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商汤为代表的硬科技公司,即将迎来一次价值重估。
本文为IPO早知道原创
作者|吴昊
微信公众号|ipozaozhidao
过去10-20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来临,在衣食住行等领域,中国公司通过对于商业模式的改良和创新,诞生了一个又一个的巨头公司。美团、滴滴、字节跳动、拼多多……
但类似的神话在2021年戛然而止。
今年是一个分水岭,互联网创业遭遇瓶颈、增长乏力,而代表全新生产力的硬科技时代刚刚开始。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时代已然到来,也正是商汤未来5年的一个主旋律。
商汤科技从2014年走出香港中文大学多媒体实验室,如今已是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估值最高的独角兽。
12月7日,商汤启动香港首次公开招股。上市文件显示,商汤本次上市共发行15亿股,其中90%为国际配售,相当于1,350,000,000股B类股份,市场消息显示,国际配售部分仅半日已获得超额认购。其余10%为香港公开发售股份,相当于150,000,000股B类股份。招股价介于每股3.85港元至3.99港元,每手1000股,最多筹资59.85亿港元。
本次招股,基石认购占比六成。基石投资者分别是中国诚通发起设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国盛海外香港、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上汽香港、广发基金、Pleiad基金、WT、Focustar及Hel Ved。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司的资料,按2020年收入计算,商汤科技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智能软件公司,并以2020年11%的收入市场份额成为中国最大的计算机视觉软件提供商。
商汤的故事,不仅开启中国AI篇章的崭新一页,也带来中国硬科技创新的一次价值重估。
重估商汤
1891年10月1日,斯坦福大学在美国加州西部正式成立,其办学理念大力鼓励教授和学生投身产业界,“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孕育了硅谷创新摇篮。包括惠普、Google、雅虎、耐克、罗技、Snapchat、NVIDIA、思科及LinkedIn等公司的创办人均毕业于斯坦福大学。
2014年10月,商汤科技成立,这家脱胎于香港中文大学多媒体实验室的人工智能公司,成为中国科技公司中“产学研”相结合的样本。
自诞生伊始,商汤就自带硬科技基因,2014年,商汤自主研发的DeepID系列人脸识别算法准确率达到 99.15%,超过Facebook同期发表的DeepFace算法,大幅超过人眼识别准确率。
作为人工智能行业的翘楚,商汤科技走向二级市场,不仅意味着公司取得了“阶段性成功”,而且成为中国“硬科技叙事”的参照对象。
(图片来源:商汤科技官网)
作为硬科技时代的新物种,如何正确看待商汤科技的价值?
结合商汤平台模式分拆来看,以智能汽车业务为例,今年11月,自动驾驶公司Aurora敲钟上市,市值超过130亿美元。产品方面,Aurora预计将在2023年末才能推出第一款自动驾驶产品。
假如对标Aurora,商汤智能汽车业务商汤绝影的商业化要成熟得多,目前已与30余家汽车公司合作,并获选为50多个车型的供应商,在未来数年内,向其2000多万辆汽车供应绝影产品。
除智能汽车之外,商汤业务还包括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共四大板块,其细分赛道涵盖十几条业务线。如果把商汤业务分拆对标来看,其估值远远被低估了。
另外,行业潜力也是决定一个公司价值的关键。
人工智能作为推动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引擎,一直是各国政府和科技巨头们抢占的制高点。
2016年10月,白宫发布《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战略规划》报告,首次将人工智能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与此同时,美国科技巨头谷歌、亚马逊、IBM、微软们早已磨刀霍霍。2016年底,谷歌公司将公司发展战略从“移动为先”调整为“AI为先”,亚马逊也宣称将人工智能纳为公司的长远规划。
中国对AI行业同样志在必得。2017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了全国政府工作报告。去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成为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智能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在这场人工智能的竞赛中,百度、华为、阿里等传统互联网巨头亦纷纷下场,而2014年成立的商汤科技无疑是硬科技新物种的重要代表。
今年以来,游戏、在线教育、社区团购等行业,都遭受了猛烈的冲击,而人工智能、自动化、芯片/半导体、生物科技等行业都迎来了更多的关注。这意味,模式创新开始走下神坛,硬科技创新成为主旋律,以商汤为代表的硬科技公司,即将迎来一次价值重估。
来看一组数据。商汤自2014年注册成立以来,实现了强劲的业绩增长。招股书三年半报告期内,收入由2018年的18.53亿元(人民币·下同)增至2019年的30.27亿元,并进一步增至2020年的34.46亿元,实现复合年平均增长率36.4%。同时,公司2021年上半年录得收入16.52亿元,同比增长91.8%。毛利率由2018年的56.5%增至2019年的56.8%,并进一步增至2020年的70.6%,并由2020年上半年的72.1%增至2021年上半年的73.0%。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基于2020年的收入水平,商汤已成为亚洲最大的AI软件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人工智能软件是未来十年增长最快的商业领域之一,2020-2025 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1.9%,2025年将达到1218亿美元的总市场规模。
而对于AI的落地和商业化问题,商汤科技也在给出答案。
平台:AI最佳商业模式
与其它大部分人工智能企业所选择在细分赛道中建立主营业务不同,商汤的目标却是建设人工智能平台,为各行各业提供服务。
招股书中,商汤将自己定位为一家赋能百业、行业领先的AI软件公司,通过打造通用AI基础设施来实现多功能超高精度AI模型的大规模量产及快速部署。
目前,商汤科技业务主要集中在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及智能汽车领域,涉及服务商业空间管理、住宅物业管理、城市管理、制造、基础设施、交通、移动设备及应用、医疗及汽车等众多行业。
“平台”曾被互联网行业诟病,那么商汤为何从创立之初始终坚持走平台模式?
