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泓:区域一体化正在成为引领经济转型的主战场、主引擎

快报
2021
12/07
20:33
亚设网
分享

汪泓:区域一体化正在成为引领经济转型的主战场、主引擎


2021年12月7日,由和讯网主办的2021财经中国年会暨第19届财经风云榜《2022竞逐富与强》盛大开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发表《区域协同与高质量发展》主题演讲。汪泓表示,随着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的发展,区域一体化,尤其发达地区的融合聚集发展对周边地区起到的引领作用尤为显著。经济的转型、创新的发展离不开区域城市群和城市圈的建设,区域一体化正在成为引领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主战场和主引擎。

汪泓认为,五大城市群助力高质量发展已“箭在弦上”。五大城市群首先是长三角地区,它作为箭的龙头,综合实力最强,发展最均衡,占据了全国24%的GDP;其次是京津冀,将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科技资源以及人才资源进行了有机结合;再次是粤港澳,主要依靠金融优势以及科技创新优势;第四是珠三角,作为大物流通道居于国内生产链的核心环节;最后,西三角可以利用科技创新和低成本的优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周边国家的战略联盟。

对于如何实现通过区域一体化助力高质量发展,汪泓认为,一是着力推进区域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协调区域内各地加强协调对接;二是促进城市群内经济要素有序流动,优化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解决城市群核心城市“一市独大”的问题;三是促进区域性城市的均衡发展,加快发展边缘地区的中心城市;四是以城市群发展带动都市圈建设,变单个城市的竞争力为城市群整体的竞争力。

以下为嘉宾发言实录:

汪泓:今天我们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区域协同和高质量发展这个话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第五次会议上强调,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道路,落实主体功能战略,完善空间治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随着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区域一体化,尤其发达地区的融合聚集发展对周边地区起到的引领作用尤为重要,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一是从全球范围看,区域合作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从地区来看,经济的转型、创新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群和城市圈的建设。从国内来看,城市群的发展正在成为引领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主战场、主引擎。从全球来看,最富有的15座城市拥有的财富相当于全球财富总和的11%。

汪泓:区域一体化正在成为引领经济转型的主战场、主引擎


全球财富拥有量最高的15座城市

二是从最基本的基础设施一体化迈向高层次高质量一体化,需要全面覆盖经济一体化、科技创新一体化、社会发展与政府治理一体化、体制机制一体化、交通设施一体化、生态文明一体化和民生幸福一体化等各个领域和环节,才能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闭环的、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体化发展战略格局。

一、从全球和国际视野看区域一体化发展

下面,我们从全球和国际视野来展开对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论述。

首先,我们看到,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国内外都市圈整体的竞争日益激烈,城市由过去零星分散的、有如孤岛和同心圆的、单中心的中小城市,形成了网络化和多中心的大城市群。比较有典型意义的就是东京都市圈,纽约都市圈和旧金山湾区,它们的科技实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形成了全球最著名的城市圈。

全球经济综合竞争力相近的城市连片分布,凸显了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性。从2020年全球城市竞争力排行榜前20强来看,美国占到6席,德国占到5席,中国有3席。我们可以从下表上看到这些城市综合竞争实力的打分。

汪泓:区域一体化正在成为引领经济转型的主战场、主引擎


2020年全球城市竞争力排行榜前20强

具体来看,东京湾区是产业湾区的典范,它建立在首都功能向外扩散的基础之上,是典型的首都经济特征。整个东京湾产业得益于东京作为首都的高等院校资源,进而持续推进了产学研的一体化。湾区的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又反过来促进了以东京为核心的首都经济圈的产业发展、贸易发展和整个商业功能的不断拓展。

纽约湾区是金融湾区的榜样,它建立在纽约这个金融中心向外辐射的基础上,是典型的金融湾区特征。曼哈顿华尔街是世界最著名、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2900多家世界金融、证券、期货、保险、外贸机构的总部都设在华尔街,真正扮演着金融湾区核心龙头的角色,并将这个优势充分进行了辐射。

旧金山湾区则是科技湾区样板。旧金山湾区并不存在典型的中心城市,湾区内部知名公司与顶级大学,譬如苹果、谷歌、Facebook、英特尔、思科、特斯拉、斯坦福等,都不位于旧金山市。但年轻人的奋发突破,推动了一批创新性、成长性极强的头部企业的诞生,在斯坦福周边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集聚区——硅谷。硅谷是旧金山湾区的真正核心所在,整个硅谷被一条“轴线”——著名的101公路贯穿其中。

二、国内发展新格局与区域一体化

接下来,我们来看国内发展新格局与区域一体化发展紧密相连的战略需求。

区域一体化是中国经济经历数十年的高速发展开始向高质量发展提出的重要命题。我们常常说80年代看广东、看深圳,90年代看上海、看浦东,如今,就要看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重要的战略发展区域。2020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一系列关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推动形成以区域化、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格局,包括以区域化、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投资,以区域化、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集聚,以区域化、一体化发展的城市集群等。

