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贺觉渊
如果说“早发快用”是对2020年新增专项债发行工作的简单概括,那么“行稳致远”就是对2021年新增专项债发行工作的最好总结。
仅从发行节奏看,“放慢脚步”是今年专项债发行工作的最显著特征。新增专项债在3月末才“开闸”,不仅在发行进度上低于近两年同期,到11月底也难以完成财政部对新增专项债的发行目标。
新增专项债在今年发行节奏放缓,或受制于近年来专项债所面临主要矛盾——随着财政部门对项目监管趋于严格,地方政府缺乏能够做到收益自平衡的优质项目,从而引发资金闲置问题。在近年的地方审计工作报告中,专项债在发行和使用上还一直存在部分项目实际收益不及预期收益和资金使用效率低等问题。一言蔽之,专项债在发行和使用制度上仍需要不断完善。
但应该看到,今年新增专项债整体发行节奏放缓,也是财政部门的科学安排。上半年新增专项债发行后置且进度缓慢,主要是上半年经济恢复动能充足,在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内,财政部门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和完善专项债发行制度上,包括对专项债券项目实行穿透式监管,印发《专项债券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办法》等,都有效加强了对项目全周期、常态化的风险监控。
同时,通过每月保持一定的新增专项债发行力度,不仅避免了对流动性的扰动以及密集发债带来的较大工作量,也有利于在“跨周期”政策方针下平滑中长期经济波动。
总体看,今年防范债务风险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隐性债务增量得到严格控制,部分地区如广东省、上海市等已提出启动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工作,说明当地存量隐性债务化解成效显著。而实行穿透式监管制度、完善专项债资金绩效管理以及严控专项债用途调整,均加强了常态化和市场化的监管机制。可以说,今年不仅“堵后门”有明显成效,“开前门”也更加规范。
在今年末明年初经济稳增长需求增大和明年财政政策有望继续保持积极的背景下,能够有效稳投资、稳增长的专项债将继续作为2022年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近日,财政部开始研究做好2022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务限额提前下达工作,也反映出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需要专项债同时做好“逆周期”与“跨周期”工作。
正是由于财政部门持之以恒地对隐性债务严格防范,作为地方政府唯一举债方式的地方债重要性愈发凸显。通过在今年窗口期完善制度、加强监管后,明年专项债发行和使用将更加高效。随着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十四五”规划与实施方案的逐步出台,在明年一系列重大项目持续启动下,相信专项债在今年适当放慢脚步后,能够在明年更加积极有为。
(董云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