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人类社会应该向何处去,我们应该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未来——这一时代之问迫在眼前、亟待作答。立足人类共同利益,“可持续发展”是为解题关键。“可持续金融”也已成为中国金融行业发展的统一共识:绿色金融、ESG、普惠、社会保障等等,不一而足。
展望不久的未来,“可持续金融”理念下的中国金融企业必将以全新面貌、更国际化、市场化和法治化的姿态,成为“负责任”的主体,为后疫情时代注入强劲力量。
2021年11月2-3日,以“拥抱可持续 重构新金融”为主题,第十六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在北京举行,并特设保险、碳中和、普惠金融、金融科技、债市展望等主题论坛。我们将论坛精华浓缩于8个版,今天刊出特刊上期,以飨读者。
2021年11月2-3日,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第十六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在北京举行。11月3日上午举行的主题为“拥抱可持续,重构新金融”的主论坛上,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银保监会原副部长级干部于学军、中国银行(601988,股吧)行长刘金、中国工商银行(601398,股吧)副行长张文武、中国农业银行(601288,股吧)副行长张旭光、北京银行(601169,股吧)行长杨书剑围绕年会主题发表了主旨演讲。
必须统筹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
朱光耀表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对中国而言是一场“绿色革命”。同时,我们也确实面临着艰巨的挑战,但中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中国取得这场“绿色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指引。
朱光耀表示,我们必须深刻地记住,中国仍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我们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之间只有30年时间,远低于欧盟(60年)和美国(43年)。“毫无疑问,中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实现双碳目标,必须做出极为艰苦的努力,也面临着极为艰巨的挑战。”朱光耀称。
朱光耀指出,其中难点,关键是中国在大幅度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化石能源使用的同时,必须统筹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统筹好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民生的关系。
“从现在到2035年,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间阶段,也是中国实现低碳转型的关键期,必须统筹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减排的同时,生产力需要继续提高,全要素劳动生产率需要进一步提高。要使创新发挥更大的经济推动力,特别是促进数字经济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在实现减排的同时,要确保‘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确定任务顺利完成。”朱光耀称。
在统筹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持民生的关系方面,朱光耀认为,最为重要的是在低碳转型过程中,如何在逐步减少化石能源消费的同时,不断完善能源结构,发展再生能源、保证电力供应,特别是用于民生、农业、工业发展的电力供应。其中,发展再生能源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大幅度增加绿色投资,二是发展碳市场,处理好碳市场价格和能源价格的关系。
可持续金融的三大特征
于学军介绍,2018年G20专门发布过一期《可持续金融综合报告》,当中将可持续金融定义为对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提供直接或间接支持的金融服务及相关机制和市场安排,最终可以推动经济实现可持续、均衡和包容性增长。因此,可持续金融的概念专门是针对支持和服务经济可持续增长而言,目前这个概念尚在不断的变化完善当中。
于学军认为,可持续金融具体应有三个特征:一是将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纳入金融决策;二是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解决长期的教育、经济、社会、环境等问题,包括可持续就业、养老金融、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减缓气候变化等。
在于学军看来,根据以上三条标准,几乎所有能够对社会和环境产生正向外部效应的金融服务均可归属于可持续金融的范畴,比如普惠金融、绿色金融、ESG投资等,其目的在于为持续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创造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主要的形式和产品有债券、股票、信贷等,包含了金融的所有方面。
“可持续金融的概念首先来自于国际组织,其核心要点是绿色和可持续,另外就是全球性。”于学军称。
其中,ESG投资是与可持续金融密切相关的概念,取自环境、社会、公司治理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其中包括对环境的影响、对社会的责任以及公司内部治理等,被公司用来规范和监督自身行为,也是投资人衡量对所投资公司可持续的依据。
“我不赞成把可持续金融与传统金融完全区别和对立的观念。我认为传统金融与可持续金融是个相对的概念,可持续金融离不开传统金融,是在传统金融发展基础之上的发展,是传统金融的提升或升华。这就相当于《巴塞尔协议》从Ⅰ到Ⅱ再到Ⅲ的提升过程,是一种扬弃。”于学军表示。
银行业要助力可持续发展
刘金表示,近年来,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中国已经明确宣布双碳目标,要在40年时间内完成发达国家需百年完成的深刻转型。近期,《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陆续出台,进一步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中国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减贫目标,减贫人数占全球的70%以上,创造了减贫的奇迹。
但刘金指出,当前全球可持续发展形势依然严峻,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疫情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全球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有所加剧。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中国银行业要充分展现责任担当,构建更绿色、更普惠的新金融体系,助力全面可持续发展。
第一,坚持战略引领,明确发展新方向。银行业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平衡好发展与责任、眼前与长远的关系。2020年以来,中国银行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升到全新战略高度,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纳入了“八大金融”战略。
