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后疫情时代,数字技术对产业的重塑在不断加深。不同企业之间如何共建数实融合新生态?
作者 | 曹雨
来源 | 盒饭财经(ID:daxiongfan)
第1178篇深度文章 | 15分钟阅读
进入后疫情时代,数字技术对产业的重塑在不断加深。
深圳华强北,是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聚集地,面对曾经电子元器件产业交易场景高频、交易信息庞杂的痛点,如今,中小商户正通过SaaS工具,对电子元器件库存动态管理;
全球第一大代工厂商富士康,正在通过构建面向工业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平台,加速富士康工业科技能力输出;
上海“小巨人”企业Insta360,也通过数字化,完成了生产链上下游的信息及时沟通、原材料采购人员和工厂线上沟通,以及市场、仓储和各地经销商线上沟通……
从大企业到中小企业,从虚拟产业到实体产业,类似的变革,正在各行各业发生。数实融合已经是当下中国数字经济领域的重要话题之一。
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近5.4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同比增长9.6%,增速位居全球第一。在过去几年,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进入了加速成长阶段,尤其是疫情之后企业纷纷把数字化技术作为一个基础设施。
其中,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和数字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正走在数字化浪潮的前沿。
“四大科技湾区引领格局形成,纽约湾区侧重金融科技,旧金山湾区侧重数字科技,东京湾区侧重智能制造与创新,粤港澳大湾区则为产业科创。”12月7日,在2021大湾区科学论坛湾区科创峰会上,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表示。
这个大会也鲜明地释放了两个信号:1.中国“双循环”格局加快形成,基础科学对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关键作用越来越凸显。2.当前复杂国际关系下,国际创新合作不确定性大,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可控”,需要企业相互协同的生态。
新的世界,传统行业边界不断被打破,行业间的界限正在消失,协同共生,共享创新,将是企业面对不确定性的确定方式。
本文将通过当前粤港澳大湾区这一科创“样板间”,透视当前行业不同企业之间如何共建生态、共谋发展的数实融合新生态。
读完全文,你将了解:
1.数实融合已成为每个行业的必答题
2.在激烈的全球创新竞争、复杂国际关系下,大湾区的竞争力
3.大中小企业,如何共享共创
数字大迁移
在粤港澳大湾区,数字化浪潮已经席卷到了各行各业、大小公司。
在华强北打拼13年的蔡向峰,如今仍然坚守“一米柜台”,但工作的形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从每天一对一给客户打电话推销,到后来用企业QQ与客户联系,再到腾采通(一款面向电子元器件行业的B2B沟通交易产品),效率工具不断迭代。
华强北作为“中国电子第一街”,是全国最大的电子市场之一,也是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集聚地。但近两年,由于电子产业浪潮褪去,许多柜台已经转行卖化妆品。
过去在华强北,很多人靠信息差倒买倒卖就能赚到钱,也曾经上演着“一米柜台走出亿万富翁”的神话。但如今,伴随着市场回归理性、互联网浪潮的席卷,用户更加注重服务和效率,这也要求企业需要向内寻求增长和利润。
不过,由于电子元器件,是一个交易场景高频,交易信息庞杂的产业,对于蔡向峰这样的中小商家而言,提升效率并非易事。
目前,电子元器件规模近3万亿,SKU(库存量单位)高达1.6 亿,2万厂商的标准化单一产品供给,需要满足300万终端客户的分散需求,并由此衍生出30万贸易商。由于工业品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价格波动大,伴随着库存波动,一天之内可能会多次调价,一直以来,华强北商户以及B端采购商也同样面临着采购难、价格不透明、转化低、业绩增长缓慢等供给端配对交易问题。
好在,数字化升级消除了部分信息不对称。通过工具的更迭,产品价格变得更加透明,寻找客源也更加精准,产品采购更加高效。这也倒逼商户们提升渠道能力,只有价格低、货品全,才能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
13年过去,从华强北的一米小柜台,到月销售百万再到月销售千万,蔡向峰的小公司逐步成长为一家头部品牌代理商,蔡向峰改变了个人命运,也见证了华强北电子世界的风云变迁。
蔡向峰的故事,是实体产业借力数字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侧影。
湾区经济,作为一种滨海经济形态,其发展潜力来源于港口都市群的带动作用,湾区独特地形的经济与产业聚集效应,为背后的国家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比如,东京湾区以日本1/3的人口创造了该国2/3的经济总量。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也已形成世界级著名湾区。