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背景下,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至关重要。而如何实施新一轮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则可能成为政策的重中之重。

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国际双雁阵模式正在共同促进双循环的发展格局。

国内雁阵以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为“领头雁”,中三角、长江中游、西三角是第二梯队;而全国其他区域则是第三梯队。这样的区域化战略布局,使中国经济形成了一个梯度有序的发展格局。

国际雁阵以中日韩澳为领头雁,以东盟较为发达成员国为第二梯队,以东盟欠发达成员国为第三梯队,形成了中国和东南亚以及亚太地区协同发展的格局。

新的国内雁阵模式使得中国经济不仅能够深度挖掘内部统一大市场的潜力,还能够更好地开展与其他国家、区域的深度合作,助力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构建。全球产业链演进会出现区域化与本地化的新趋势,中国需增强在国际雁阵中的龙头与枢纽作用。

而五大城市群已“箭在弦上”,助力高质量发展。首先是长三角地区,它作为箭的龙头,综合实力最强,发展最均衡,占据了全国24%的GDP。其次是京津冀,将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科技资源以及人才资源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再次是粤港澳,主要依靠金融优势以及科技创新优势;第四是中三角,居于大物流通道和国内生产链上的核心环节;最后,西三角可以利用科技创新和低成本的优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三、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模式

接下来我们重点看一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2018年11月,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提出“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拉开了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发展的序幕。

长三角的区域发展,我们把它概括为“一核五圈四带”这样一个空间布局。以上海为龙头,推动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的同城化发展;强化沿海发展带、沿江发展带、沪宁合杭甬发展带、沪杭金发展带的聚合发展,最终形成“一核五圈四带”的空间格局。

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总定位,就称为“一极三区一高地”,分别是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因此,长三角一体化的含金量是很高的。

如何理解长三角一体化?首先是一体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两大关键词;接下来是示范区、中心区和全域三个空间层次,包括上海浦东为主体的引领示范区,长三角地域上的中心区,以及全域的一市三省。

一体化到底如何推进呢?根据中央的要求,一市三省经过反复研究,提出了六个重点领域,包括基础设施、生态创新、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开放政策、一体化体制机制。其贯彻实施则需要四梁八柱支撑,所以要有领导小组、专项规划和年度重工作安排,形成了总的规划和十几项战略规划指导。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定位还具有独特的基因,因为它不仅跨省市,而且是“最江南”的“超级都市圈”,以强劲的粘合力在进行全面推进。

区域内协同创新发展政策的关键是助推产业协同创新。所以,在推行一网统管、一网通办、医疗资源互通、生态环境打造共享等服务民生的基础政策之后,还需要加紧加快落实区域内的科技和产业协同创新政策,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局面。

长三角的高校、研究机构资源集中,研发创新企业也较多,在协同创新的过程当中,各区、各部门和各省市也在协同进行资源整合,共同打造公共平台。目前,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已经整合了2425家服务机构的3.1万台(套)大型仪器设施,价值逾360亿元。

上海市把G60科创走廊作为建设区域内创新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集中打造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大战略性新兴产集群。预计到2021年,G60科创走廊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1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0%左右。

另外,产业集聚发展还需要从体系建设上打造公平、稳定、透明的营商环境,吸引海外优质投资者植根长三角。据世界银行《2020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我国营商环境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排名第31位,较2006年第108位大幅提升。上海在中国营商环境排名考核中的权重占比达55%,贡献值是很大的,也说明上海的营商环境直接影响到我们国家对外开放的形象。当前,上海营商环境改革不断推进,去年初已形成《上海市全面深化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实施方案》,即营商环境3.0版改革方案。

汪泓:区域一体化正在成为引领经济转型的主战场、主引擎


全球城市营商环境排名前十位的城市

上海在加快都市圈一体化建设、推动制度创新方面做了极大的努力。为了形成现代的经济社会功能区,在生态保护、交通网络和社会治理等方面跨行政区划、跨都市圈甚至跨城市群进行规划建设,积累了不少制度创新的经验。长三角城市群出现了多个跨省都市圈,也是长三角都市圈建设从探索期走向成熟期的表现。

而在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基建”赛道上,三省一市各有所长,正在合力打造数字长三角。其中,上海的人才和金融优势显著,南京的能源物联网基础雄厚,杭州的互联网基因绵长,相互协作,协同创新,共同为新基建按下“快进键”。比如上海市2020年建设5G基站3万个,总投资超过200亿元;江苏省2020年投资达到120亿元,新建5G基站5.2万个。再如浙江、安徽也都提出了重要的投资清单规划,以支持打造数字长三角的坚强基座。

