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临近大考,28万亿迎“系统直联”新时代

快报
2021
11/29
22:33
亚设网
分享

资管新规临近大考,28万亿迎“系统直联”新时代

距离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还剩下一个多月的时间,各方关注度陡增。

截至9月底,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近28万亿元,在这场涉及28亿为期4年的转型的大考中,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进展如何,能否如期完成整改?

净值化比例已超86%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中国GDP接近53.2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7%,上半年的人均GDP约为5800美元。有预测称,整个2021年中国人均GDP有望突破1.2万美元。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以及中国金融市场的日益成熟,经历疫情洗礼后的居民资产配置意愿日益剧增。《中国资产管理市场2020》中指出,截至2020年底,中国资管市场规模达到122万亿元,相较2019年111万亿元增长了近10%。并且预计未来5年内将取得12%年化增速,在2025年达到210万亿。虽然如此,但理财一直以来都是一项专业度和复杂度要求比较高的工作。目前基金市场中偏股型的基金居多,主要投向股市,而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通常没有权益类基金要求那么高。银行理财子公司也逐渐走上舞台,成为理财市场主力军的角色,而随着大考的到来,投资者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攀升,对银行理财更广泛的了解的需求也在增加。11月1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下称银行理财中心)发布的《2021年三季度理财市场数据分析》显示,2021年三季度,银行理财市场新发产品1.17万只,募集规模31.87万亿元,新增投资者数量987.98万个,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2263亿元。截至9月底,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27.95万亿元,同比增长9.27%,净值化比例超86%,市场运行平稳。根据普益标准数据,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商行在第三季度净值化表现高于预期。截至今年第三季度,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净值化转型平均数分别为80.62%、83.18%和93.70%,环比上季度增长分别为21.30%、14.08和11.49%,增速明显高于二季度。从上市银行三季报来看,城商行的理财产品目前净值化转型完成率较高,南京银行(601009,股吧)已经完成净值化转型,上海银行、长沙银行(601577,股吧)、杭州银行的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也达到了95%以上。南京银行三季报显示,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后,南京银行理财业务积极向净值化转型,存量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已于2021年9月30日全部清零,成为全行业首批完成存量理财业务整改的商业银行之一。截至今年9月末,南京银行理财产品总规模净值口径3177.14亿元,较年初增长418.48亿元,增幅15.17%,净值型产品占比100%。“系统直联”的必要性

此外,随着银行理财子公司不断向规范化运作迈进,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要求也不断提高。近年来,银行理财中心持续开展理财登记系统直联相关工作,推出系统直联接口,制定和发布规范化的直联系统标准,实现理财登记信息的电子化、标准化处理,最大限度降低人为干预,提高数据质量和采集效率,有效助力风险防范和数据治理工作。

公开资料显示,“系统直联”是指银行业理财中心通过制定和发布标准化的系统接口规范,使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的理财管理系统与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实现直接联网运行。

按照2018年发布的《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直联接口工作指引》(下称《工作指引》)总体安排,“系统直联”工作将分为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投资者信息直联,第二阶段才是产品信息直联。

最初理财产品信息都是通过银行人工报送相关数据,“系统直联”后,减少了人工报送的压力,银行会开发或改造自身系统来契合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的报送准则和要求,实现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对接,形成数据报送的通道。

相较于公募基金,之前的银行理财主要是信息披露不够透明,因此底层资产投资交易信息投资者无法及时获取,在刚性兑付模式下,产品的收益披露情况比较差。

理财产品直联系统打通之后,各方面信息披露情况要透明很多,一方面可以减少银行人工操作登记压力,提高登记效率和质量,登记出错率降低,另一方面,也能提高银行业务操作的规范性,营造有利于监管的环境。

其中,投资者信息直联于2018年10月正式在全国范围上线运行,截至目前,累计有141家机构成功上线,在理财市场的规模占比超90%,今年年底将实现19家理财公司投资者信息直联上线。

在理财中心披露的2021年度理财登记系统直联申请机构名单中,还有16家理财子公司,包括中银理财、兴银理财、交银理财、光大理财、建信理财、中邮理财、招银理财等,以及12家银行。在业内人士看来,未来还将有更多理财子公司和银行加入其中,这意味着,未来近28万亿元的银行理财有望实现系统直联。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资管科技。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董云龙 )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