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地区承接港澳产业转移,我国粤港澳大湾区在“前店后厂”模式下实现快速发展。2017 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历经了四十余年的发展,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含港澳地区)经济总量达11.5万亿元(约1.64万亿美元),比2017年增加1.4万亿元;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达到21家,比2017年增加4家。换言之,湾区城市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九分之一的经济总量。
这其中的一大力量,就是数字经济。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一直以来大湾区工业增加值在全国占比达到两位数,以数字经济相关制造为代表的高科技制造业产值占全国比重更超过35%,一定程度上扮演着我国科技创新的领头羊角色。
不只是电子元器件行业,在智慧工业领域,华星光电全面导入AI诊断;万佳安赋能家居消费升级;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着手打造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数字“灯塔工厂”标杆等,也都在通过技术变革效率。
在家电领域,格力和美的,如今都已逐渐转变角色,运用最新科技和数字化技术武装制造业,加大在机器人和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投入,实现向智能制造和产业赋能转型迈进。
大湾区也拥有不少在5G、AI、云、网络、安全等领域具有丰富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的科技企业,其中腾讯、华为、富士康、树根互联4家粤企入选国家级双跨平台,数量全国第一,成为支撑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力量。
此外,智慧交通、港口行业、智慧农业、港口航运、智慧城市、生命科技等,诸多数实融合的方向,都能从大湾区产业体系组成中探索。
即便是区域政府,为了推动数字化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也在抢占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比如,以制造业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的佛山,为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佛山将用5年时间,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2020 年底,顺德区人民政府也引进并成立腾讯云启创新中心。
据了解,仅广东全省就累计推动超过1.5万家工业企业运用工业互联网技术实施数字化转型,带动50万家企业“上线用云”降本提质增效。
正如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曾言,“数实融合”正在从“选答题”,变成每个行业都要面对的“必答题”。
共创的力量
转型并非一日之功。
埃森哲发布的《2019中国企业数字转型指数研究》分析报告显示,在中国目前只有7%的中国企业转型成效显著:在持续深耕传统业务的同时,头部企业果断向新业务拓展谋求转型,在过去三年中新业务的营业收入在总营业收入中占比已超过50%。
从份额和收入的变化上都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毕竟,中国电子制造业中76%的企业属于小微企业,而更广大范围的小微企业群体可以说才是中国制造业的根基。
在全球严峻经济形势下,在面临新冠疫情的重大不确定因素下,在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实体企业仍面临诸多方面的挑战。普遍存在的,就是劳工紧缺与成本上升、创新研发投入不足、数字化转型约束因素多、供应链管理能力弱、市场拓展阻碍大、绿色发展意识差等多维度的问题,严重制约工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这就需要大中小企业之间的互通有无。需要做到三点,1.不同类型的科技公司之间共建生态、共谋发展。2.科技行业、科技公司要跟传统行业,比如制造业、交通行业之间,有更深入的合作,用科技来助力传统行业升级,实现产业数字化。3.不同规模的科技公司应该加强协同,已经发展起来的大型科技公司要主动带动、引领创新创业,帮助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少走弯路,协助培养专精特新。
图片来源:德勤《新发展格局下的大湾区——“十四五”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重点》
而大湾区的优势就在于,与三大湾区的成功先例相同,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群聚集效应明显,科技龙头扎堆。比如,互联网科技巨头华为、腾讯、联想等,制造业代表美的、格力、比亚迪(002594,股吧)、广汽等,此外,大疆创新、云天励飞、奥比中光、云从科技、华大制造等一系列备受关注的独角兽公司,此外还有智慧金融、地产建筑、物流和其他服务型企业等。2021年《财富》公布的世界500强榜单显示,仅大湾区就有25家企业上榜。
与此同时,创新型中小企业不断涌现,出现了一大批独角兽公司、专精特新企业。
大中小企业相互协同,是打破围墙的过程,也是一次价值共创的过程。大企业需要融合生态,在整个的生态系统当中聚拢创新和技术,不断升级智能制造。同时无论是产业上游还是下游的合作伙伴,无论是跨行业的其他类型的企业,都能通过近距离的接触了解龙头公司的运营、供应链的构建、组织、文化、人才培养系统。
比如,从深圳起家的腾讯,已拥抱产业互联网超过3年。在工业、农业、政务、医疗、教育、出行、金融、零售等30多个行业,和9000家合作伙伴,一起打造了超过400个行业解决方案,助力各行业数字化“百花齐放”。