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是形成产业链的互补,创新链要带动产业链。目前,长三角区域内部分产业已逐步形成完整产业链。上海的创新优势以及外资集聚优势,浙江的经济活跃度,江苏重大产业集聚的辐射优势,安徽的科创优势,与区域产业链紧密结合。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为例,长三角地区总部企业位于上海,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主要分布于浙江临安、江苏南通、安徽芜湖等城市,电动机主要分布于浙江杭州、绍兴等城市,汽车装配则主要分布于安徽芜湖等城市,区域产业链的互补性很强。

特别是在国家“卡脖子”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领域方面,比如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前沿科技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方向上,长三角各省市都在利用自身独特的发展优势,通过区域协同形成更强大的合力优势,推动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四、区域发展中的中欧战略

最后来谈一谈在区域发展中,我们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应该如何作为。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是一所培养高层次商界精英的学校,经过27年的发展,在全球16,500所商学院当中已位于第一方阵,形成了MBA、EMBA、金融MBA、Global EMBA以及卓越服务EMBA、DBA工商管理博士课程、高管教育、创业营/创投营八大课程体系。在今年《金融时报》发布的全球排行榜上,中欧Global EMBA课程名列全球第二,MBA名列全球第七。

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同志曾称赞中欧是“众多优秀管理者的摇篮”;欧洲联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称赞中欧是“欧中成功合作的典范”。法国前总理拉法兰说:“中欧是一个真正的商业教育和知识分享的全球化平台,学院为推动全球视野所做出的努力有目共睹、令人钦佩。”这些评价也渗透着中欧的使命与愿景:培养兼具中国深度和全球广度、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领导者,融合中国与世界的教育、研究和商业实践,促进知识创造和知识传播,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成为全球最受尊敬的国际商学院。

中欧在全球五地的校园分别位于中国北京、上海、深圳,以及瑞士苏黎世、非洲阿克拉。无论是在长三角、京津冀还是粤港澳这三大国内区域发展战略中,还是在中国与欧洲、非洲的连接共通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都有能力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希望通过推动国内外政、商、学界的交流,让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声音融入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以及“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研究重点必须立足于国家战略和社会责任。当前,中欧形成了数字化时代管理、卓越服务、中国与世界、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四大跨学科研究高地,并把智慧医疗、金融、社会保障与养老、区域经济、产业变革及公共政策、双碳研究等作为研究重点。中欧教授不仅在爱思唯尔(Elsevier)最新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上名列前茅,而且积极发挥智库作用为国家献计献策,作为国务院办公厅信息直报点,学院本年度已提交各类政策建议120多份。

今年,中欧举办了首届长三角一体化高峰论坛,以及探讨“中国式养老发展新机遇与新挑战”的卓越服务论坛,并与海南自由贸易港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南通张謇企业家学院等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还参与了中国邮轮经济发展高峰会议、浦东国际人才港论坛“社会保障前沿问题”国际高峰论坛……通过专项研究、区域合作和知识传播等方式,加入到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大潮流中来。

作为一所根植于中国的商学院,中欧还有着鲜明的本土案例研究优势。在上海市政府支持下,2013年起,中欧开始打造“中国工商管理国际案例库”(ChinaCases.Org),目前已收录案例超过2000篇,其中,中欧自主开发的本土案例已累计1000多篇,已成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主题案例库,并且向国际三大案例库(哈佛、毅伟、欧洲案例中心)输送优秀案例。通过案例开发,为区域发展一体化来总结经验,促进创新模式不断发展。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推动区域一体化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推动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战略思维、战略导向和战略规划,这不仅是国家战略,也是全球战略,要站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供应链高水平发展的角度来考量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

一是着力推进区域更高质量的一体化。谋划建设重要增长极和都市圈,需要区域内各地加强协调对接,切实在空间、产业、创新与制度环境、社会保障以及数据平台等方面实现一体化布局。

二是促进城市群内经济要素有序流动。通过集聚产业,完善基础设施,促进人口等要素在区域内合理流动。优化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解决城市群核心城市“一市独大”的问题。

三是促进区域性城市的均衡发展。促进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发挥龙头城市带动作用,同时要加快发展边缘地区的中心城市,加强交界地区的合作,促进相邻区域的交通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市场一体化。

四是以城市群发展带动都市圈建设。核心城市辐射和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形成都市圈,变单个城市的竞争力为城市群整体的竞争力。比如,以上海带动江苏、浙江、安徽,形成城市群整体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要综合研究国外城市圈规划,借鉴东京、纽约、旧金山湾区成功的一体化发展案例,来指导和推进中国的区域一体化发展,在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中,提升区域经济对国家经济、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度。无论是长三角、京津冀还是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各大区域的发展前景已初见端倪。我们相信,随着区域一体化战略的全面推进,我们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中国奇迹、中国故事、中国案例,使中国经济在多层挑战下释放出强大的韧性和发展潜力,同时引领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谢谢大家!

——结束——

(张泓杨 )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