脑袋”就行了。拜登执政后,美国政府一方面指责中国没有完成第一阶段的贸易协定,说中国购买的不够多。另一方面,美国政府还希望通过加征关税来解决中美贸易逆差的问题。在我看来,美国的这种做法是矛盾的,也不可能解决中美贸易逆差的问题。美国的比较优势是高科技,美国最赚钱的也是高科技,但是美国禁止高科技向中国出口,这样的话,美国如何实现自己的贸易均衡?当前美国的低附加值产业链已经转移到中国和其他国家,中国的低附加值产品物美价廉,正好满足了美国市场的需要。如果美国允许中国购买美国的高科技产品的话,加上美国购买中国的物美价廉商品,相信贸易可以实现一定的均衡,或者说贸易逆差不会那么大。美国现在的矛盾做法是,一方面不向中国出售高科技产品,一方面又想未来保持贸易的均衡,向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这就导致了美国通胀的上升。
世界是一个互相影响的大经济体,各个国家之间只有既进口又出口,才会有贸易均衡。出于政治因素、意识形态因素而非其他的因素,美国人为打破了两国之间的贸易均衡。要想解决贸易逆差问题、实现贸易均衡,要想把美国国内的通胀降下来,很容易。这些问题都是美国自己人为制造出来的,美国不需要做什么,只需要解放思想、改变自己的思维,不要拿着有色眼镜看中国。
特22-特23版采写/新京报首席记者 侯润芳
pictureIds
(张泓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