疫情期间,腾讯推出的云办公,如腾讯会议、企业微信等,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服装品牌歌莉娅,80%以上的工作量都是在企业微信上完成,包括公司的ERP系统、报送系统、计划系统以及培训系统等都已经接入到企业微信。在疫情期间,歌莉娅利用企业微信和顾客进行连接等措施,进行线上销售。10天内,每天的GMV都超过120万,最高一天将近300万。
当然,于大企业而言,也是一次次生态融合。产业互联网通过底层云为企业服务做技术支撑,让企业具备接入互联网的能力,再通过小程序等功能产品匹配个性化需求,借助微信引流,让他们在腾讯的生态里,就完成了闭环。左手消费互联网,右手产业互联网,让腾讯在两张网找到了契合点。
强强也可以联合。去年,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业富联(601138,股吧)”)多次与腾讯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基于双方在新基建领域的优势能力及资源,推进云计算、AI、大数据等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为工业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
于工业富联而言,利用腾讯云自身在云计算和大数据领域的领先优势,协助其完成了企业云平台建设,推动内部业务系统及应用迁移上云,以及新技术在制造现场及企业管理的应用。
与此同时,工业富联具备的高性能运算、储存、网络设备的卓越设计制造能力,也为腾讯云提供云计算相关硬件设备的联合设计及制造服务,协助腾讯云快速完成数据中心的全球化部署及扩容。
两者“软”“硬”整合,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全新的产业生态。
在12月7日,大湾区科学论坛湾区科创峰会上,腾讯还发布了技术公益创投计划,面向5类组织,送技术、链资源、配资金。
如同陈春花的“共生逻辑”观点——对于现在的企业而言,需要拥有一种能力,链接上下游的合作伙伴,链接相关产业的合作伙伴,还需要和其他产业、资本、顾客组合在一个共同生长的网络中,这由“共生逻辑”统合而成。
这对中小企业是一个机遇,对于雁头企业同样如此。
为有源头活水来
伴随着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涌,企业、行业、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企业共识的阶段,已经跨越到企业实践。
但目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中国“双循环”格局加快形成,当前的科创湾区也发展面临着激烈的全球创新竞争,复杂的国际关系下增加了国际创新合作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大湾区的产业自身也存在产业协同性差、附加价值偏低等一系列问题。大湾区想要成为顶尖的湾区还任重道远。
大湾区科学论坛湾区科创峰会也谈到,相比其他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仍处于“大却不优”状态,科创引领力仍有待提升。同时,与其他三大湾区相比,科学中心能力是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最突出的短板。“‘发明’与‘发现’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樊纲认为,未来最重要的就是在“科技产业中心”的基础上,力争成为全球“科学发现中心”。
着眼于当下,加快产业升级,其中又包括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更新,这是应对不确定性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湾区的高新科技企业钻研核心技术和创新竞争力,才是真正的发展跳板。
这又回归到目前的科创的起点——人才问题。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加强产学研协同发展,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加快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
近年来,大湾区各城市的人才吸引政策也不断,例如《广东省人才工作发展条例》和《深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合作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深圳市印发的《在职人才引进和落户“秒批”工作方案》,《佛山市人才举荐工作实施细则》,《东莞市“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行动方案》等等,对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引入提供了政策便利。
以腾讯、华为等为代表的一批企业,也为年轻人和行业顶尖人才,进行了人才培养,或提供了优质工作岗位和发挥舞台。
例如腾讯设立粤港澳湾区青年营、“清华大学-腾讯联合实验室”、高校合作犀鸟计划、开源项目、开悟AI大赛等,华为也设立过“天才少年”计划、“鲲鹏高校人才计划”、高校联合实验室等计划。都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协调,通过聚集资本、技术、人才、信息流等,实现人才虹吸效应。
想必,多一些腾讯、华为,多一份“共享创新”,大湾区的飞跃会更加精进。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盒饭财经。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李显杰 )