第二,坚持产品创新,满足客户新需求。可持续发展领域资金需求量大,与传统融资信用基础不尽相同,客户需要的融资方式也不尽相同,需要创新金融产品体系,提供创新服务。中国银行坚持创新引领,提升绿色金融服务的质效,9月末境内绿色信贷余额较年初增长超过25%;创新“一体多元”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普惠贷款余额增速同业领先。
第三,坚持合作创新,凝聚各方新力量。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命题,需要各方携手合作。银行业要积极参与绿色发展国际合作,培育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提升全球影响力。
以金融科技创新驱动可持续金融发展
张文武指出,聚焦金融三大任务,推动高质量金融供给,更好地服务新发展格局,是金融机构推动可持续金融发展新的发力点和落脚点。
张文武表示,金融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近年来,金融科技从后台走向前台,已成为金融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银行业天然具有数字化基因,正在发挥金融科技优势,主动破解难题,在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
张文武介绍,工商银行坚持科技引领、价值创造,深入推进以金融科技创新驱动可持续金融发展,高质量服务新发展格局。
一是以夯实基础设施建设为“压舱石”,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引领者”。历时五年完成IT架构转型,建成了以智慧、开放、共享、高效、融合为特征的智慧银行开放生态体系。
二是以推进业务技术融合为“源动力”,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开拓者”。工商银行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本源,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让数字经济建设成果更广泛地普及大众、惠及民生。
三是以深化数据融合应用为“发力点”,做防范金融风险的“践行者”。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具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金融风险传导性强、影响面广、危害性大,需要我们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
四是以加快机制体制变革为“突破口”,做深化金融改革的“先行者”。近年来金融科技逐渐从“内部服务”向“外部链接、构建生态”转型,创新科技机制体制成为了深化金融改革的“突破口”。
以绿色金融助力可持续发展
张旭光表示,金融机构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一方面,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需要金融机构持续贡献力量和智慧。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也需顺应可持续发展变化,确保金融稳定和自身资金安全。近年来,中国银行业认真践行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持续提升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为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金融方案。
张旭光介绍,农业银行是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以服务“三农”为本,以绿色为“靓丽底色”,与绿色发展有着天然而密切的联系,在协同推进服务“三农”和助力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初步形成了一些经验和特色。
“农业银行在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初步形成战略引导、集团协同和可持续发展格局,但也面临着一些难点和挑战。”
张旭光同时表示:“如绿色金融业务仍主要集中于传统的绿色信贷,在气候投融资、绿色直接融资、碳交易市场等方面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另外,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如何应对高碳行业的转型风险也是一个新的课题。”
张旭光表示,下一步金融机构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二是持续加大绿色低碳领域资金支持,三是积极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四是不断强化绿色金融业务风险管控,五是持续加强内外部沟通协作。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建立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策。”张旭光称。
探索普惠金融可持续
杨书剑表示,普惠金融是新发展格局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北京银行在成立之初便坚持“专营化、特色化、数字化、生态化”发展方向,探索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截至今年9月末,北京银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1253亿元,同比增长39.5%;普惠金融贷款户数超15万户。
杨书剑认为,在新发展阶段,无论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还是突破“卡脖子”领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还是提高中等收入人群数量占比扎实迈向共同富裕,都离不开小微企业在创业、创新、创富方面的巨大作用。
面向未来,杨书剑表示,围绕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还需要从以下三大方面进行努力。
一是聚焦“专精特新”企业,加大科技型小微企业支持力度。
二是围绕“短小频急”特点,加快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等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让资金链更好融入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更好满足数字经济时代广大小微企业的新需求。
三是落实“敢愿能会”要求,强化政策系统集成、协同发力。
“推动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从制度层面构建起引导金融机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杨书剑建议,“一方面,完善顶层设计,强化各类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与监管政策的有机衔接,逐步构建起大中小银行、非银机构、金融科技公司差异定位、优势互补、有序竞争、合作共赢的普惠金融供给体系。另一方面,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公共数据开放和互联互通力度,帮助金融机构提升客户精准画像水平。”
(作者:杨志锦 编辑:马春园)
(李显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