原因为:能以更低成本解决“长尾应用”。
过去的互联网时代,比如亚马逊及Google,都是在解决互联网世界中的“长尾应用”问题。而商汤是第一个把“长尾应用”问题搬到线下物理世界。几乎所有的产业数字化以及智能化,都离不开“长尾应用”。比如:智能汽车除了解决自动驾驶识别行人、识别交通信号灯等常见问题,还要解决很多低频但也可能发生的长尾应用。
但做AI平台并不易,不仅需要大量投入,还是对算法、算力技术实力的极限考验。
2020年,商汤一口气投资56亿元在上海临港(600848,股吧)建设商汤智算中心(AIDC),设计算力为每秒3.74百亿亿次浮点运算,加上商汤已经建成的多达23个超算集群,使商汤拥有的总算力达到每秒4.91百亿亿次浮点运算。商汤AIDC将于2022年初投入使用落成,届时会成为亚洲最大的超算中心之一。
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商汤重磅展示了其新型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称为SenseCore商汤AI大装置,集算力、平台、算法能力为一体,聚焦于人工智能算法的规模化、低成本量产,并化解AI应用落地中的“长尾应用”问题。
(图片来源:商汤科技)
商汤集团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徐立博士认为,“现在的应用80%都是低频、长尾的需求,这些需求如果没有统一的人工智能方法去解决,面临的就是投入大量的人力、收集巨量的数据,并且还不能解决小数据、小样本问题。”
而商汤科技的通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SenseCore,通过将研发和生产能力整合至一个统一的底层,能够提供流畅、标准化、端到端的人工智能模型生产流程。截至2021年6月30日,商汤科技已积累生产超过22,000个赋能不同行业应用的人工智能模型。
招股书显示,通过使用SenseCore赋能人工智能模型生产的全流程,相较于行业需耗时数周的漫长周期,商汤的研发及工程团队可以将开发时长缩短至数小时。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商汤科技的研发人员每人年均生产的商用模型数量从0.44提高到3.45并继续提高到了5.24个。
这意味着,商汤能以更快、更低的成本帮助人工智能算法解决更多场景中的问题。
厚积薄发
人工智能并不像互联网行业那样唯快不破。
互联网公司总是习惯追求规模和增长。过去,诸多互联网公司延续着融资、补贴用户、抢占市场、上市这一路径,催生了一个又一个的财富故事。
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硬科技行业,往往需要高投入,回报周期也更长,但价值却不容小觑。
典型代表是特斯拉。特斯拉成立于2003年,直到2008年才推出第一款跑车Roadster,在特斯拉成立的18年里,一直饱受争议,且多次遇到危机。
但特斯拉一直保持对于三电(电池、电机、电控)、自动驾驶等技术的长期投入,形成了自己牢固的领先优势。去年,特斯拉跃居全球市值最高的车企,让所有人望洋兴叹。
一骑绝尘的背后,却是涓滴之水的积累与坚持。硬科技企业要经过长期研发投入持续积累才能形成原创技术,但是,一旦形成,便具有极高的壁垒。
2014年成立的商汤,仍在持续打造自己的壁垒。截至 2021 年 6 月 30 日,商汤科技有40名教授领导研发工作,有3,593名研发成员,包括超过250余名博士及博士学位候选人。
商汤CEO徐立曾表示,“商汤科技在视觉识别技术领域的突破源于人才的聚集,未来3-5年内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关键都是人才。”
在研发上,根据招股书显示,商汤科技三年半累计研发费用为 69.9 亿元。2018 年、2019 年、2020 年及 2021 年上半年研发开支别为8.49亿元、19.16亿元、24.54亿元及17.72亿元。研发投入分别占当年收入的45.80%、63.30% 、71.11%、107.14%。招股书显示,此次公开募股募集资金60%将用于投入研发。
(图片来源:不二研究)
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也换来了丰硕成果。根据招股书显示,商汤目前的基础及核心技术专利包括:SenseCore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389项专利资产;感知及决策智能专利资产4072项;458项专利资产用于人工智能赋能的内容增强;1463 项专利资产用于人工智能赋能的内容生成;89项人工智能芯片及传感器专利资产;475项医学图像分析专利资产;1100项智能汽车技术专利资产,总计人工智能专利数量超过8000项,是亚洲人工智能行业中拥有最多发明专利的公司之一。
不难预测,未来随着技术生产工具、计算体系、平台能力形成,商汤将迎来自己的爆发点。
徐立曾表示,现代企业的发展,在相同行业内做底层技术的,发展曲线在开始阶段可能会相对缓慢;而注重做商业模式或前端应用的,发展曲线往往会比较快,在最初会超过做底层技术并能快速见到效果。但两类企业的曲线会有相遇的时候,只要超过那个点再往后,一般是做底层技术的有更大机会。
放眼于长期主义,商汤未来的前景无限。(后台回复“招股书”获取热门IPO公司招股书)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IPO早知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李显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