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而要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必经之路。乡村振兴不仅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而且要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青岛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以及对山东“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的重要指示要求,聚焦实现共同富裕,立足新发展阶段,聚力突破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生活品质化、城乡要素配置均衡化、工作机制长效化,顶格推进、搭建平台,成立专班、发起攻势,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推动全市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一、聚焦高质高效,发力突破农业现代化。强化底线思维,坚决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为全市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筑牢“压舱石”。一是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000061,股吧)产能。突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两个重点,每年实施一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推进园艺标准园、畜禽标准化示范场、海洋牧场创建,确保“菜篮子”产能稳定;加大“育繁推一体化”种企引育力度,争取国家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推动种企、项目向青岛国际种都核心区集聚。二是增强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以数字化、品牌化、规模化、融合化为抓手,聚力数字赋能,推进新技术、新模式、新成果在全市农业农村领域的数字化集成、智能化应用;聚力品牌强农,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优化品牌农产品供应链,打造“青岛农品”品牌矩阵;聚力规模经营,打好“平台+”“项目+”“党支部+”组合拳,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聚力产业融合,以发展多镇一业、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载体,促进休闲农业、体验农业、文旅农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做大做强现代高效农业全产业链。推动每个涉农区(市)创建1个以上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一批年产值超50亿元的农业“链主”企业,争创中国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和农业“走出去”总部基地。
二、聚焦宜居宜业,发力突破农村现代化。着眼提升乡村舒适化、清洁化、便利化水平,真金白银投、统筹项目建,稳妥推进乡村软硬件建设,确保到2025年所有村具备基本现代生活条件。一是公共基础设施智能化。坚持规划先行,完成市、区(市)、镇(街)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突出精准施策,因地制宜推动各类规划在村域层面实现“多规合一”;满足农民对高质量生产、高品质生活现实需求,持续改善农村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实施数字乡村建设、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镇村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推进5G、物联网等往村覆盖、往户延伸。二是宜居环境高品质化。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健全网格化管理、民主决策评议等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深入推进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持续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梯次推进美丽乡村达标村、示范村、精品村、美丽村居、美丽庭院等示范创建。三是公共服务均等化。聚焦“精神富有”,完善科、教、文、卫、体等公共服务均衡配置机制,实施强镇筑基教育、农村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升、文化惠民行动,逐步提高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最低标准和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推动更多优质公共服务惠农利民。
三、聚焦富裕富足,发力突破农民生活品质化。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效提高农民收入、自我发展能力、内生动力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一是抓衔接夯实政策基础。强化底线思维,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设置5年过渡期,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巩固情况,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即时帮扶机制,实施兜底“双保险”,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二是抓增收夯实物质基础。依托农业农村独特资源优势,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壮大富民兴村产业;依托服务创收、资金盘活、项目带动等模式,整合财政扶持和村自筹资金,跨村、跨镇联合建设可持续发展项目,让农民更多参与产业发展、分享增值收益,村集体经济增收。三是抓治理夯实精神基础。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农业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持续推进乡村移风易俗,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明公约、村规民约、家规家训;全域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开展送戏、送法、送文艺进乡村活动。深化拓展“莱西经验”,统筹实施“头雁领航”工程及乡村信用体系、平安乡村建设行动,全域提升农村“一统领三融合”质量水平,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实现物质富裕、精神富足。
四、聚焦融合发展,发力突破城乡要素配置均衡化。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突出“钱从哪里来”“地从哪里来”“人从哪里来”三个关键环节,强化顶层设计,以土地为载体,统筹推进资金、人才等要素配置改革,畅通城乡间诸要素平等交换和双向流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夯实基础。一是强化“地”的支撑。有序推动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逐步推行农村宅基地“一户一宅”模式,探索实践农业“标准地”模式,支持乡村一二三产融合项目建设,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增值收益分配,让改革成果更多惠及村集体和农民增收。二是强化“钱”的支撑。优先保障乡村振兴财政投入,确保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协同驻青银行机构持续增长辖区涉农贷款余额,支持保险机构对粮食作物实行保险全覆盖,开展“保险+期货”保险、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收入保险、生猪目标价格指数保险,保护经营主体和群众种粮积极性,为农民增收保驾护航。三是强化“人”的支撑。健全乡村人才培养工作机制,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审、涉农职称“民企直评”等,实施“四个一百工程”,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建立健全政府、企业、个人齐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五、聚焦统筹协同,发力突破工作机制长效化。坚持“四个优先”和“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强力推进工作落实清单化、工程化、项目化。一是强化顶格推动。健全市、区(市)党政领导乡村振兴联系镇村制度,每个市级领导联系一个镇街,每个区(市)领导至少联系一个村,区(市)、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每年至少确定1个乡村振兴主抓项目,全市90个涉农镇(街)设置农办日常工作机构。二是强化示范引领。在市级层面,鼓励市直责任单位统筹资金重点支持一批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打造,培育一批含金量高、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在区市层面,落实乡村振兴县域分类推进要求,围绕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等,在区(市)分类实施推进,探索城乡融合发展、“五个振兴”统筹推进的发展路径。发挥县域国家试点改革开路作用,在高水平打造省部共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县,创建国家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上创出经验、作出示范。在镇街层面,统筹涉农资金向示范区倾斜,加大对示范区和示范村创建支持力度,引导镇域特质化打造主导产业、片区化建设美丽乡村、全域化整治人居环境、组团化发展集体经济,重点培育20个乡村振兴示范区(镇)、15个示范村,走出一条以镇为着力点、村为操作点的全面振兴之路。三是强化奖惩激励。畅通市直机关、区(市)、镇(街)互派干部挂职锻炼渠道,激发“三农”干部队伍活力;完善基层干部关爱机制,切实减轻基层负担,激励乡村振兴一线干部工作有责任、待遇有保障、出路有奔头、干好有激励。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先行区作为区(市)党委、政府的专项考核,定期开展督导考核评价,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各级党政干部年度考核、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对在乡村振兴中表现突出的镇(街)领导班子成员和干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大胆提拔使用,特别优秀的可破格使用。
(青岛市委农办主任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市乡村振兴局局长 一级巡视员 由翠玉)
(李显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